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醋酸 B.蚁酸 C.草酸 D.琥珀酸 E.苹果酸
A.1molH2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B.标准状况下,1mol水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C.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D.32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44.8L E.1mo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
A.NH3和Na+ B.CO和Cl- C.CO2和Mg2+ D.CO和Al3+ E.CO和Mg2+
A.H2O B.NH3 C.NO2 D.CH3COO- E.CO2-3
A.CO B.NaCl C.HCl D.H2O E.CO2
A.2 B.8 C.18 D.36 E.10
A.HC2H3O2+NaC2H3O2 B.HCl+HC2H3O2 C.NaOH+NH40H D.HCl+NaCl E.NaOH+NaCl
A.原子量 B.原子序数 C.放射性 D.中子数 E.正电子数
A.Ca2+ B.Fe2+ C.Sc3+ D.K+ E.Cu2+
A.+2 B.-2 C.-4 D.+6 E.+4
A.原子数 B.电子数 C.气体重量 D.中子数 E.分子数
A.NH3 B.H2O C.H2S D.HCl E.HF
A.丙醛 B.甲酸 C.甲酸乙酯 D.葡萄糖 E.果糖
A.常量分析方法 B.半微量分析方法 C.微量分析方法 D.超微量分析方法 E.痕量分析方法
A.小于0.1mg或小于0.01ml B.大于0.1g或大于10ml C.在0.1~0.01g或1~10ml D.大于0.5g或大于35ml E.大于1g或大于100ml
A.Fe3+ B.Fe2+ C.Cr3+ D.Mn2+ E.Zn2+
A.Ag+ B.Hg2+ C.Pb2+ D.Ba2+ E.Ca2+
A.多数是有颜色的物质 B.它们是弱酸和弱碱 C.它们的离解常数决定发生颜色改变时的pH D.指示剂应当用大量,目的是能清楚看到颜色改变 E.温度是影响滴定的一种因素
A.HClO4 B.CH3COOH C.HCl D.H3B3 E.H2SO4
A.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E.滴定开始前加淀粉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③、④ D.②、③、④、⑤ E.①、②、③、④、⑤
A.粘污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B.在较高的温度下,粘污较小 C.只有在沉淀物生成后,加入杂质才会造成粘污 D.在沉淀前,调节溶液的pH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E.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络合反应 D.缩合反应 E.中和反应
A.矿化度 B.H+的浓度 C.Ca2+的浓度 D.CO2-3的浓度 E.HCO-3的浓度
A.二类 B.三类 C.不分类 D.四类 E.五类
A.0.15g/kg B.0.20g/kg C.0.10g/kg D.0.25g/kg E.0.3kg
A.用多次测定结果的误差来表示 B.用多次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来表示 C.用多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 D.用不同方法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来表示 E.用不同人测定的结果的误差来表示
A.准确称取精制的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B.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并标定,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C.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定量稀释后标定 D.称取甲醛,用高纯水稀释定容,制成储备液,使用时,取定量稀释 E.准确称取一定甲醛,用水定容到一定体积
A.0.05μg/L B.0.05μg C.0.10μg/L D.0.10μg E.0.15μg/L
A.称取烘至恒重的基准级重铬酸钾,置于碘量瓶中,加纯水溶解 B.加定量的硫酸,盖塞 C.加定量的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 D.滴定至溶液颜色变为淡黄色,加入淀粉指示剂 E.继续滴定至蓝色转变为亮绿色
A.载气系统、分光系统、色谱柱、检测器 B.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 C.载气系统、原子化装置、色谱柱、检测器 D.载气系统、光源、色谱柱、检测器 E.载气系统、电源、色谱柱、检测器
A.较浓的溶液 B.较稀的溶液 C.各种浓度的溶液 D.10%浓度的溶液 E.5%~10%浓度的溶液
A.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 B.蛋白质、脂肪、水分 C.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 D.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粗纤维、微量元素 E.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微量元素
A.还原糖 B.转化糖 C.变旋糖 D.葡萄糖 E.果糖
A.试管 B.坩埚 C.蒸发皿 D.移液管 E.称量瓶
A.1~5L/min B.0.5~2L/min C.1~2L/min D.0.5~5L/min E.1~3L/min
A.甲体 B.乙体 C.丙体 D.丁体 E.甲体和乙体
A.物理干扰 B.背景干扰 C.电离干扰 D.化学干扰 E.辐射干扰
A.吸光系数 B.摩尔吸收系数 C.摩尔吸光系数 D.摩尔吸收常数 E.摩尔吸光常数
A.红外光谱法 B.原子吸收光谱法 C.核磁共振法 D.气相色谱法 E.液相色谱法
A.甘露糖 B.果糖 C.半乳糖 D.阿拉伯型己酮糖。 E.核糖
A.石炭酸 B.丙烯 C.丙烯酸 D.甘油 E.丙醇
A.1,2,3-三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甲苯>苯 B.间二甲苯>对二甲苯>1,2,3-三甲苯>甲苯>苯 C.苯>甲苯>1,2,3-三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D.甲苯>苯>1,2,3-三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E.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1,2,3-三甲苯
A.加快 B.大大加快 C.减慢 D.大大减慢 E.无多大变化
A.氨水 B.硝酸银溶液 C.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四氯化碳 E.氢氧化钠溶液
A.RCOOR′ B.ROR′ C.RCOR′ D.RNH2 E.RCHO
A.温度 B.大气压 C.摩尔数 D.摩尔质量 E.湿度
在现场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采集测定空气中的NOX时,确定是否终止采样的依据是()。
A.吸收液体积 B.现场温度 C.样品量 D.吸收液显色程度 E.天气变化
A.担体 B.载气 C.固定相 D.流动液 E.涂有固定液的担体
A.玻璃 B.玛瑙 C.铂金 D.陶瓷 E.不锈钢
A.白色 B.黑色 C.深绿色 D.天蓝色 E.红色
A.保险丝断了 B.电流表动线圈不通电 C.稳压电源输出导线断了 D.电源不稳定 E.潮湿
A.绿色、红色、蓝色 B.红色、绿色、蓝色 C.蓝色、绿色、红色 D.绿色、蓝色、红色 E.红色、蓝色、绿色
A.1.25mg B.0.8mg C.0.08mg D.0.1mg E.0.25mg
A.猪肝 B.豆腐乳 C.牛肉 D.马铃薯 E.螺旋藻
A.133μg B.4800μg C.1300μg D.480μg E.266μg
A.0.001% B.1% C.0.02% D.0.1% E.0.01%
A.所有碳水化合物均可被肠道消化吸收 B.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寡糖、多糖 C.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组成 D.碳水化合物可和脂肪、蛋白质结合 E.碳水化合物的通式为(C6H10O5)n
A.α-胡萝卜素 B.β-胡萝卜素 C.γ-胡萝卜素 D.总胡萝卜素 E.总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D.光照 E.铜离子存在
A.维生素B1 B.核黄素 C.维生素B6 D.烟酸 E.生育酚
A.NaCl B.Na2CO3 C.NaHCO3 D.NaH2PO4 E.CH3COONa
A.各种气体和蒸气状态毒物 B.非极性和弱极性有机气体和蒸气 C.性质稳定的无机气体和有机气体 D.极性有机气体和蒸气 E.各种有机溶剂
A.企业强制性标准 B.国家强制性标准 C.国家推荐性标准 D.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 E.卫生行业推荐性标准
A.样品的种类 B.待测毒物的毒性 C.待测毒物的代谢速度 D.待测毒物的物理性质 E.待测毒物的化学性质
A.饱和脂肪酸 B.磷脂 C.色素 D.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E.饱和脂肪酸甘油酯
A.用冷却萃取 B.增加静置时间 C.提高样品中盐含量,如加氯化钠 D.萃取后添加戊醇,降低乙醚表面张力 E.萃取时加入表面活性剂
A.K+>Na+>H+ B.K+>H+>Na+ C.H+>Na+>K+ D.H+>K+>Na+ E.Na+>K+>H+
A.酸化 B.氧化 C.还原 D.重氮化 E.过氧化
如用T=0.03646g/m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盐酸,滴定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22.00ml,则试样中盐酸的质量为()。
A.22.0×0.03646 B.22.0÷0.03646 C.22.0×0.03646×36.46 D.22.0/(0.03646×36.46) E.22.0×36.46/0.03646
A.将血液直接注入清洁、干燥的试管中 B.将血液直接注入清洁、干燥的加入抗凝剂的试管中 C.将血液的各部分尽快冷冻 D.将针头取下,再沿试管壁将血液注入干燥试管 E.将血液注入清洁的试管中,并尽快离心
A.葡萄糖酸钙 B.柠檬酸钙 C.碳酸钙 D.磷酸氢钙 E.乳酸钙
A.吸光度与液层厚度成正比,与浓度无关 B.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与液层厚度无关 C.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成反比 D.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E.吸光度与液层厚度及溶液浓度的乘积成比例
A.常温常压下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当以微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形成的体系 C.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D.对流层中的空气 E.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气态污染物
A.在300~400℃下灰化 B.在400~500℃下灰化 C.在500~600℃下灰化 D.在600~700℃下灰化 E.在700~800℃下灰化
A.使沉淀作用完全 B.使小晶体转化为大晶体 C.以上都不是 D.加快沉淀速度 E.除去表面吸附的杂质
A.签封样品和做好采样记录并签字 B.采样和签封样品 C.采样和做好采样记录并签字 D.签封样品和输送样品至实验室 E.签封样品和保存样品
A.温度和大气压变化同时影响浓度数值 B.温度变化影响浓度数值,大气压变化不影响浓度数值 C.温度变化不影响浓度数值,大气压变化影响浓度数值 D.温度和大气压变化都不影响浓度数值 E.大气压变化都影响浓度数值,但是影响的程度不同
A.蔗糖是具有右旋性的,水解后的单糖混合物显左旋性 B.蔗糖是具有左旋性的,水解后的单糖混合物显右旋性 C.蔗糖是双塘 D.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E.蔗糖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A.50mg,100mg B.150mg,100mg C.200mg,100mg D.100mg,50mg E.75mg,50mg
A.碳酸钙 B.碳酸镁 C.重碳酸钙 D.重碳酸镁 E.硫酸钙
A.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 B.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C.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D.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E.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待测物质的浓度
A.声明对所有检测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B.保证检测结果不受行政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干预 C.保证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 D.保证本单位的检验人员不从事所检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 E.将全部检验资料交用户保管
A.0.013×10-6 B.0.287×10-6 C.1.15×10-6 D.3.48×10-6 E.25.7×10-6
A.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B.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 C.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待测物质的浓度 D.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E.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浓度
A.重量法、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 B.沉淀滴定法和络合滴定法 C.滴定法和重量法 D.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酸碱滴定法 E.络合滴定法、酸碱滴定和重量法
A.双键 B.共轭双键 C.共价键 D.氢键 E.配位键
A.4.3933% B.4.39% C.4.39% D.4.40% E.4.40%
A.增加汞离子在消解液中的稳定性 B.消除消解液中还原性物质的干扰 C.缓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防止汞快速逸出影响测定值 D.消除消解液中氧化性物质的干扰 E.协同氯化亚锡对汞离子的还原作用,缩短汞的出峰时间,增加峰高以增加方法灵敏度
A.有机物 B.无机物 C.半挥发性化合物 D.挥发性化合物 E.不挥发性化合物
A.620nm B.580nm C.540nm D.460nm E.420nm
A.锌 B.汞 C.锑 D.铅 E.镉
A.卵巢衰亡 B.胎盘萎缩 C.早期流产 D.不育症 E.胃肠出血
A.1~2 B.1~3 C.1~4 D.l~5 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