A.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分为局部性和全身性两种类型 B.若神经或神经束内局麻药浓度过高,可以损害神经组织 C.应用小剂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应考虑为高敏反应 D.变态反应是常见的局麻药不良反应 E.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是因为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
A.颞支 B.岩浅大神经 C.下颌缘支 D.鼓索 E.翼内肌神经
A.左房斜静脉在左心房后面,注入冠状窦的左端 B.心大静脉位于前室间沟,注入冠状窦的左端 C.心小静脉注入冠状窦的右端 D.心中静脉位于后室间沟,注入冠状窦的右端 E.心前静脉从心肌层直接注入各心腔
A.骶神经5对 B.颈神经7对 C.腰神经5对 D.胸神经12对 E.尾神经1对
A.压力在侧卧时70~170mmHg B.成人的容量约为150~300ml C.压力在平卧时不超过100mmHg D.蛛网膜下间隙的容量约为25~35ml E.压力在坐位时200~300mmHg
A.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并成外侧束 B.C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 C.C8颈神经前支和T1神经的前支的一部分构成下干 D.C7颈神经前支为中干 E.下干的前股形成后束
A.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 B.伴随股动脉上行 C.在腹股沟深面延续为髂内静脉 D.初位于股动脉的外侧,渐转至其内侧 E.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自外向内依次排列是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A.调节睡眠 B.参与学习与记忆 C.调节内脏活动 D.产生情绪反应 E.协调随意运动
A.Aδ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快痛,C类痛觉感受器负责传导慢痛 B.痛觉感受器由Aδ类和C类神经纤维末梢组成 C.C类痛觉感受器在皮肤和内脏中均有分布 D.Aδ类痛觉感受器主要分布于皮肤中 E.痛觉感受器都是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
A.化学门控钠离子通道 B.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 C.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D.化学门控钙离子通道 E.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A.可引起恶心呕吐、应激性溃疡等胃肠道症状 B.可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加强 C.可导致患者情绪焦虑、亢奋 D.可导致患者丧失正常的行为能力 E.可激活免疫系统,使机体抵抗力上升
A.羟考酮 B.吗啡 C.哌替啶 D.芬太尼 E.丁丙诺啡
A.急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B.发热、头痛、神经痛 C.大骨节病、早期老年性白内障 D.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E.预防血栓形成
A.可延缓剑伤愈合,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B.促进糖异生及糖原合成 C.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其分解导致负氮平衡 D.抑制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E.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其分解引起向心性肥胖
A.先表现为抑制症状,后转入兴奋状态 B.抑制症状 C.先表现为兴奋症状,后转入抑制状态 D.兴奋症状 E.以上都不对
A.治疗过程中患者体位应保持绝对不动 B.进行治疗前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C.治疗尽可能在X线或CT引导下进行 D.进行治疗的医师应具备丰富经验 E.治疗结束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A.窦性心动过速 B.口干 C.便秘 D.视力模糊 E.房室传导阻滞
A.椎动脉 B.甲状颈于 C.肋颈干 D.胸锁乳突肌动脉 E.胸廓内动脉
A.脑桥 B.基底神经节 C.网状结构 D.边缘系统 E.小脑
A.后交叉韧带止于股骨内侧髁矫丽的前份 B.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前窝 C.后交叉韧带起于胫骨髁间后窝及外侧半月板的后端 D.前交叉韧带止于股骨外侧髁内面的后部 E.前交叉韧带比后交叉韧带短
A.小儿性早熟 B.骨质疏松 C.库欣综合征 D.消化道溃疡 E.延缓创伤愈合
A.大脑皮质负责意识永乎的几乎所有的感觉、运动、情绪、语言等高级功能 B.大脑皮质表面布满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 C.大脑皮质是人脑中最高级的处理中枢 D.大脑皮质根据形态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几大部分 E.大脑皮质某些区域损伤后,相关功能会完全缺损
A.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基本无影响 B.芬太尼属于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完全激动剂 C.芬太尼作用持续时间比吗啡长 D.芬太尼作用效能比吗啡强80~100倍 E.快速推注芬太尼可以引起胸腹壁肌肉僵硬而影响通气
A.是富有单行的半流体性的胶状物质 B.占椎间盘切面的50%~60% C.一般位于纤维环的前中部 D.能随外界的压力变化改变位置和形状 E.具有缓冲外力,保证脊柱弹性的作用
A.单向传递 B.突触延搁 C.兴奋总和 D.兴奋节律改变 E.不易疲劳
A.利多卡因和依替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 B.根据化学结构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 C.丁卡因和普鲁卡因属于酯类局麻药 D.根据作用时效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 E.酯类局麻药主要经肝脏代谢,酰胺类局麻药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
A.胫神经 B.坐骨神经 C.臀上神经 D.臀下神经 E.腓神经
A.L1 B.L2 C.L3 D.L4 E.L5
A.调节体温 B.调节呼吸、心跳、血压 C.调节瞳孔与眼球的活动 D.调节觉醒与睡眠 E.参与学习和记忆能力
A.颈上神经节平对第2、3颈椎 B.上至颅底,下至颈根部 C.由颈上、颈中、颈下神经节及节间支组成 D.位于颈动脉鞘的后方,椎前筋膜的下面 E.颈中神经节是三个颈交感节中最大的一个
A.地塞米松 B.可的松 C.泼尼松龙 D.泼尼松 E.倍他米松
A.尿量增多 B.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C.出汗增多 D.呼吸急促 E.血液高凝
A.对其他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 B.活动性消化道溃疡 C.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D.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 E.腹泻
A.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Aα类、Aβ类、Aδ类、C类 B.Aα类、Aβ类纤维传导速度快,适合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C.Aδ类、C类纤维传导速度慢,只适合传导痛觉 D.Aδ类纤维传导速度适中,负责传导快痛 E.C类纤维传导速度慢,负责传导慢痛
A.伴随股动脉上行 B.初位于股动脉的外侧,渐转至其内侧 C.在腹股沟深面延续为髂内静脉 D.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位于股动脉内侧 E.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自外向内依次排列是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A.羟考酮属于阿片受体激动剂 B.羟考酮的镇痛作用强度与吗啡相当 C.年龄和性别对羟考酮的药效作用影响不大 D.羟考酮重复应用会造成羟考酮或其代谢产物的蓄积 E.羟考酮的代谢产物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A.局麻药过量 B.局麻药中未加用肾上腺素 C.药物误注入血管 D.注射部位血供丰富,局麻药吸收过快 E.患者一般情况差,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下降
A.C纤维,无髓,由小细胞发出 B.A纤维,细的有髓,由中细胞发出 C.A纤维,粗的有髓,由大细胞发出 D.C纤维主要传入快痛 E.痛觉主要是由A和C纤维传入
A.呼吸抑制 B.支气管哮喘 C.麻痹性肠梗阻 D.严重肝、肾、肺功能损害 E.甲状腺功能亢进
A.调节呼吸、心跳、血压 B.调节觉醒与睡眠 C.调节瞳孔与眼球的活动 D.调节体温 E.参与学习和记忆能力
A.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B.具有剂量依赖性单胺药理学活性 C.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视觉异常、性功能减退等 D.安全范围较小,常用可产生依赖性 E.大剂量可诱发原发性高血压,应定期监测血压
A.位于第三椎体的交感节最大最恒定 B.一般由4~5对神经节及其节间分支组成 C.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的内缘 D.神经节可以相互融合 E.右侧腰交感干被下腔静脉遮盖,左侧与腹主动脉左缘毗邻
A.S1~S5神经以前后支分别由相应的骶前、后孔走出 B.C1神经由C1颈椎和枕骨之间出椎管 C.C8神经自C7颈椎和T1椎体之间的椎间孔走出 D.C2~C7神经从同序数的椎骨上位椎间孔穿出 E.尾神经由骶管裂孔穿出
A.干预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 B.抑制PG合成 C.抑制脂氧化酶产生疼痛的代谢物 D.抑制COX-2的活性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E.通过内源性阿片肽介导或阻断5-羟色胺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
A.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 B.抗炎作用强 C.受体亲和力强 D.排钾保钠作用弱 E.半衰期短
A.可待因属于强阿片类药物 B.临床上增大用药剂量可以用于治疗重度疼痛 C.可用于治疗严重咳嗽,但对于痰多的患者要慎用 D.可以安全用于15岁以下儿童 E.长期应用不会产生成瘾性和耐受性
A.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 B.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C.可做矢状轴上的收和展 D.可做冠状轴上的屈和伸 E.臂外展超过40°~60°时不伴有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运动
A.成人的容量约为150~300ml B.蛛网膜下间隙的容量约为25~35ml C.压力在平卧时不超过100mmHg D.压力在侧卧时70~170mmHg E.压力在坐位时200~300mmHg
A.大圆肌 B.冈上肌 C.小圆肌 D.冈下肌 E.肩胛下肌
A.抑制PG合成 B.抑制COX-2的活性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C.抑制脂氧化酶产生疼痛的代谢物 D.干预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 E.通过内源性阿片肽介导或阻断5-羟色胺的释放产生镇痛作用
A.NSAlDs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B.NSAIDs属对症治疗不属对因治疗 C.NSAIDs属于三阶梯用药的第一步 D.NSAIDs具有封顶效应 E.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联用可增强药效
A.尽量避免长期用药 B.症状控制后为防止反跳不可减少激素用量 C.维持期间可采用隔日疗法 D.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E.停药后出现反跳应及时恢复激素治疗
A.红细胞 B.血小板 C.纤维蛋白原 D.中性粒细胞 E.淋巴细胞
A.曲马朵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B.曲马朵可直接作用于阿片受体 C.曲马朵可抑制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影响痛觉传递 D.曲马朵无呼吸抑制作用,长期应用依赖性小 E.曲马朵有镇咳作用
A.侧方经椎间孔与椎旁间隙相通 B.硬膜外间隙是介于蛛网膜与椎管壁之间的潜在腔隙 C.下至骶管裂孔 D.上至枕骨大孔 E.从椎弓板间或骶管裂孔可进入硬膜外
A.抗炎作用强 B.排钾保钠作用弱 C.受体亲和力强 D.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 E.半衰期短
A.丁哌卡因可以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致命性室颤 B.心血管系统对局麻药的耐受性较中枢神经系统差 C.局麻药对外周血管有双相作用 D.局麻药可以直接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传导速率 E.罗哌卡因的心脏毒性较丁哌卡因低
A.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于主动脉后窦和右窦 B.一般右冠状动脉比左冠状动脉粗大 C.冠状动脉为终动脉 D.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均行于冠状沟内 E.冠状动脉和其同名静脉共同走行于室间沟
A.Aδ类纤维传导速度适中,负责传导快痛 B.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Aα、Aβ类、Aδ类、C类 C.Aδ类、C类纤维传导速度慢,只适合传导痛觉 D.Aα、Aβ类纤维传导速度快,适合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E.C类纤维传导速度慢,负责传导慢痛
A.不需要特定的突触结构 B.向环境中释放递质,作用于周围或远隔部位的神经元 C.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信息传递 D.传递距离远,支配范围广 E.递质弥散范围内的细胞都可发生传递效应
A.相对不疲劳性 B.生理完整性 C.双向传导性 D.绝缘性 E.协同性
A.哌替啶适用于急性疼痛、术后镇痛 B.哌替啶镇痛效能是吗啡的1/10,作用时间也较吗啡短 C.哌替啶可用于长期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 D.大量重复应用哌替啶出现神经毒性反应 E.哌替啶口服吸收差,也不宜皮下注射
A.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B.尽量避免长期用药 C.维持期间可采用隔日疗法 D.症状控制后为防止反跳不可减少激素用量 E.停药后出现反跳应及时恢复激素治疗
A.患者痛阈上升,产生痛觉过敏现象 B.机体由于病变原因而产生的异常疼痛感觉 C.可有自发性疼痛 D.根据疼痛的来源可分为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E.病因去除后疼痛仍可能继续存在
A.起自L2~4 B.在腰大肌后面下降至骨盆 C.前支在长短收肌之间下行 D.后支在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下行 E.损伤后两下肢交叉困难,不能行走
A.T1或L4 B.T1或L1 C.T5或L4 D.T4或L1 E.T4或T12
A.血钙 B.血糖 C.血钠 D.血胍固醇 E.血压
A.寂静性伤害感受器 B.温度性伤害感受器 C.多觉性伤害感受器 D.机械性伤害感受器 E.疼痛性伤害感受器
A.痛阈降低 B.痛阈升高 C.痛阈范围缩小 D.痛阈范围扩大 E.以上皆否
A.机体由于病变原因而产生的异常疼痛感觉 B.根据疼痛的来源可分为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C.可有自发性疼痛 D.患者痛阈上升,产生痛觉过敏现象 E.病因去除后疼痛仍可能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