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硫酸 B.硝酸(1+1) C.磷酸 D.盐酸 E.盐酸(1+2)
A.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和以蒸气态挥发到大气中的污染物 B.常温常压下以液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C.常温常压下以固体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D.常温常压下以颗粒物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E.常温常压下以气溶胶形式分散在大气中的污染物
A.气态 B.蒸气 C.蒸气和颗粒物 D.气溶胶 E.气体和蒸气
A.未换算到标准状况下 B.两种气体分子量不同 C.一氧化碳计算有误 D.二氧化碳计算有误 E.两种气体计算都有误
A.室内装饰材料 B.厨房油烟 C.室内吸烟 D.汽车尾气 E.家用化学品
A.成正比增大 B.不变 C.成指数增大 D.减小 E.不确定
A.从样品含量中扣除空白管含量 B.重做现场空白管直到合格为止 C.下次采样增加空白管的密封程度 D.空白管低温保存 E.此次采样检测结果为可疑数据,应该重新采样检测
A.固体吸附剂的性质 B.采样流速 C.气温 D.气体的密度 E.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A.95% B.90% C.85% D.80% E.70%
A.峰高 B.峰面积 C.峰宽 D.保留时间 E.死时间
A.3:30:300 B.30:30:30 C.30:30:100 D.30:10:300 E.30:30:300
A.基本不变 B.增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E.无规律变化
A.KCN-NH3 B.氯仿 C.NaOH-NH3 D.NaOH-EDTA-2Na E.四氯化碳
A.温度 B.总硬度 C.色度 D.浑浊度 E.臭和味
A.化学耗氧量 B.阴离子洗涤剂 C.氯化物 D.铬(六价) E.浑浊度
A.pH B.Hg C.铬(六价) D.亚硝酸盐氮 E.氯仿、四氯化碳
A.水样不加酸保存,当天测定 B.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当天测定 C.水样加酸保存,一个星期内测定 D.水样中性保存,一个星期内测定 E.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两个星期内测定
A.浑浊度 B.温度 C.游离氯 D.氧化性 E.还原性
A.浑浊度范围2~10NTU;读数精度2NTU B.浑浊度范围10~100NTU;读数精度5NTU C.浑浊度范围100~400NTU;读数精度10NTU D.浑浊度范围400~700NTU;读数精度50NTU E.浑浊度范围700NTU以上;读数精度100NTU
A.直接滴定法 B.间接滴定法 C.返滴定法 D.置换滴定法 E.替换滴定法
A.1天 B.2天 C.3天 D.5天 E.10天
A.西瓜 B.海带 C.小麦粉 D.蔬菜 E.鱼肉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原子吸收法 E.薄层色谱法
A.电流 B.电位 C.浓度 D.活度 E.电阻
A.亚硝酸盐 B.硝酸盐 C.亚硝酸盐总量 D.硝酸盐总量加亚硝酸盐 E.以上都是
A.锌与碘化钾 B.碘化钾与硫脲 C.硫脲与锌 D.碘化钾与氯化亚锡 E.锌与氯化亚锡
A.二硫腙二钠 B.二氮杂菲二钠 C.变色酸二钠盐 D.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 E.邻苯二甲碳二钠盐
A.温度 B.相对湿度 C.气压 D.风速 E.新风量
A.氢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E.氩气
A.硅胶 B.聚酰胺 C.硅胺 D.氧化铝 E.氟罗里硅土
A.它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和能测定有机化合物多等特点 B.它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和能测定各种有机化合物等特点 C.它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和能测定所有有机化合物等特点 D.它比其他检测器的灵敏度都高 E.它比其他检测器操作简便
A.6.25×10-7 B.1.6×10-5 C.6.25×10-4 D.1.25×10-3 E.1.25×10-2
A.碘化钾 B.苯芴酮 C.氯化亚锡 D.二硫腙 E.1-萘酚
A.增加 B.增加不明显 C.不变 D.明显增加 E.降低
A.防腐剂 B.氧化漂白剂 C.甜味剂 D.着色剂 E.乳化剂
A.游离脂肪 B.结合脂肪 C.原脂肪 D.结合脂肪+游离脂肪 E.气化脂肪
A.氧气 B.氢气 C.空气 D.氮气 E.氩气
A.酚酞 B.甲基橙 C.溴甲酚绿 D.淀粉液 E.甲基红
A.紫外检测器 B.示差折光检测器 C.光导检测器 D.电导检测器 E.荧光检测器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薄层色谱法 C.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 D.离子选择电极法 E.微机极谱法
A.液相色谱法 B.气液色谱法 C.离子色谱法 D.气固色谱法 E.气相色谱法
A.20% B.15% C.10% D.5% E.1%
A.毒物的物理性质 B.生物接触限值 C.作用场所的浓度 D.待测物的主要存在器官 E.毒物的化学性质
A.慢速定性滤纸 B.慢速定量滤纸 C.超细玻璃纤维滤纸 D.测尘滤膜 E.微孔滤膜
A.Se6+ B.Se+ C.Se2- D.总硒 E.有机硒
A.呈正比增大 B.呈指数增大 C.不确定 D.不变 E.减小
A.装修后的居室 B.个体接触量监测 C.毒气泄漏现场 D.大规模卫生调查 E.居民区空气质量监测
A.采样效率 B.采样功率 C.采样比率 D.采样质量比 E.采样体积比
A.Cr6+和Cr3+,铁 B.Cr6+,铁干扰很大 C.Cr3+,铁干扰很大 D.Cr6+,铁、铜干扰 E.Cr6+,铁和大量铜、钼、镉存在有干扰
A.血液稀释度 B.血浆量 C.红细胞量 D.血细胞量 E.血小板量
A.4℃保存,24h内测定 B.4℃保存,1周内测定 C.4℃保存,3d内测定 D.4℃保存,12d内测定 E.室温保存,24h内测定
A.扩散沉降 B.直接阻挡 C.惯性撞击 D.静电吸引 E.自然沉降
A.乙酸 B.乳酸 C.柠檬酸 D.甲酸 E.丙酸
A.85%以上 B.80%以上 C.90%以上 D.75%以上 E.95%以上
A.Se6+ B.Se4+ C.Se2- D.总硒 E.有机硒
A.酸洗 B.碱洗 C.硅烷化 D.酸洗硅烷化 E.碱洗硅烷化
A.固体吸附剂理化性质,采样流速,空气温度及湿度,被测物的理化性质及浓度 B.固体吸附剂的用量,被测物性质和浓度 C.空气中有毒物浓度和采样时间 D.空气中有毒物的浓度,气压,气温变化,采样体积的多少 E.固体吸附剂和待测物的极性
A.烟 B.硝酸和亚硝酸盐气溶胶 C.气态和蒸气态的污染物 D.TSP E.PM10
A.上游设采样点 B.中游设采样点 C.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区域 D.下游设采样点 E.中、下游各设采样点
A.9.70~4.30 B.7.70~9.70 C.9.70~7.70 D.6.30~4.30 E.4.30~9.70
A.橙色 B.黄色 C.红色 D.绿色 E.蓝色
A.530nm B.3nm C.420nm D.7nm E.7nm
A.空白试验是指除不加样品外,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B.空白试验是指采用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得到的结果 C.空白试验是指采用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进行平行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D.空白试验是指除不加样品外,使用与样品测定相同的试剂和用量(滴定法中标准滴定液的用量除外)所得到的结果 E.空白试验是指进行平行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A.砷 B.铜 C.铁 D.钴 E.镍
A.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沸点,来提高分离度 B.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温度,来提高分离度 C.通过改变流动相的表面张力,来提高分离度 D.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折射率,来提高分离度 E.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极性,来提高分离度
A.5mg/m3 B.8mg/m3 C.10mg/m3 D.15mg/m3 E.20mg/m3
A.1~2 B.3~4 C.4~5 D.5~6 E.6~7
A.加入柠檬酸铵掩蔽 B.加入酒石酸钾钠掩蔽 C.加入氰化钾掩蔽 D.加入盐酸羟胺保护 E.控制pH在8.5~11测定铅,控制pH在强碱条件下测定镉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橡胶制品 D.铝制食具容器 E.聚氯乙烯
A.瓶、罐装食品 B.液体样品 C.固体样品 D.车船散装固体样品 E.粮仓盛放的粮食
A.每月采样1次 B.每半年采样1次 C.枯水期各采样1次 D.每3个月采样1次 E.每1年采样1次
A.30ml/min B.50ml/min C.100ml/min D.300ml/min E.3000ml/min
A.盐酸羟胺 B.锌粒与酸 C.氯化亚锡 D.碘化钾 E.硼氢化钾
A.盐酸羟胺 B.亚硫酸钠 C.硝酸银 D.对苯二酚和亚硫酸钠 E.氯化亚锡和硫酸肼
A.发色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增味剂 E.甜味剂
A.空气中有害物质分子的挥发 B.吸附剂吸附产生的空气中浓度流动 C.有害物质流动渗透 D.有害物质分子的扩散和吸附剂的吸附 E.有害物质分子在空气中浓度梯度
A.pH=1,氯仿溶液 B.pH=6,氯仿溶液 C.pH=10~11,四氯化碳溶液 D.pH=8.5,氯仿溶液 E.pH=4~5.5,四氯化碳溶液
A.碱性酒石酸钾液 B.中性酒石酸铜液 C.碱性酒石酸铜液 D.酸性酒石酸铜液 E.碱性酒石酸钠液
A.热导检测器 B.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电子捕获检测器 D.硫磷检测器 E.氮磷检测器
A.减少非脂成分进入醚层 B.增加脂肪进入醚层 C.降低乙醚极性,使醚水层分离清晰 D.有利于脱水 E.促进乙醚进入水层
A.氟化钠单晶片 B.氟化镧单晶片 C.氟化硼单晶片 D.氟化锗单晶片 E.氟化钾晶体片
A.452nm B.552nm C.652nm D.752nm E.852nm
A.12cm/s B.8cm/s C.10cm/s D.16cm/s E.4cm/s
A.酸碱滴定法 B.络合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沉淀滴定法 E.电位滴定法
A.不受影响 B.结果偏高 C.结果偏低,不可修正 D.无法进行 E.结果偏低,但可修正
A.测量瞬时浓度 B.测量浓度随时间变化 C.测量突发事故现场的浓度 D.测量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E.测量无风静止场合的浓度
A.抑制维生素C氧化酶 B.避免Cu2+的干扰 C.沉淀蛋白 D.稳定维生素C E.加快反应速度
A.228.8nm,253.7nm B.228.8nm,357.9nm C.357.9nm,228.8nm D.357.9nm,253.7nm E.357.9nm,283.3nm
A.三氧化二砷 B.氢氧化钠 C.二水合草酸 D.碳酸钠 E.重铬酸钾
A.217.3nm B.253.7nm C.238.3nm D.228.8nm E.283.3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