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增强刺激 B.给出明确回答 C.分析错误 D.改变另一种刺激方法 E.矫正错误
A.完全融化的蜡液倒入搪瓷盘或不锈钢盘 B.蜡液厚约3~4cm C.此法用于躯干或肢体 D.石蜡冷却至表面45~50℃,取出敷于患部 E.外包塑料布、棉垫保温
A.完全熔化的蜡液冷却到55~65℃ B.患部浸入蜡液后立即提出,使患部表面形成蜡膜 C.反复浸入、提出数次,直到蜡膜厚度达到1~1.5cm D.适用于手足部 E.蜡膜达到厚度后,再持续浸入蜡液中
A.将热袋悬挂于专用的恒温水箱加热20~30分钟 B.20~30分钟/次,每日1~2/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C.治疗用的热袋应拧干,不得滴水 D.皮肤于热袋之间的干毛巾至少6层,面积要大于热袋 E.治疗15分钟后挪开热袋检查皮肤
A.盐水浴 B.热水浴 C.中药浴 D.松脂浴 E.苏打浴
A.水疗前应排空大小便 B.水疗不宜在饥饿、饱餐后1h内进行 C.水疗室应有救护人员和必要的救护设备 D.水疗室应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地面防滑 E.患者水疗结束后应注意保暖穿衣,休息15min,适当喝水
A.术后第1周内 B.术后第2周内 C.术后第3周内 D.术后第4周内 E.术后第5周内
A.避免过度训练 B.避免替代运动 C.训练中应有2min的休息恢复期 D.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 E.若发生局部不适、疼痛、痉挛等应及时报告
A.等长训练可改善肌肉耐力,作用较好 B.短暂最大训练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可不加大负荷 C.短促等长训练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预防血压升高 D.多点等长训练适合于关节运动尚可但无法进行动态抗阻训练的患者 E.多点等长训练时,每一点的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
A.康复初始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 B.康复进展期,下肢伸展训练负荷量为20%体重 C.康复进展期,下肢下压训练负荷量为70%体重 D.亚极量机械抗阻训练强度在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 E.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30~50次
A.共作10组,2次/天 B.持续10s后休息10s C.重复10次为一组训练 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 E.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
A.运动方式 B.运动强度 C.运动时间 D.运动频率 E.运动地点
A.指达到靶强度的训练 B.持续训练 C.一般为30min D.间断训练 E.循环训练法
A.疲劳法 B.靶心率法 C.潮气量法 D.代谢当量(METs)法 E.用力记分(RPE.法
A.确定训练频率或每周锻炼次数 B.确定患者每周预计锻炼的总量或总热卡 C.将每月锻炼总量(热卡)分解到每次锻炼 D.将每次锻炼总量的METs值分解到各种预定的运动量 E.根据靶强度确定患者准备运动、训练运动和整理运动方式
A.引流体位使病变部位尽量在高处 B.使病变部位痰液向主支气管引流 C.分泌物少者,每天上、下午各引流一次 D.餐前进行为宜,每次引流一个部位,时间5~10min E.如有数个部位,则总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免疲劳
A.采用仰卧位 B.利用腹内脏器的重量将膈肌向胸腔推压 C.两足置于床架上 D.呼气时抬高双腿 E.吸气时还原,以增加潮气量
A.呼吸时腹部收缩,经鼻缓慢深吸气 B.吸气时意念将气体吸往腹部 C.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 D.收缩腹肌以增加腹内压 E.促进横膈上抬,把气体尽量呼出
A.深吸气以达到必要吸气容量 B.短暂闭气以使气体在肺内得到最大分布 C.打开声门以进一步降低气道中的压力 D.增加腹内压来进一步增加胸内压 E.声门突然打开,高速气流使分泌物排出体外
A.在控制性活动时,应用髋的运动结合脊柱的旋转 B.以后可坐于治疗球上,采用下肢活动的对策控制平衡 C.在稳定站立训练时,通过躯干直立位下髋的运动完成侧向及物 D.逐渐可进展至站立位,站于半柱泡沫筒或全柱泡沫筒上(双足或单足) E.开始时可在坐位进行,通过上肢在矢状面的运动稳定其屈、伸肌力量
A.患者训练在行走过程中转头的动作 B.患者站立双足尽可能并拢,然后左右转头 C.前庭损害时,平衡训练可采用诱发眩晕的体位或运动的方法进行 D.从站立于硬地板开始,逐渐过渡到在薄地毯、薄枕头或沙发垫上站立 E.患者在原地转圈
A.患者侧卧位(健侧、患侧卧位均可) B.鼓励患者用患侧上肢支撑 C.帮助者先将患者双下肢置于床旁 D.帮助者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按于患者位于上方的骨盆 E.帮助者抬起下方的肩部,以骨盆为枢纽转移成坐位
A.躯干、骨盆向右旋转,身体重心向右移 B.左髋屈曲、内收,膝屈曲,跨过左侧腿 C.在下面的右腿髋屈曲,髋和骨盆后旋增加基底支撑面 D.左上肢屈曲,肩胛带前伸、上旋从左侧迅速甩向右侧 E.头、颈屈曲,双上肢甩向左侧,以获得向右翻转的动力
A.头、颈和躯干向上方侧屈 B.下面的臂外展放于胸前,提供支撑点 C.上面的腿跨过下面的腿 D.同时将身体重心前移至床边 E.用下面的上肢支撑床面侧屈起身
A.滑板转移 B.错车式转移 C.侧方转移训练 D.成角转移训练 E.前向、后向转移训练
A.先将足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前方 B.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病侧拇指在上 C.双臂前伸 D.上身前倾,重心前移,臀部离开座椅 E.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惯性,完成站立动作
A.不可使用矫形器坐起站立 B.先用双手支撑椅子站起 C.膝关节向后伸,锁定膝关节 D.保持站立稳定 E.用膝踝足支具者,锁定膝关节后,可以开始步行
A.由卧位向坐位或站立位转移 B.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胸闷、心慌不适、冷汗等症状 C.甚至意识丧失或晕厥 D.血压下降20~30mmHg E.血压下降1.33~2.67kPa
A.双手扶握轮椅扶手,肘关节保持屈曲120°左右 B.臀部与膝部处于同一高度 C.大小腿之间的角度在110°~130°范围以内 D.臀部紧贴后靠背 E.两足平行、双足并拢
A.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好、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 B.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好、协调最差的地方开始 C.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差、协调最差的地方开始 D.治疗时,从患者肌力最差、协调最好的地方开始 E.治疗时,从患者肌力一般、协调一般的地方开始
A.肌肉等软组织损伤 B.骨折导致关节不稳 C.运动知觉降低 D.由于肌无力而不能起始运动 E.由于肌强直而不能起始运动
A.躯干活动关键轴是腰 B.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肩关节 C.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肘关节 D.下肢活动关键轴是膝关节 E.下肢活动关键轴是踝关节
A.舌 B.唇 C.下颌 D.软腭 E.呼吸
A.舌训练 B.唇训练 C.曲颈训练 D.呼吸训练 E.软腭训练
A.为1~2ml B.为2~3ml C.为2~4ml D.为3~4ml E.为3~5ml
A.负重主要是通过把手 B.上臂夹紧 C.持杖时腋托抵在侧胸肋骨上 D.可以单只使用 E.保持身体直立
A.身体直立 B.肘关节屈曲45° C.手腕背屈 D.高度与身体大转子保持水平 E.通过伸缩杆调节高度
A.5%~8% B.8%~10% C.10%~12% D.12%~15% E.15%~20%
A.红外线治疗 B.微波中热量治疗 C.冷疗 D.热敷 E.外擦跌打药酒
A.症状轻的患者,可以从步行中开始进行训练 B.从简单的单侧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双侧 C.先从小范围缓慢的动作过渡到大范围快速动作 D.两侧轻重不等的,先训练重的一侧 E.两侧残疾程度相同的,原则上先从左侧开始
某患者,因车祸至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下肢肌力3~4级,经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后,现准备进行步行训练,在步行训练前的准备训练中,不属于其训练的内容的是()。
A.ADL训练 B.双上肢的肌力训练 C.保持ROM训练 D.助行器的使用训练 E.站立平衡训练
A.从静态平衡到自动动态平衡 B.从自动动态平衡到他动动态平衡 C.逐步缩减人体支撑面积 D.逐步减低人体重心 E.在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和躯干运动
A.常用的原则 B.传递性的原则 C.交流策略的原则 D.交流的原则 E.反馈原则
A.阻断去除法 B.运用手势表达 C.PACE技术 D.代偿手段的利用 E.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
A.听理解训练 B.口语表达训练 C.交流能力的代偿性技术的训练 D.读理解训练 E.书写训练
A.运动性失语 B.感觉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失写症 E.失读证
A.空吞咽 B.交互吞咽 C.侧方吞咽 D.点头样吞咽 E.声门上吞咽
A.正规的语言训练开始时期可在急性期,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时 B.对发病2~3年后的患者,没有做训练必要 C.重度痴呆者仍适合进行语言训练 D.全身状态不佳者仍应进行语言训练 E.拒绝或无训练动机及要求者,不适合做语言训练
A.半个小时 B.40~50分钟 C.2个小时 D.半天 E.3个小时
A.开始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且又安全的体位 B.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 C.辅助者位于患者健侧 D.仰卧颈部后屈 E.偏瘫侧肩部用枕头垫起
A.应与患者建立充分的依赖关系,成为患者最好的交流对象 B.应与患者保持亲密的个人关系,使患者自信心增强 C.要尊重患者的意见 D.适当的直言相告,以利尽早正视事实,接受自己 E.当患者强调自己的错误时,应帮助淡化其失败感
A.尊重 B.信任 C.主见 D.关切 E.理解
A.投情理解 B.表达同情 C.积极关注 D.无条件尊重 E.暗示治疗
A.开场技术 B.结构技术 C.引导技术 D.阐释技术 E.暗示技术
A.为合穴 B.为下合穴 C.为四总穴 D.为强壮要穴 E.为五俞穴
A.块 B.个 C.只 D.壮 E.颗
A.揉法 B.滚法 C.捏法 D.拿法 E.按法
A.内踝与跟腱中点 B.外踝与跟腱中点 C.腘窝与跟腱中点 D.腓骨小头与跟腱中点 E.胫骨内侧髁与跟腱中点
A.皮肤、软组织或关节有感染 B.开放性伤口 C.急性传染病、严重感染 D.急性腰扭伤、关节脱臼 E.妇女怀孕及月经期
A.刺激电极的置放以阴极距记录电极较近为原则 B.刺激电极的置放以阴极距记录电极较远为原则 C.在做H反射和F波时,以刺激电极的阴极朝向远心端为准 D.记录电极的主极放在肌腱上 E.接地电极可以随意放置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E.7级
A.重力检查 B.肌肉收缩检查 C.抗阻检查 D.运动幅度检查 E.目测
A.平均步幅时间 B.从一侧足尖着地到该侧足跟着地所用的时间 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对侧足跟着地所用的时间 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足跟离地所用的时间 E.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时间
A.脊髓型颈椎病 B.神经根颈椎病 C.颈型颈椎病 D.椎动脉型颈椎病 E.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A.评估是康复过程的起点 B.评估是消除病人心身病等的主要途径 C.评估贯穿康复过程的始终 D.评估是确定功能障碍诊断的基础 E.评估是制定康复措施的依据
A.二等分试验 B.绘画试验 C.图形一背景区分障碍检查 D.临床记忆量表 E.深度和距离辨认障碍检查
A.绘画失认 B.单侧忽略 C.左右失认 D.体像失认 E.视空间失认
A.左右失认 B.空间关系辨认障碍 C.体像失认 D.深度和距离辨认障碍 E.面容失认
A.脑部损伤患者最初的训练时间应限制在30分钟以内 B.长时间训练比短时间的多频率训练的效果要好 C.患者有疲倦迹象要及时调整时间,或缩短训练时间 D.每次训练开始时从对患者容易的课题入手 E.可安排为上午、下午各1次。
A.一对一训练 B.自主训练 C.交流策略训练 D.集体训练 E.家庭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