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发汗治疗时应用发光的红外线灯 B.病灶较深时应用发光的红外线灯 C.肩、手足等小部位照射可用小灯 D.躯干、双下肢或全身照射可用光浴箱 E.背、腹部等应用功率为500~1000w的大灯
A.碱性烧伤 B.中性烧伤 C.蛋白质溶解破坏 D.蛋白质凝固坏死 E.可以照射紫外线、涂甘油酒精液
A.结膜炎 B.角膜炎 C.白内障 D.电光性眼炎 E.青光眼
A.增加照射剂量 B.减少照射剂量 C.减至弱红斑量 D.立即停止照射 E.立即大幅度加量
A.灯管启燃后,给予相应的预热时间 B.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每隔3个月测1次MED C.高压汞灯熄灭后不能立即点燃,需等灯管冷却后再重新点燃 D.清洁灯管应在冷却的状态下进行,以95%的无水乙醇棉球擦拭 E.伤口照射后,清洁换药,拭去脓血、渗液,勿施任何外用药物
般超声最短治疗时间为1min/cm2,最长的总治疗时间为15分钟,那么()
A.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5cm2 B.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10cm2 C.选用1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15cm2 D.选用5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65cm2 E.选用5cm2的声头最大的治疗面积为70cm2
A.定时加入新蜡 B.定时清除杂质可用过滤法 C.定时清除杂质可用滑石粉沉淀法 D.定时清除杂质可用白陶土沉淀法 E.水洗沉淀法是熔蜡后加入石蜡量1/4~1/3的水
A.运动性失语 B.感觉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E.经皮质运动性失语
A.1~3个月 B.1~6个月 C.3~6个月 D.3~9个月 E.6~9个月
A.呼吸训练 B.舌运动功能训练 C.发音训练 D.下颌运动功能训练 E.鼻咽腔闭锁功能训练(软腭训练)
A.发音启动 B.音量控制 C.音高控制 D.呼吸训练 E.持续发音控制
A.水 B.菜汤 C.稀饭 D.米糊 E.干饭
A.肱骨内上髁炎 B.肱骨外上髁炎 C.肘关节脱位 D.鹰嘴骨折 E.臂丛神经炎
A.直腿抬高试验 B.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 C.健腿抬高试验 D.屈颈试验 E.屈膝试验
A.Babinski征 B.Chaddock征 C.Gondon征 D.Gonda征 E.Kernig征
A.术后1~3天 B.术后3~5天 C.术后5~7天 D.术后1周后 E.术后2周后
A.无肉眼可见的红斑反应 B.可见的轻微的红斑反应 C.明显的红斑反应 D.强红斑反应 E.照射2小时后出现强烈红斑反应
A.不能完成运动 B.活动时因气喘不能自由交谈 C.运动后有轻度的疲劳感 D.运动后出现明显无力 E.运动后出现恶心
A.确定希望改变的是什么行为,并有专人随时记录这一行为发生的频度、程度。 B.确定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C.设计一个新的结果取代原来的结果 D.认真地向病人介绍该疗法的原理和过程 E.强化实施
A.微波治疗 B.直流电抗生素导入 C.超短波治疗 D.红外线治疗 E.紫外线治疗
A.治疗前,患者应除去身上佩戴的一切金属物品 B.治疗过程一般无不适感觉 C.患者头部、身上有汗时,不能进行治疗 D.治疗过程中,除操作者外,任何人不能接触病人 E.雷雨天不能进行治疗
A.先将健侧足放至患侧足下 B.用健腿推动患侧腿向床沿移动 C.用健腿和患腿共同支起臀部 D.臀部移动完毕后,再移患腿 E.将肩、头部侧移后,再移臀部
A.神经根型 B.椎动脉型 C.脊髓型 D.混合型 E.以上均可
A.减少超声头与皮肤间的声能损耗 B.降低超声头与皮肤间的摩擦力 C.避免超声头灼伤皮肤 D.减少治疗时引起的疼痛 E.防止超声治疗设备的损坏
A.创造性休闲活动 B.文娱活动 C.游戏活动 D.体育活动 E.财务管理
A.砂磨 B.锯木 C.刨木 D.旋拧螺钉 E.调和黏土
A.运用手势交流的训练 B.交流策略训练 C.运用图画交流的训练 D.自助具操作训练 E.计算功能训练
A.物品失认训练方法 B.色彩失认训练方法 C.听觉失认训练方法 D.体觉失认训练方法 E.空间关系失认训练
A.物品失认训练方法 B.色彩失认训练方法 C.面容失认训练方法 D.听觉失认训练方法 E.体觉失认训练方法
A.形态辨认障碍训练方法 B.图形-背景区分障碍训练方法 C.空间关系辨认困难训练方法 D.地形方位辨认困难训练方法 E.深度和距离辨认障碍训练方法
A.提出治疗目标和选择一项活动 B.列出该活动的每一动作步骤 C.分析完成该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和能力 D.分析完成该活动的外部因素 E.进行该活动时人与物品的位置及彼此间的定位关系
A.观念性失用的训练 B.运动性失用的训练 C.结构性失用的训练 D.穿衣失用的训练 E.左右失认的训练
A.错误认知 B.情绪变化 C.行为变化 D.正确的认知 E.主观体验
A.12寸 B.15寸 C.9寸 D.18寸 E.8寸
A.三阴交 B.胃俞 C.脾俞 D.太冲 E.膈俞
A.抖法 B.捏法 C.按法 D.滚法 E.抹法
A.推拿肢体,一般由近端开始,逐渐向远端移动 B.推拿躯干部位,由症状部位的外周开始,逐渐移向患处 C.推拿开始时的手法轻而柔和,逐渐增强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强度 D.根据病情及治疗部位而定。急性期患者每次的治疗时间应短,慢性期时间可以稍长 E.推拿过程中如果出现不适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体位或改变推拿手法,若仍不见好转则应终止治疗,并及时处理
A.摇法 B.振法 C.推法 D.拿法 E.按法
A.治疗头痛选上星和太冲 B.治疗腹泻选足三里和天枢 C.治疗感冒选曲池和风池 D.治疗眩晕选百会和涌泉 E.治疗便秘选天枢和大肠俞
A.奥索伦踝足矫形器 B.萨尔诺踝足矫形器 C.西蒙斯踝足矫形器 D.斯蒂尔斯踝足矫形器 E.以上都不对
A.操作性 B.依从性 C.依赖性 D.神秘感 E.操纵性
A.康复医师填写 B.物理治疗师填写 C.作业治疗师填写 D.假肢制作技师填写 E.以上都不对
A.钟摆式运动原理 B.重力原理 C.惯性原理 D.主动原理 E.被动原理
A.颈和上胸段脊柱侧弯 B.下胸段和腰段脊柱侧弯 C.斜颈 D.腰肌劳损 E.咸胶
A.小趾前外侧15cm处至背伸手掌面的距离 B.小趾前外侧15cm处至股骨头的距离 C.小趾前外侧20cm处至背伸手掌面的距离 D.小趾前外侧20cm处至股骨头的距离 E.以上都不对
A.指可以由患者、亲属、陪护者或护士进行的不留置导尿管的导尿方法 B.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独立性 C.可应用于胸段脊髓损伤患者 D.可应用于颈段脊髓损伤患者 E.可应用于圆锥损伤的患者
A.肌肉静息状态 B.插入活动 C.最小肌肉收缩活动 D.最大肌肉收缩活动 E.被动活动后检查
A.最短反应时无变化 B.时值大于10ms C.曲线有弯折 D.曲线光滑无弯折 E.时值小于1ms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出现纤颤电位 B.出现正尖波 C.电静息 D.束颤电位 E.肌纤维抽搐放电
A.基强度的两倍 B.用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使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C.引起肌肉收缩的最小电流 D.基强度的1/2 E.即基强度
A.刺激由小到大调整到相当于M波阈强度 B.可在全身任何肌肉引出 C.确保刺激为超强刺激 D.常用于腰5神经根病的判定 E.常用于腰4神经根病的判定
A.膝跳反射 B.跟腱反射 C.腹壁反射 D.肱二头肌反射 E.肱三头肌反射
A.同步摄像分析 B.三维数字化分析 C.关节角度计分析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骨或关节的疾病 B.肌、腱、韧等疾患 C.神经疾患 D.皮肤瘢痕挛缩 E.精神因素
A.最大自主收缩 B.80%自主收缩 C.60%自主收缩 D.40%自主收缩 E.与平时一样的收缩
A.根据运动环节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 B.关节运动的角速度恒定 C.肌肉用力力矩输出不会增加 D.是目前评价肌肉功能、研究肌肉力学特性的最佳方法 E.不能进行手、足等部位小关节的肌力测试
A.寰枢关节紊乱 B.椎动脉供血不足 C.椎动脉型颈椎病 D.落枕 E.颈型颈椎病
A.软组织抵抗 B.结缔组织抵抗 C.骨性抵抗 D.神经性抵抗 E.虚性抵抗
A.一侧膝关节无力导致对侧代偿 B.跖屈肌痉挛或挛缩 C.支撑相伸膝肌痉挛 D.膝塌陷步态时采用膝过伸代偿 E.胃性关节炎
A.70% B.60% C.80% D.90% E.65%
A、20° B、0° C、45° D、60° E、50°
A.短腿步态 B.帕金森步态 C.偏瘫步态 D.臀中肌步态 E.痉挛性截瘫步态
A.觉醒水平 B.定向力 C.注意力 D.认识力 E.姿势控制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E.4分
A.Frenchay构音障碍评估法 B.汉语失语成套测验 C.FIM检查 D.NCSE检查 E.注意力障碍检查
A.颌运动障碍 B.软腭抬升障碍 C.喉发音障碍 D.舌运动障碍 E.唇运动障碍
A.感应电流法 B.电兴奋疗法 C.电化学疗法 D.间动电疗法 E.神经肌肉电刺激
A.训练中应有休息恢复期 B.若出现全身不适时应报告 C.注意避免替代运动 D.可以使用一些短时间屏气的运动 E.对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A.1级平衡指不受外力前提条件下保持独立坐姿 B.1级平衡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前提下保持独立坐姿 C.2级平衡指可以独立完成坐姿,并可以抗外力 D.3级平衡指可以独立完成重心转移、左右倾斜 E.3级平衡指不受外力前提条件下保持独立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