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葡萄球菌 B.链球菌 C.椰毒假单胞菌 D.肉毒梭菌 E.大肠埃希菌
A.10%~20% B.15%~30% C.20%~30% D.30%~40% E.35%~45%
A.20%~30% B.30%~35% C.35%~40% D.45%~50% E.50%~60%
A.1.8和1.7 B.1.7和1.8 C.1.2和1.3 D.1.3和1.2 E.1.7和1.3
A.葡萄糖 B.氨基酸 C.脂肪酸 D.酮体 E.水
A.铁、铜、钙 B.钙、磷、铁 C.锌、铁、钙 D.钙、铁、镁 E.硒、碘、钙
A.18.0mg/d B.16.5mg/d C.15.0mg/d D.13.5mg/d E.11.5mg/d
A.脂溶性维生素A不易通过乳腺进入乳汁,因此婴儿要补充鱼肝油 B.膳食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越高,则转变成乳汁蛋白的效率就越高 C.乳母应进食营养素含量丰富的膳食 D.乳汁中脂肪含量与乳母膳食脂肪的摄入量有关 E.孕期脂肪储备可为泌乳提供三分之一的能量
A.硒 B.碘 C.钙 D.铁 E.锌
A.>1∶1∶1 B.<1∶1∶1 C.1∶1∶1 D.<1∶1∶1.5 E.>1∶1∶1.5
A.B族维生素和锌 B.维生素A、锌和叶酸等 C.维生素C和叶酸 D.维生素E、铁 E.维生素D和钙
A.300 B.400 C.500 D.600 E.700
A.营养素在血中的浓度增加 B.组织对营养素的利用率降低 C.胃肠道吸收了更多的营养素 D.肾小球滤过能力增强 E.以上都不对
A.新生儿低钙血症 B.母体骨质软化症 C.婴儿牙釉质发育不良 D.新生儿手足搐搦 E.胎儿低体重
A.营养齐全、搭配合理 B.精细加工与烹饪 C.合理安排进餐 D.营造幽静、舒适的进餐环境 E.注意饮食卫生
A.800g B.700g C.600g D.500g E.400g
A.血浆叶酸降低 B.血浆维生素C降低 C.血浆维生素E降低 D.血浆维生素B2降低 E.血浆生物素降低
A.计划怀孕或可能怀孕前开始 B.孕早期 C.孕中期 D.孕晚期 E.怀孕过程
A.不同食品营养价值不同 B.营养素的含量与机体需要的比例 C.不同人群需求不同 D.食品中营养素种类与含量能满足的程度 E.食品所含营养素与能量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A.叶酸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B1 E.维生素B2
A.碳水化合物 B.脂肪 C.蛋白质 D.B族维生素 E.维生素A
A.氧化 B.还原 C.羰氨 D.溶血 E.脱水
A.牛奶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 B.牛奶为钙的良好来源 C.牛奶属贫铁食品 D.牛奶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 E.以上都对
A.海螺、杂色蛤、鲫鱼 B.毛蚶、海螺、杂色蛤 C.杂色蛤、鲫鱼、毛蚶 D.鲫鱼、章鱼、海螺 E.章鱼、海螺、毛蚶
A.谷皮和胚乳间 B.胚乳 C.谷皮 D.胚芽 E.糊粉层
A.稻米 B.黄瓜 C.土豆 D.海带 E.香蕉
A.乳清蛋白与乳球蛋白 B.酪蛋白 C.乳清蛋白 D.乳球蛋白 E.以上都不是
A.海参、海鱼 B.牛肉、羊肉、猪肉 C.蔬菜、水果、牛奶 D.河鱼、青虾 E.蛋类、花生、核桃
A.25%~35% B.5% C.15%~25% D.10%~15% E.35%~45%
A.鱼类蛋白质含量平均18%左右 B.鱼类脂肪含量平均5%左右 C.鳕鱼含脂肪最低,在1%以下 D.河鳗脂肪含量最高,达10.8% E.鱼类尤其是淡水鱼,含嘌呤比较高
A.矿物质 B.脂肪 C.碳水化合物 D.蛋白质 E.维生素
A.亚油酸 B.棕榈酸 C.棕榈油酸 D.二十碳五烯酸 E.二十二碳六烯酸
A.乳脂肪主要由甘油三酯组成 B.乳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C.乳脂肪酸中偶数碳原子的直链中长链脂肪酸占绝对优势 D.室温下,乳脂肪呈固态 E.牛奶中乳脂肪含量约为30%
A.水分减少 B.蛋白质分解 C.亚硝酸盐增加 D.咸度增加 E.调味品分解
A.蛋白质含量较高 B.丰富的B族维生素 C.碳水化合物多为不消化成分 D.脂肪含量中等 E.少量的膳食纤维
A.奶酪 B.豆浆 C.酒 D.咖啡 E.浓茶
A.蛋白酶抑制剂 B.脂肪氧化酶 C.多肽 D.植酸 E.水苏糖、棉子糖
A.盐酸缺乏 B.淀粉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C.凝乳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D.麦芽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E.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A.抗肿瘤作用 B.抗病毒作用 C.还原作用 D.抗菌作用 E.抗氧化作用
A.50kcal B.90kcal C.130kcal D.70kcal E.110kcal
A.蔗糖 B.葡萄糖 C.麦芽糖 D.乳糖 E.纤维
A.0.4% B.1.0% C.1.5% D.3.4% E.3.9%
A.大豆磷脂 B.B族维生素 C.优质蛋白质 D.不饱和脂肪酸 E.植酸
A.豆类食物 B.粮谷 C.禽类 D.鱼类 E.蔬菜和水果
A.面粉 B.荞麦 C.全麦 D.玉米 E.黄豆
A.亮氨酸 B.蛋氨酸 C.色氨酸 D.苏氨酸 E.组氨酸
A.微生物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仪器分析法 D.物理分析法 E.酶分析法
A.黄豆 B.油菜 C.菠菜 D.松花蛋 E.白萝卜
A.谷氨酸 B.色氨酸 C.组氨酸 D.亮氨酸 E.赖氨酸
A.矿物质 B.蛋白质 C.乳糖 D.脂肪 E.维生素
A.大豆 B.糖果 C.花生 D.水果 E.蔬菜
A.大豆 B.蚕豆 C.绿豆 D.小豆 E.红豆
A.钼 B.钴 C.铁 D.铅 E.铜
A.铬、硒、锌 B.硒、锌、铁 C.锌、铁、铬 D.铁、锌、碘 E.碘
A.所含的促脂代谢物质 B.所含的神经兴奋物质 C.所含的脂溶性物质 D.所含的水溶性物质 E.所含的植物固醇
A.脂肪氧化酶 B.皂苷和异黄酮 C.大豆植物凝集素 D.水苏糖 E.木棉糖
A.内吸磷 B.敌百虫 C.有机氯农药 D.乐果 E.马拉硫磷
A.消化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生殖系统 D.大脑 E.神经系统
A.镰刀菌属中毒 B.赤霉病麦中毒 C.黄变米中毒 D.黄曲霉毒素中毒 E.青霉中毒
A.≤25% B.35% C.40% D.25%~30% E.30%~32%
A.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 B.潜伏期长,可长达数天 C.一般患者都可出现发烧,体温达39℃ D.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E.毛细血管、支气管收缩
A.A型 B.B型 C.C型 D.D型 E.E型
A.2h B.3h C.4h D.5h E.6h
A.葵花子 B.榛子 C.核桃仁 D.苦杏仁 E.腰果
A.胃脏毒性 B.肝肾毒性 C.心肺毒性 D.神经毒性 E.血液毒性
A.四季豆中毒 B.沙门菌食物中毒 C.赤霉病麦中毒 D.霉变甘蔗中毒 E.杏仁氰苷中毒
A.温度越高,形成的杂环胺越多 B.蛋白质含量越高,形成的杂环胺越多 C.水分含量越少,形成的杂环胺越多 D.烹调时间越长,杂环胺的形成速度越快 E.烹调时间越长,形成的杂环胺越多
A.霉变甘蔗中毒 B.毒蕈中毒 C.发芽马铃薯种毒 D.四季豆中毒 E.河豚毒素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