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科学》 B.《社会心理科学:大纲与资料集》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C.《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和《社会心理科学》 D.《社会心理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E.《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导论》
A.直接强化 B.非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观察学习 E.社会学习
A.直接强化 B.部分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E.泛化
A.社会学习 B.社会化 C.观察学习 D.自主学习 E.规范学习
A.班杜拉 B.维果斯基 C.鲁利亚 D.列昂节夫 E.皮亚杰
A.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功能逐渐向高级心理功能转化的过程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功能"是心理功能发展的第二个层次 C."心理活动的个性化"是心理功能发展的第一个层次 D.心理功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E.心理功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高级的心理功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A.最近发展区 B.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的最佳期限 D.关于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E.观察学习
A.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B.先天的成熟 C.后天的经验 D.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 E.力比多的发展
A.动作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B.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C.指向于外部的动作是适应,内化了的思维动作不是适应 D.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实现的 E.适应的过程是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A.心理发展过程是阶段性的而不是连续性的 B.心理发展各阶段出现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C.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出现具有一定次序,从不交叉重叠 D.心理发展的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 E.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充分条件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2~15岁 E.15岁以上
A.婴儿的学习可分为习惯化、经典/工具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三个层次 B.婴儿从一生下来就有学习能力 C.4个月以后的婴儿再认能力加强,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学习进步 D.10~12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基本的数的概念学习 E.10~12个月的婴儿已能进行高级的、对现实事物的分类
A.过渡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刻板性 E.相对具体性
A.0~1岁,3~4岁 B.1~2岁,4~5岁 C.2~3岁,5~6岁 D.3~4岁,6~7岁 E.4~5岁,7~8岁
A.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 B.婴儿最早可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C.15个月时基本已能说出50个词 D.16~19个月是词语爆炸时期 E.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时期
A.第一个里程碑(0~3个月) B.第二个里程碑(2~7个月) C.第三个里程碑(3~10个月) D.第四个里程碑(9~18个月) E.第五个里程碑(18~36个月)
A.托马斯 B.布雷泽尔顿 C.格维茨 D.孟昭兰 E.韩进之
A.烦恼突然增多 B.不知怎么出现在众人面前 C.容易出现内疚感 D.不知如何保持和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中应有的地位 E.心理上的断乳带来孤独的心境、压抑的心理
A.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B.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C.强烈的关心自己个人的成长 D.自我评价的成熟 E.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A.开始建立友谊 B.青春期结交的作为知己的亲密朋友的地位明显高于父母 C.同伴团体逐渐形成,同伴团体压力日益降低改善 D.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关系由亲密到疏离 E.到了青春期,父母的榜样作用显著增强
A.学习 B.独立自主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找工作 E.建立友谊
A.人的身体在20~30岁期间达到生理和知觉能力的顶点 B.人的体力在30岁达到顶点,以后便开始衰退 C.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 D.女性更年期持续时间一般8~12年 E.男性没有更年期
A.梦 B.口误 C.动作失误 D.力比多 E.神经症症状
A.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但对行为的影响都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 B.性本能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 C.精神投入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反精神投入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象之间的一种联系 D.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稳定不变的性质 E.反精神投入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
A.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 B.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 C.本能中心所在,是无意识、无理性的 D.奉行快乐原则 E.婴儿的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本我组成的
A.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B.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 C.自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 D.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追求无条件的即刻满足 E.自我是本我的唯一出路
A.神经症性焦虑、特质焦虑、现实焦虑 B.神经症性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C.基本焦虑、特质焦虑、道德焦虑 D.特质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E.基本焦虑、道德焦虑、现实焦虑
A.既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也可在意识水平上进行 B.防御机制发生作用时,当事者本人一般是不知道的 C.防御机制都通过伪装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D.防御机制都通过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E.防御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是阻挡本我冲动,二是干扰本我冲动
A.人本主义理论 B.特质论 C.交互作用论 D.认知论 E.行为主义理论
A.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首要动力 B.情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C.环境与人格的交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 D.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单位 E.人格的差异源于认知结构的差异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斯金纳 D.凯利 E.卡特尔
A.斯金纳 B.华生 C.班杜拉 D.多拉德 E.米勒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理想自我 E.现实自我
A.组织性、整体性、一致性B.现实性、目的性、和谐性C.理想性、相似性、顺应性D.现实性、相似性、一致性E.现实性、整体性、相似性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史蒂文森 D.卡特尔 E.弗洛姆
A.同一性混乱 B.存在感的丧失 C.价值条件的作用 D.本我和自我的矛盾 E.人的异化
A.自我经验的开放态度 B.自我的协调 C.机体估价过程 D.无条件积极关注 E.真诚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②和④ E.③和④
A.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B.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映,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C.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景的状况 D.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E.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A.角色不清 B.角色领悟 C.角色采择 D.角色扮演 E.角色期望
A.角色转换 B.角色危机 C.角色混乱 D.角色中断 E.角色无能
A.角色失败 B.角色不清 C.角色间冲突 D.角色中断 E.角色内冲突
A.经济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E.语言社会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 E.①②③⑤
A.减法模式 B.乘法模式 C.除法模式 D.混合模式 E.加权平均模式
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D.对自我的知觉 E.对群体的知觉
A.积极/被动 B.勤劳/懒惰 C.开放/保守 D.热情/冷漠 E.勇敢/懦弱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为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E.以上都不对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E.①④⑤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E.①③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E.①④
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A.伯克威茨 B.米勒 C.多拉德 D.拉皮埃尔 E.凯尔曼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E.②③④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D.态度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A.费斯廷格 B.海德 C.班杜拉 D.贾尼斯 E.霍夫兰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D.认知失调论E.挫折-侵犯说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近因效应 E.投人所好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③ E.④
A.沟通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7个因素构成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协调群体内行为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E.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A.群体行为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群体关系原则 D.群体动力原则 E.群体分化原则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E.③⑤
A.乐于交往 B.广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A.群体的规模 B.群体的凝聚力 C.群体的目标 D.群体的规范 E.群体的组织结构
A.群体活动的定向 B.群体领导者的影响与权威 C.群体活动的地点 D.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 E.群体成员的外部压力
A.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 B.成员之间志趣相投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 D.不同成员智能互补 E.成员之间没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