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病人个人用药单独存放,并证明床号、姓名 B.药柜置于光线明亮、阳光直射处,保持整洁 C.按易挥发、易氧化、易燃易爆等分类保存 D.定期检查,如有异样,应立即停止使用 E.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等分类保管
A.瞳孔大小 B.瞳孔形状 C.双侧瞳孔的对称性 D.双侧瞳孔的清晰度 E.对光反射
A."今天感觉怎么样?" B."服药之后,还感觉头疼吗?" C."昨天的检查结果是阴性的,您记得吗?" D."今天吃药了吗?" E."是第一次住院吗?"
A.对病人行为反应的适度调适 B.找出病人无效反应及原因并加以控制 C.护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D.针对病人无效反应的原因进行健康促进 E.根据病人输出性行为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A.普通饮食 B.软质饮食 C.半流质饮食 D.低糖低盐饮食 E.流质饮食
A.绿色蔬菜 B.牛奶 C.大豆 D.冬瓜 E.白萝卜
A.消毒 B.清洁 C.去污染 D.灭菌 E.洗涤
A.不得超过4小时 B.不得超过8小时 C.不得超过24小时 D.不得超过30小时 E.不得超过48小时
A.戴口罩时应遮盖口鼻 B.口罩使用后及时取下并将污染面折叠放入污物袋 C.口罩使用后可以挂在胸前 D.手不可接触口罩的污染面 E.口罩潮湿时应及时更换
A.瞳孔的形状 B.对称性 C.边缘 D.大小及对光反应 E.以上都是
A.5mm B.4mm C.3mm D.2mm E.1mm
A.弛张热 B.稽留热 C.不规则热 D.间歇热 E.回归热
A.喜喝水 B.打嗝(呃逆) C.停止排气、排便 D.恶心呕吐 E.消化道出血
A.外呼吸功能障碍,动、静脉血混流 B.Hb数量性质改变 C.组织血流量减少 D.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 E.呼吸道梗阻
A.经常变换体位,多咳嗽 B.勤吸痰 C.气管切开 D.超声雾化吸入 E.以上都是
A.护士责任明确但耗费人力 B.较少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C.护士分为小组进行护理活动 D.护理人员各司其职 E.缺少与病人的交流
A.威胁病人生命,需立即解决的问题 B.生命体征发生了不可逆变化的问题 C.不直接威胁病人生命,但导致身体上不健康的问题 D.不威胁病人生命,但影响病人情绪变化的问题 E.在护理的过程中,可稍后解决的问题
A.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B.睡眠型态紊乱 C.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D.遗传因素引起 E.焦虑状态
A.DDT B.敌敌畏 C.灭鼠药 D.敌百虫 E.酸性物质
A.伤口不出血 B.皮肤苍白或发绀 C.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D.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E.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A.10~20ml B.20~30ml C.30~50ml D.50~80ml E.80~100ml
A.25~30dB B.30~35dB C.35~45dB D.45~50dB E.50~60dB
A.一般情况下不执行 B.在急诊抢救等特殊情况下须执行 C.执行时,护士应向医生复诵一遍 D.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E.执行完后,医生不必补写书面医嘱
A.预防脑压升高 B.预防颅内压降低引起头痛 C.预防脑缺血 D.预防脑部感染 E.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A.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B.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C.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 D.减轻腹部缝合处张力 E.减少局部出血
A.接受期 B.否认期 C.忧郁期 D.愤怒期 E.协议期
A.避免恶心、呕吐 B.减少病人痛苦 C.以免损伤食管黏膜 D.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 E.使咽部肌肉放松
A.避免术中误伤 B.避免术后出现尿潴留 C.保护肾脏 D.记录尿量,观察病情变化 E.避免术中出现尿失禁
A.提供慢性病的治疗与护理 B.提供高水平的专科服务 C.解决社区所有卫生问题 D.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E.解决所有病人的健康问题
A.减轻疼痛 B.使炎症局限化 C.降低神经兴奋性 D.促进渗出物消散 E.使循环血液重新分布
A.稳定的情绪 B.良好的忍耐力 C.较强的适应能力 D.较强的实践技能 E.高度的同情心
A.205.8kPa,132℃,5~10分钟 B.208.5kPa,133℃,5~10分钟 C.209.9kPa,134℃,15~20分钟 D.300.9kPa,135℃,15~20分钟 E.305.9kPa,136℃,15~30分钟
A.低血钾 B.低血钙 C.高血钙 D.DIC E.低血钠
A.易挥发的药物 B.易潮解的药物 C.易氧化的药物 D.易燃烧的药物 E.易风化的药物
A.无痛B.微痛C.轻度疼痛D.中度疼痛E.剧烈疼痛
A.硫酸亚铁 B.1%稀盐酸 C.止咳糖浆 D.磺胺合剂 E.氢氧化铝凝胶
A.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 B.改变环境 C.增进病人的适应性反应 D.减轻病人的压力反应 E.消除压力源
A.立即停药病通知医生 B.立即吸氧 C.立即停药,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D.胸外心脏按压 E.即刻注射强心剂
A.评估病人局部组织状态 B.针梗不可全部刺入 C.询问病人进食的情况 D.认真消毒病人的局部皮肤 E.病人体位舒适
A.第Ⅰ时相 B.第Ⅱ时相 C.第Ⅲ时相 D.第Ⅳ时相 E.快波睡眠
A.管理者 B.教育者 C.维护者 D.研究者 E.护理者
A.体温过高 B.皮肤完整性受损 C.营养失调 D.清理呼吸道无效 E.活动无耐力
A.初级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E.四级预防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A.左侧卧位 B.平卧位 C.半卧位 D.端坐位 E.右侧卧位
A.触摸大动脉搏动 B.拨打急救电话 C.找医生来抢救 D.听心脏有无搏动 E.开放气道
A.右侧卧位 B.左侧卧位 C.俯卧位 D.仰卧位 E.膝胸卧位
A.可口服或鼻饲 B.可从胃造瘘处滴入 C.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D.鼻饲时,温度应保持在30℃~35℃ E.连续滴入,滴速宜从40~60滴/分开始,逐渐递增
A.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B.减轻呼吸道的炎症 C.解除支气管痉挛 D.增加吸入氧浓度 E.稀化痰液
A.空气栓塞 B.发热反应 C.溶血反应 D.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E.静脉炎
A.30℃ B.33℃ C.35℃ D.36℃ E.37℃
A.乙醇 B.糖衣片 C.甲氧氯普胺 D.胎盘球蛋白 E.氨茶碱
A.20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8世纪中叶 D.18世纪初 E.17世纪中叶
A.青菜,炒鸡肝 B.油豆腐,鸡血汤 C.茭白,炒鸡蛋 D.菠菜,红烧青鱼 E.卷心菜,五香牛肉
A.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 B.一般市、县医院及省辖市的区级医院 C.各级专科医院 D.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E.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街道医院
A.客观问题 B.间接问题 C.开放式问题 D.闭合性问题 E.非指导性问题
A.紧急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 B.常规情况下,不执行电话医嘱 C.护士对错误医嘱进行修改 D.患者对医嘱有疑问时,向医生核实医嘱 E.发现医嘱有错误,拒绝执行医嘱,并向医生提出质疑和申辩
A.具有动态、循环、持续变化的特点 B.鼓励患者参与其中,促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C.以系统论、基本需要论作为科学理论依据 D.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 E.护理对象针对个人
A.米粉、橙汁 B.动物肝、紫菜 C.鱼、水果 D.海带、海虾 E.紫皮萝卜、白菜
A.做好皮肤护理 B.可采用接尿器或尿壶接尿 C.嘱患者少饮水,以减少尿量 D.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 E.对长期尿失禁患者可给予留置导尿管
A.止咳糖浆 B.棕色合剂 C.稀盐酸 D.碳酸氢钠 E.颠茄合剂
A.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以下 B.药液随呼吸可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 C.雾化液温暖、舒适 D.雾量的大小可以调节 E.用氧量小,节约资源
A.5%碳酸氢钠 B.氨基酸 C.20%甘露醇 D.中分子右旋糖酐 E.浓缩白蛋白
A.健康就是无躯体疾病或不适 B.健康就是各器官功能正常 C.健康就是个体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D.健康就是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E.健康与疾病是对立的,不能相互转化
A.防止颅内压增高 B.防止脑缺血 C.防止颅内压降低 D.预防颅内感染 E.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A.平卧位 B.头低脚高位 C.侧卧位 D.屈膝仰卧位 E.中凹位
A.减轻呼吸道炎症 B.解除支气管痉挛 C.胸部手术后止痛 D.镇咳、祛痰 E.湿化呼吸道
A.三角肌下缘2~3横指 B.三角肌上缘2~3横指 C.上臂内侧,肩峰下2~3横指 D.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 E.肱二头肌下缘2~3横指
A.肺静脉入口 B.主动脉入口 C.肺动脉入口 D.腹主动脉入口 E.上腔静脉入口
A.面色灰暗,双目无神 B.面容惊愕,眼裂增大 C.面色苍白,唇舌色淡 D.面色潮红,鼻翼煽动,呼吸急促,口唇疱疹 E.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呈苦笑状
A.鼓励家属参加社会活动 B.协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C.鼓励家属培养新的兴趣 D.敦促家属改变生活方式 E.陪伴家属,聆听其倾诉
A.了解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原因 B.给患者以心理支持 C.使患者处于舒适体位 D.缓解疼痛 E.营造舒适的环境
A.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使患者舒适 B.引流尿液,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 C.收集尿标本,作细菌培养 D.避免尿液潴留在膀胱内 E.测尿量及比重,了解肾血流灌注情况
A.耻骨下弯消失 B.耻骨前弯消失 C.尿道膜部扩张 D.尿道三个狭窄都消失 E.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均消失
A.乳酸钾 B.乳酸钠 C.氯化钾 D.氢氧化钾 E.高锰酸钾
A.hs B.Ac C.pc D.DC E.12n
A.氯丙嗪 B.氯苯那敏(扑尔敏) C.乳酸钙 D.氯化钙 E.异丙肾上腺素
A.待患者服下后再离开 B.要患者服后多饮水 C.发药前测量脉搏 D.避免药物和牙齿接触 E.嘱患者服后禁忌饮茶
A.选择股动脉外侧0.5cm处进针 B.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20°~25°进针 C.患者取仰卧,下肢伸直,略内收 D.患者有出血倾向时不宜采用 E.注射毕,局部用无菌棉签按压1~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