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5 B.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越多,全血比重就越大 C.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5 D.血浆的比重的高低取决于血小板的含量 E.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
A.初次献血者不需要进行身份确认 B.初次献血者体检合格后再进行身份确认 C.多次献血者应经过身份确认,通过后再进行体检 D.多次献血者可以不进行身份确认直接进行体检 E.多次献血者可以不进行历次检验结果的核查
A.保密性弃血是指在献血者要求下将献血者所献的血液处理掉 B.保密性弃血不得用于临床 C.当献血者要求保密性弃血时,必须替他们严格保密 D.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不能与其他献血者享受同样的用血权利 E.保密性弃血的血样检测后按照阳性血样进行报废处理
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 B.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C.糖尿病患者 D.与传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E.作过胃切除者
A.痢疾 B.角膜炎 C.伤寒 D.急性泌尿道感染 E.甲型肝炎
A.采血室内装修和布置要朴素、文雅、色调清淡 B.采血室内应有良好的采光,室内通风良好,不可过冷、过热 C.室内禁止安装录音机、电视机等音响设备 D.禁止室内喧哗或有其他噪音 E.室内空气及所用器材要定期消毒并采样抽检
A.机体从感染传染性病原体开始至抗原或抗体能被检测出的这段时间 B.在抗原或抗体被检测到之前,人们无法确定献血者是否已经被传染上疾病的一段时间 C.实验室检测不出献血者感染的病毒,这段时间献血者仍有近期内感染病毒并且传播病毒的危险 D.对于HIV的窗口期目前试剂可检测到抗原或抗体的确定时间为7天 E.窗口期时采集的血液会对受血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A.VDRL B.RPR C.TRUST D.TPHA E.USR
A.经过严格培训,技术过硬,能胜任本职工作 B.要外表整洁,形象专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C.待人热情,和蔼可亲,彬彬有礼,无需注意个人外表 D.在献血过程中,关心献血者,设身处地为献血者服务 E.以流利的口才,耐心的解释对待每一个献血者
A.产生输血传染病危险性较小,因为他们的血液经常被筛查 B.献血动机明确:帮助别人 C.如果血液筛查结果为阳性则较难处理,因其前次所献血液已被输注给受血者,那时可能其处在窗口期 D.熟悉献血过程,不需要对其进行鼓励 E.如果血液筛查结果为阴性,献血后不需随访
A.有足够空间,可以让献血者和工作人员谈话不被他人听见 B.任何人不经献血者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献血者的个人资料 C.采血者可以检测血液 D.血袋和样本管上不出现献血者的名字 E.由血站专门人员通知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献血者
A.立刻洗澡 B.打篮球 C.熬夜 D.保持精神愉快 E.暴饮暴食
A.保持呼吸通畅 B.立刻停止采血 C.让献血者平躺 D.保证空气清新 E.饮用低糖水
A.情绪紧张焦虑、呼吸和心跳加快 B.较重者意识丧失、惊厥及大小便失禁 C.眩晕、连续呵欠或恶心呕吐 D.惊厥伴有晕厥 E.脉搏减弱
A.促进血液新陈代谢 B.调节血液黏度 C.提高红细胞供氧能力 D.刺激骨髓造血 E.减肥
A.姓名 B.文化程度 C.民族 D.家庭成员 E.联系方式
A.采血时间 B.献血类别 C.健康征询 D.献血量 E.献血不良反应
A.严格按照要求 B.视情况而定 C.没有必要 D.听领导安排 E.无需重视
A.有献血不良反应 B.有献血不愉快的经历 C.工作忙碌,没时间 D.认为献血会感染疾病 E.详细填写献血登记表
A.固定献血者是献血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B.保障血液的持续充足 C.保障血液安全 D.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E.是大血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A.既往献血情况核查 B.健康问询 C.自我评估 D.体格检测 E.血液筛查等结果
A.计算机信息的保护 B.体检区和采血区设立在一起 C.检测报告反馈保护 D.档案的保护 E.标识的保护
A.一过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感染
A.梅毒螺旋体 B.戊型肝炎病毒 C.人类微小病毒B19 D.疟原虫 E.西尼罗病毒
A.缺乏特效治疗 B.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为主,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辅 C.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D.肝炎在急性期强调卧床休息,给予清淡营养饮食、充分的维生素B、C E.可选择使用中药
A.NS0蛋白 B.NS1蛋白 C.NS2蛋白 D.NS3蛋白 E.NS4蛋白
A.HIV是一种带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 B.HIV属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 C.HIV已发现有1型和2型 D.HIV-1型流行于西非和散发世界局部地区,HIV-2型流行于全世界 E.C亚型HIV-1感染者占全球HIV总感染者的50%,是全球最主要的流行株
A.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远远大于男性 B.目前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均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例报告发布 C.河南是我国HIV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第一大省 D.我国HIV的传播途径特点为注射吸毒传播、既往采供血传播、同性性传播三种主要传播途径并存 E.在20世纪90年代,注射吸毒传播占传播途径的90%。但2007年以后输血传播已经占到传播途径的第一位
A.感染的早期 B.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时 C.晚期衰竭的病人 D.有些HIV阳性母亲刚生下的婴儿 E.无症状的HIV感染期
A.螨 B.蜱 C.蚊 D.蝇 E.虱
A.母乳喂养 B.输血、器官移植 C.母婴垂直传播 D.性传播 E.以上都是
A.13s B.22s C.41s D.9 E.10
A.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B.改进分析能力和实验方法 C.实验室质量的客观证据 D.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 E.以上都是
A.急性甲型肝炎 B.急性乙型肝炎 C.慢性乙型肝炎 D.乙肝病毒携带者 E.急性甲型肝炎合并黄疸型乙型肝炎
A.做HIVp24抗原检测 B.送二次标本做HIV确认试验 C.快速渗滤法检测HIV抗体 D.CT扫描 E.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A.全血包括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所有成分 B.全血是指血液离体后加入含保养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处理 C.血液离体后在一定时限内仍保持原循环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性质 D.保存期内的全血均可为受血者提供各种血液成分 E.全血是制备各种血液成分的原料
A.取回的血如未及时输注,可贮存在药品冰箱内 B.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C.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前一袋输尽后直接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D.输血过程应先快后慢,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 E.倘若发生不良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改变
A.红细胞回收率≥70% B.白细胞清除率≥80% C.残余血小板≤1% D.血浆蛋白清除率≥98% E.200ml全血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容量125ml±10%
A.盐水 B.糖水 C.乙醇 D.甘油 E.二甲亚砜
A.减少输血后传染疾病的发生 B.更快地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 C.减少铁的积累 D.减轻患者心脏循环负荷 E.刺激患者造血功能
患者女性,56岁,因急性胰腺炎入院,拟行胰腺减压与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前查Hb86g/L,PLT34×1010/L,APTT42秒,关于该患者输血的正确说法有()
A.该患者不需要输注血小板 B.立即给予输注血小板 C.为防止血小板下降,使用小分子肝素 D.可不使用冷沉淀 E.患者贫血,术前应输红细胞悬液2单位
A.从采血之日起5天以后从全血中制备的血浆 B.保存期为-20℃以下保存2年 C.与新鲜冰冻血浆的区别在于缺少Ⅷ因子和Ⅴ因子等不稳定凝血因子 D.为提高机体凝血因子的水平,可加大输注量 E.融化后因故未能输注,可以再次冰冻
A.65% B.75% C.85% D.95% E.98%
A.Ⅷ因子 B.vWF C.Ⅲ因子 D.纤维蛋白原 E.Ⅻ因子
A.白细胞计数在(4.0~5.0)×109/L,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0.5% B.白细胞计数在(4.0~5.0)×109/L,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1% C.白细胞计数在(6.0~8.0)×109/L,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2% D.白细胞计数在(6.0~8.0)×109/L,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5% E.白细胞计数在(8.0~10.0)×109/L,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10%
A.感染 B.移植物抗宿主病 C.肝静脉闭塞性病 D.出血性膀胱炎 E.白血病复发
A.感染是否得到控制 B.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增加 C.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否增加 D.贫血是否纠正 E.出血症状是否改善
A.临床止血效果 B.Co60标记血小板存活研究 C.检测输注后血小板平均大小的分布情况 D.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 E.APTT、PT改善情况
A.输血可使溶血加速,因此尽量不输血 B.必须输血时尽量选用患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红细胞输注 C.输血速度要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D.为避免同种抗体增高,应一次输足所需血量 E.患者自身抗体滴度较高时可用血浆置换减轻症状
A.保存血内血小板数量及质量下降 B.Ⅴ、Ⅷ因子消耗失去活性 C.输注血液保存时间过久 D.过量使用血浆增量剂 E.容易诱发DIC产生消耗性凝血障碍
A.红细胞 B.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血小板 E.血浆
A.单份脐带血干细胞数量不足 B.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延迟 C.GVHD发生率较骨髓移植高 D.肿瘤患者脐带血移植后复发率较高 E.脐带血移植感染发生率较高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肺血管微栓塞 E.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A.全血 B.浓缩白细胞 C.悬浮红细胞 D.浓缩血小板 E.血浆
A.HLA抗体 B.细菌内毒素 C.变性蛋白质 D.补体 E.炎性细胞因子
A.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尿胆原增加、无胆红素 B.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尿胆原减少、尿胆红素阳性 C.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尿胆原减少、尿胆红素阳性 D.直接、间接胆红素均增加;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阳性 E.间接胆红素增加为主;尿胆原减少、无胆红素
A.立即拔针停止输血 B.补充血容量、抗休克 C.利尿、碱化尿液 D.预防DIC、肾衰竭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A.皮肤 B.骨髓 C.肠道 D.肝脏 E.肾脏
A.抗HPA-1a B.抗HPA-1b C.抗HPA-2a D.抗HPA-2b E.抗HPA-3a
A.寒战、发热 B.呼吸急促、发绀 C.血压下降 D.双肺可闻及细湿啰音 E.心脏增大
A.1次妊娠的女性献血者 B.2次妊娠的女性献血者 C.≥3次妊娠的女性献血者 D.多次献血的女性献血者 E.有1次输血史的男性献血者
A.血浆混浊 B.血浆有气泡 C.血浆有溶血 D.血浆有絮状物 E.血浆呈乳糜状
A.循环超负荷 B.过敏反应 C.输血相关性肺损伤 D.肺微血管栓塞 E.肺含铁血黄素沉着
A.谷氨酸钠 B.葡萄糖酸钙 C.乳酸钠 D.谷氨酸钾 E.碳酸氢钠
A.5g左右 B.10g左右 C.15g左右 D.20g左右 E.25g左右
A.<36℃ B.<35℃ C.<34℃ D.<32℃ E.<30℃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纤维蛋白 E.细胞碎片
A.肝脏 B.胰腺 C.心脏 D.皮肤 E.胆囊
A.>10ml B.>20ml C.>50ml D.>150ml E.>200ml
A.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急性溶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