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用玻璃瓶取样,于冰箱保存7日内测定 B.用玻璃瓶取样,于室温保存7日内测定 C.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Cl,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D.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NO3,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E.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2SO4,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A.酸性氯化亚锡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D.碱性氯化亚锡溶液 E.硫酸溶液
A.NaOH,使pH>10 B.HNO3,使pH<2 C.H2SO4,使pH<2 D.NaOH,使pH>12 E.醋酸锌
A.吡啶-苯磺酰氯比色法 B.喹啉-苯磺酰氯比色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荧光光度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A.5.9mg/L B.290mg/L C.231mg/L D.2.31mg/L E.23.1mg/L
A.比色法 B.薄层法 C.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 E.气相色谱法-火焰光度检测器
A.测试单位提供的记事本上 B.预先印制好的专业表格上 C.笔记本上 D.公文纸上 E.信纸上
A.二硫腙 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PDC. C.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 D.8-羟基喹啉 E.甲基异丁基甲酮
A.紫红色 B.红色 C.橙色 D.蓝绿色 E.绿色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不锈钢制食具容器 D.铝制食具容器 E.三聚氰胺树脂制的食具容器
A.氢气 B.氦气 C.氮气 D.经过净化器的高纯氮 E.高纯氮
A.0.000001g B.0.001g C.0.01g D.0.01mg E.0.1mg
A.注射器取样 B.溶液吸收法 C.固体吸附剂采样管 D.分配型采样管 E.反应型采样管
A.加固体Na2CO2,pH≥10,4℃保存 B.加固体Na2CO3,pH≥10,室温保存 C.加固体NaOH,pH≥12,室温保存 D.加固体NaOH,pH≥10,室温保存 E.加固体NaOH,pH≥12,4℃保存
A.选用的分析方法类型 B.检测的目的和要求 C.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状态和浓度 D.污染物的性质 E.采样人员业务素质培训
A.甲醇 B.CS2 C.CHCl3 D.乙醇 E.CH2Cl2
A.4℃ B.-80℃ C.0℃ D.-40℃ E.10℃
A.全量金属 B.铅、镉、砷 C.有机磷 D.总汞 E.氰化物
A.玻璃微球管 B.活性炭管 C.有机聚合物管 D.硅胶管 E.滤膜
A.20分钟 B.1小时 C.30分钟 D.2小时 E.10分钟
A.TSP B.烟 C.气态和蒸气态的污染物 D.硝酸和亚硝酸盐气溶胶 E.PM10
A.加入盐酸羟胺保护 B.加入柠檬酸铵掩蔽 C.加入氰化钾掩蔽 D.加入酒石酸钾钠掩蔽 E.控制pH在8.5~11测定铅,控制pH在强碱性条件下测定镉
A.有机综合指标 B.毒理学指标 C.有机物指标 D.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E.生物学指标
A.锰、镉 B.锑、汞 C.镉、汞 D.镉、锑 E.锰、汞
采用酚试剂比色法测定空气中的甲醛,可采取哪种方法以排除对SO2的干扰()。
A.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碱性溶液 B.采样对,将气样先通过普通滤纸 C.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水溶液 D.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硫酸锰滤纸 E.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活性炭管
A.150℃ B.100℃ C.120℃ D.180℃ E.220℃
A.三角烧瓶 B.棕色玻璃瓶 C.聚乙烯塑料瓶 D.透明玻璃瓶 E.聚氯乙烯塑料瓶
A.沉淀滴定法 B.酸碱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络合滴定法 E.电位滴定法
A.护肤乳类产品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B.口红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C.洗发香波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D.眉笔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E.香脂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A.与最大采样体积无关 B.越小 C.越大 D.不确定 E.不变
A.583nm B.463nm C.543nm D.503nm E.623nm
A.用不含抗凝剂的采血管 B.用含有肝素的采血管 C.用含有草酸钠的采血管 D.用含有氟化钠的采血管 E.用含有EDTA的采血管
A.工人工作时的呼吸带 B.距地面1米 C.距地面1.2米 D.距操作点1.5米 E.距操作点1米
A.-80℃ B.-30℃ C.0℃ D.4℃ E.室温
A.接触1周末 B.接触2周末 C.接触3周末 D.接触3周内 E.接触3周后的任何时间
A.水样不加酸保存当天测定 B.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当天测定 C.水样加酸保存一星期测定 D.水样中性保存一星期测定 E.水样加碱可长期保存
A.降低流量减少水雾产生 B.吸收液内加表面活性剂 C.降低采样温度 D.在吸收管出口与流量计之间加阻力小的吸水剂管 E.增高采样温度
A.盐酸 B.硝酸 C.硫酸 D.磷酸 E.高氯酸
A.4倍 B.400倍 C.8倍 D.12倍 E.10000倍
A.细菌性食物中毒 B.真菌性食物中毒 C.植物性食物中毒 D.动物性食物中毒 E.化学性食物中毒
A.溶剂污染环境 B.进样量只占溶剂量很小的一部分,使分析检测限升高 C.溶剂成分复杂,峰多 D.溶剂用量大 E.溶剂解吸不完全
A.直接法和间接法 B.直接法和干燥法 C.直接法和重量法 D.间接法和干燥法 E.干燥法和重量法
A.加固体Na2CO3,pH>10,室温保存 B.加固体Na2CO3,pH>10,4℃保存 C.加固体NaOH,pH>12,4℃保存 D.加固体NaOH,pH>10,室温保存 E.加固体NaOH,pH>12,室温保存
A.一氧化碳的影响 B.氮氧化物的影响 C.二氧化碳的影响 D.三氧化硫的影响 E.臭氧的影响
A.100μg/L B.200μg/L C.300μg/L D.400μg/L E.500μg/L
A.把SO2通过浓硫酸以除去水分 B.用盐酸与FeS作用制取H2S气体 C.用MgSO4促使Fe(OH)3胶体凝聚 D.把FeCl3溶液煮沸以制取Fe(OH)3胶体 E.把H2S气体通过CaO进行干燥
A.玻璃瓶 B.葡萄糖输液瓶 C.药瓶 D.啤酒瓶 E.内壁无磨损的玻璃瓶
A.需要进行 B.不需要进行,直接判为不合格产品 C.可以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D.必须进行 E.需要进行,但要增加检查项目
A.生产方式的要求 B.测定方法的要求 C.采样仪器的要求 D.生产时间的要求 E.测定仪器的要求
A.塑料瓶 B.葡萄糖瓶 C.药瓶 D.玻璃瓶 E.啤酒瓶
A.4∶l B.2∶1 C.1∶l D.1∶2 E.l∶4
A.本底值>生物限值>中毒诊断值 B.本底值>生物限值<中毒诊断值 C.本底值<生物限值>中毒诊断值 D.本底值<生物限值<中毒诊断值 E.本底值<生物限值=中毒诊断值
A.X线衍射法 B.原子发射光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容量法 E.称量法
A.金属锌 B.邻苯二甲酸氢钾 C.盐酸标准液 D.硝酸银 E.碳酸氢钠
A.盐酸羟胺 B.硼氢化钠 C.氯化亚锡 D.碘化钾 E.锌粒
A.80℃ B.90℃ C.105℃ D.110℃ E.95~105℃
A.玻璃瓶 B.塑料瓶 C.棕色玻璃瓶 D.药瓶 E.啤酒瓶
A.活性炭管采样 B.硅胶管采样 C.有机聚合物管采样 D.玻璃微球管采样 E.微孔滤膜采样
A.硝酸银滴定法 B.硝酸汞滴定法 C.重量法 D.离子色谱法 E.比浊法
A.乙醇-硫酸溶液洗涤 B.盐酸-异戊醇溶液洗涤 C.甲醇-甲酸溶液洗涤 D.乙醇-乙酸溶液洗涤 E.乙酸溶液洗涤
A.加入纳氏试剂无颜色反应 B.加入纳氏试剂呈黄色 C.加入酒石酸钾钠呈黄色 D.加入酒石酸呈黄色 E.加入水杨酸呈黄色
A.0.5散射浊度单位 B.1散射浊度单位 C.2散射浊度单位 D.3散射浊度单位 E.5散射浊度单位
A.萃取法 B.纸层析法 C.吸附柱法 D.吹出-捕集法 E.静止顶空法
A.3.333mg/m3 B.3.33mg/m3 C.3.34mg/m3 D.3.30mg/m3 E.3.3mg/m3
A.热解吸-比色法 B.热解吸-分光光度法 C.溶剂解吸-分光光度法 D.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E.溶剂解吸-液相色谱法
A.保留时间 B.峰高 C.峰宽 D.半峰高宽度 E.相对保留值
A.12cm/s B.16cm/s C.8cm/s D.4cm/s E.10cm/s
A.中指血 B.耳垂血 C.静脉血 D.动脉血 E.任何一种均可
A.湿法消化 B.蒸馏 C.高温灰化 D.稀释 E.萃取
A.塑料瓶 B.棕色玻璃瓶 C.玻璃瓶 D.烧杯 E.金属容器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D.棕色 E.紫色
A.<1ml B.1~2ml C.2~3ml D.3~4ml E.4~5ml
A.Na2S2O3 B.Hg(NO3)2 C.KMnO4 D.AgNO3 E.EDTA-2Na
A.甲醇 B.乙醇 C.氯仿 D.丙酮 E.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