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血比重筛选:硫酸铜法,男≥1.052,女≥1.050 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标法:阴性 C.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D.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两次每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 E.疟疾高发地区检测疟原虫
A.少白细胞红细胞 B.洗涤红细胞 C.悬浮红细胞 D.浓缩红细胞 E.辐照红细胞
A.血压 B.脉搏 C.血红蛋白 D.血型 E.体温
A.产生输血传染病危险性较小,因为他们的血液经常被筛查 B.献血动机明确:帮助别人 C.如果血液筛查结果为阳性则较难处理,因其前次所献血液已被输注给受血者,那时可能其处在窗口期 D.熟悉献血过程,不需要对其进行鼓励 E.如果血液筛查结果为阴性,献血后不需随访
A.接受腮腺炎活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一周后 B.接受风疹活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两周后 C.被狂犬咬伤后经狂犬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一年后 D.接受麻疹活疫苗第一次注射两周后 E.接受动物血清者于最后一次注射三周
A.保持呼吸通畅 B.立刻停止采血 C.让献血者平躺 D.保证空气清新 E.饮用低糖水
A.VDRL B.RPR C.TRUST D.TPHA E.USR
A.献血者为了确保血液的安全性所提供的信息涉及个人隐私 B.在未征得献血者同意的情况下,血站不能将献血者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人,必须替献血者保密 C.对献血者所提供的信息不能保密,献血者与血站的相互信任就不会存在 D.为了保密,血液检测结果不要告知献血者 E.若标本需要送往CDC进行确认,可以将该献血者的信息告知CDC
A.工作认真负责,包括献血者病史的询问、体检 B.对献血者做出是否适合献血的准确评定 C.对暂时延期和永久排除的原因作正确和适当的解释 D.对于年轻人不需要进行血压测量 E.为献血者的个人资料保密
A.热敷 B.理疗 C.中药敷疗 D.抗生素 E.自然恢复
A.保障血液安全 B.降低招募成本 C.应对血液短缺 D.建立应急献血队伍 E.降低化验成本
A.血肿 B.头晕 C.虚汗 D.恶心 E.呕吐
A.由接受过培训的医技人员依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进行B.保证不影响献血者健康以及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健康征询和健康检查完成后应由献血者和检查者共同签名D.检查者应做出献血者是否能够献血的判断E.询问病史要使用简单明了、献血者易懂的语言提出问题
A.采血时间 B.献血类别 C.健康征询 D.献血量 E.献血不良反应
A.病史 B.实验室检测结果 C.是否需延期献血的记录 D.血型 E.身份证号码
A.固定献血者是献血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B.保障血液的持续充足 C.保障血液安全 D.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E.是大血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A.采血床或采血椅、采血袋、采血计量秤 B.止血带、血压计、2%~5%碘酒、橡皮球 C.胶布、剪刀、纱布敷料、无水乙醇 D.止血钳、热合机、洗手盆、消毒剂 E.试剂血清、血型纸板、天平、标签
A.保密性弃血是指在献血者要求下将献血者所献的血液处理掉 B.保密性弃血不得用于临床 C.当献血者要求保密性弃血时,必须替他们严格保密 D.保密性弃血的献血者不能与其他献血者享受同样的用血权利 E.保密性弃血的血样检测后按照阳性血样进行报废处理
A.公民中参加献血的人数是否增加 B.无偿献血人数是否增加 C.无偿献血人数是否增加 D.由于输血传染病而永久排除献血的人数是否减少 E.公民中参加献血的人单次献血量是否增加
A.选择有院落、绿化较好、有较多房间可利用的单位作为采血地点 B.采血前应将室内清扫干净,地面不产生灰尘即可 C.院内及各工作间应设置标示牌,按流程进行采血 D.选择宽敞、明亮、洁净的房间作为采血室,远离厕所和污染区 E.外出采血应注意季节变化,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
A.经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医护人员操作,并全程陪同 B.药物使用应在具有资质的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急救药物 C.尽量使用强心剂、呼吸兴奋剂等 D.对严重的献血不良反应的医疗急救可求助于医疗救护中心医务人员 E.应采取屏风隔栏等措施维护献血者的私密性
A.姓名 B.文化程度 C.民族 D.家庭成员 E.联系方式
A.1918年 B.1943年 C.1916年 D.1914年 E.1947年
A.NS0蛋白 B.NS1蛋白 C.NS2蛋白 D.NS3蛋白 E.NS4蛋白
A.HIV是一种带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 B.HIV属反转录病毒科中的慢病毒亚科 C.HIV已发现有1型和2型 D.HIV-1型流行于西非和散发世界局部地区,HIV-2型流行于全世界 E.C亚型HIV-1感染者占全球HIV总感染者的50%,是全球最主要的流行株
A.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 B.乙肝疫苗 C.丙种球蛋白 D.乙肝疫苗+丙种球蛋白 E.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A.应进行紧急处理 B.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对局部反复使劲挤压 C.用75%酒精消毒伤口 D.对暴露物的传染性和受伤者暴露程度应进行评估 E.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A.识别实验室间的差异,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B.改进分析能力和实验方法 C.实验室质量的客观证据 D.实验室质量保证的外部监督工具 E.以上都是
A.保肝治疗 B.保肝治疗+拉米夫定 C.保肝治疗+青霉素 D.保肝治疗+氢化可的松 E.保肝治疗+奈韦拉平
A.稳定性 B.瓶间差 C.定值和非定值 D.分析物水平 E.保存的要求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乙型病毒性肝炎 C.人类疯牛病 D.艾滋病 E.埃博拉出血热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无症状HBV携带者 D.HBV既往感染 E.急性肝炎恢复期
A.鸡尾酒疗法 B.大剂量青霉素 C.氯喹 D.干扰素 E.拉米夫定
A.缺乏特效治疗 B.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为主,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辅 C.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D.肝炎在急性期强调卧床休息,给予清淡营养饮食、充分的维生素B、C E.可选择使用中药
A.生理盐水 B.低分子右旋糖酐 C.明胶 D.清蛋白注射液 E.新鲜冰冻血浆
A.外周血白细胞从0恢复到10×109/L B.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达到0.5×109/L C.淋巴细胞总数恢复正常 D.血小板恢复到100×109/L E.血象完全恢复正常
A.输血可使溶血加速,因此尽量不输血 B.必须输血时尽量选用患者血清与供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红细胞输注 C.输血速度要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D.为避免同种抗体增高,应一次输足所需血量 E.患者自身抗体滴度较高时可用血浆置换减轻症状
A.减少输血后传染疾病的发生 B.更快地提高患者血红蛋白水平 C.减少铁的积累 D.减轻患者心脏循环负荷 E.刺激患者造血功能
A.0.34 B.0.38 C.0.40 D.0.42 E.0.45
A.由于输血目的的不同,新鲜全血的含义也不一样 B.补充血小板,12h内的全血可视为新鲜全血 C.补充凝血因子,6小时的全血可视为新鲜全血 D.保存3天以内的ACD全血可视为新鲜全血 E.保存7天以内的CPDA全血可视为新鲜全血
A.化疗 B.放疗 C.化疗+集落刺激因子 D.集落刺激因子 E.多种集落刺激因子,如GM-CSF+GCSF联合
A.全血包括血细胞成分和血浆所有成分 B.全血是指血液离体后加入含保养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处理 C.血液离体后在一定时限内仍保持原循环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性质 D.保存期内的全血均可为受血者提供各种血液成分 E.全血是制备各种血液成分的原料
A.输注前要轻轻摇血袋,充分混匀 B.一般要求ABO血型同型输注 C.对于Rh阴性患者一般不要求输注Rh阴性血小板 D.输注速度要尽可能慢 E.输注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应连续输注效果更佳
A.预防HLA同种免疫 B.预防TA-GVHD C.预防亲白细胞病毒感染 D.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E.预防血色病
A.O型红细胞 B.B型红细胞 C.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合成血 D.B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合成血 E.B型全血
A.感染是否得到控制 B.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增加 C.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是否增加 D.贫血是否纠正 E.出血症状是否改善
A.临床止血效果 B.60Co标记血小板存活研究 C.检测输注后血小板平均大小的分布情况 D.输注后1小时血小板计数 E.APTT、PT改善情况
A.常用剂量为每kg体重1~1.5U B.冷沉淀有剂量依赖性特点 C.输注前应严格交叉配血试验 D.不同人份的冷沉淀一般不混合使用 E.输注速度不易超过3mL/(kg·h)
A.O型洗涤红细胞 B.AB型洗涤红细胞 C.O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 D.AB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 E.A型洗涤红细胞
A.血小板制备过程中混入较多的白细胞 B.脾脏大和脾功能亢进 C.急性失血 D.严重感染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加大冷沉淀输注剂量 B.输用新鲜冰冻血浆 C.输用浓缩血小板 D.输用单采血小板 E.输用新鲜全血
A.新鲜全血 B.经辐照处理的红细胞 C.年轻红细胞 D.环孢素A处理的红细胞 E.肝素抗凝的血液
A.过敏反应 B.细菌污染反应 C.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D.循环超负荷 E.枸橼酸盐中毒
患儿,男,5岁,行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输血浆110毫升。当输入30毫升时,发生寒战,体温升至40℃,减慢速度于10小时输完血浆,患儿休克,昏迷,白细胞为13.4×109/L,次日增至40×109/L(中性93%)。给氧,除原用青霉素、链霉素外,第二天加用金霉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昏迷持续两天死亡。患儿最可能是死于()。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溶血反应 E.血液循环过荷
A.5mL B.10mL C.25mL D.35mL E.50mL
A.血小板输注无效 B.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C.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D.输血后紫癜 E.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抗HPA-1a B.抗HPA-1b C.抗HPA-2a D.抗HPA-2b E.抗HPA-3a
A.肝脏 B.胰腺 C.心脏 D.皮肤 E.胆囊
A.采血和输血器材消毒不严 B.献血者采血部位消毒不彻底 C.采血、成分制备无菌操作不严格 D.献血者处于无症状的菌血症期 E.血液保存温度超过6℃以上
A.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溶血反应 D.肺血管微栓塞 E.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A.细菌的种类 B.细菌的数量 C.细菌的毒性 D.患者的免疫功能 E.健康献血者免疫功能
A.DIC B.细菌污染输血反应 C.稀释性凝血障碍 D.循环超负荷 E.急性溶血反应
A.细菌污染反应 B.枸橼酸盐中毒 C.循环负荷过重 D.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E.肺血管微栓塞
A.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急性溶血反应
A.血液去除白细胞 B.γ射线辐照血液 C.紫外线照射血液 D.避免输注亲属血 E.尽量不输异体血
A.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B.血清总胆红素 C.问接胆红素 D.血浆结合珠蛋白 E.黄疸指数
A.球型红细胞 B.红细胞碎片 C.口形红细胞 D.椭圆形红细胞 E.靶性红细胞
患者体表面积为1.7m2,输注血小板6袋,每袋含血小板5.5×1010,输入6袋后血小板增加4.5×1010,则CCI值为()。
A.5.5×109/ml B.1.7×1010/ml C.2.3×1010/ml D.4.5×1010/ml E.6.2×1010/ml
A.国内以200ml的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定义为1U B.1U浓缩血小板含量≥2.0×1010 C.红细胞混入量≤1.0×109 D.白细胞残留量≤2.5×108 E.容积为25~35ml
A.卖淫 B.男男同性恋 C.注射毒品 D.文身和血祭 E.有一个性伙伴
A.严格按质控物说明书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B.冻干质控物的复溶要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 C.冻干质控物复溶时所加溶剂的量要准确,尽量保证每次加入量的一致性 D.冻干质控物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 E.质控物应该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测定
A.24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的总血容量 B.3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的总血容量的50%以上 C.12小时内输注血液量达到患者的总血容量的75%以上 D.成年患者24小时输注40U(国内标准)以上的红细胞制品 E.成年患者的失血速度在150ml/min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