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气相色谱法 B.溴化容量法 C.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 D.高压液相色谱法 E.荧光分光光度法
A.高氯酸 B.硫酸和高氯酸 C.过氧化氢和高氯酸 D.硫酸、硝酸、高氯酸 E.硫酸、硝酸
A.pH4~6 B.pH12~14 C.pH8~10 D.pH10~12 E.pH6.8
A.热导检测器 B.电子捕获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E.以是四种都能用
A.加入氢氧化钙 B.加盐酸煮沸 C.加入氢氧化镁 D.加入氯化钡 E.加入钙氨溶液
A.气体的密度 B.固体吸附剂的性质 C.气温 D.采样流速 E.空气中待测物的浓度
A.热能检测器 B.氮磷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火焰光度检测器
A.保留时间 B.峰高 C.峰宽 D.峰面积 E.死时间
A.四价 B.六价 C.负二价 D.有机硒 E.无机硒
A.乙醚 B.盐酸稀溶液 C.苯 D.水 E.乙醇
A.1~2 B.1~3 C.1~4 D.1~5 E.1~10
A.流量采样效率 B.体积采样效率 C.浓度采样效率 D.质量采样效率 E.总采样效率
A.铅 B.一氧化碳 C.铬 D.乙醇 E.香烟
A.除去氯化物的干扰 B.除去碘化物的干扰 C.作为还原剂 D.作为氧化剂 E.除去硫化氢的干扰
A.可信度 B.精密度 C.回收率 D.重现性 E.相对标准偏差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气相色谱法 C.薄层色谱法 D.紫外线分光光度法 E.柱色谱法
A.波长217.3nm的吸收 B.波长228.8nm的吸收 C.波长253.7nm的吸收 D.对波长283.3nm的吸收 E.对波长238.3nm的吸收
A.保留时间 B.峰高 C.峰面积 D.保留体积 E.调整保留体积
A.酸价 B.酸碱度 C.蛋白质 D.氨基酸 E.磷脂
A.电位计法 B.重量法 C.pH试纸法 D.滴定法 E.比色法
A.西瓜 B.海带 C.小麦粉 D.蔬菜 E.鱼肉
A.pH值 B.Hg C.铬(六价) D.亚硝酸盐氮 E.氯仿、四氯化碳
A.黄色 B.红色 C.橙红 D.蓝色 E.绿色
A.碳酸钙 B.碳酸镁 C.重碳酸钙 D.重碳酸镁 E.硫酸钙
A.空气的流动性大,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B.空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少 C.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其体积易发生变化 D.空气样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E.环境空气中可存在多种污染物,其浓度一般较低
A.用碱性铁氰化钾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深蓝色的荧光硫色素 B.用酸性铁氰化钟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深蓝色的荧光硫色素 C.用碱性铁氰化钾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黄绿色的荧光硫色素 D.用酸性铁氰化钾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黄绿色的荧光硫色素 E.用碱性铁氰化钾将硫胺素氧化为具有红色的荧光物质
A.氯化汞 B.四氯汞钠 C.氯化钠 D.氯化镁 E.氯化钾
A.绿色 B.黄色 C.橙色 D.蓝色 E.红色
A.化学耗氧量 B.阴离子洗涤剂 C.氯化物 D.铬(六价) E.浑浊度
A.FID B.FPD C.NPD D.ECD E.TCD
A.7~10 B.2~4 C.12以上 D.10~12 E.4~6
A.毛细管柱比填充柱节省载气,灵敏度高 B.毛细管柱有分流,不污染检测器 C.毛细管柱柱效高,峰形窄 D.毛细管柱进样量少,省样品 E.毛细管柱长度长,分离效果好
A.碱性酒石酸钾液 B.中性酒石酸铜液 C.碱性酒石酸铜液 D.酸性酒石酸铜液 E.碱性酒石酸钠液
A.还原剂,将As5+还原成As3+ B.还原剂,将As5+和As3+还原成As3+ C.还原反应中生成的碘 D.抑制锑的干扰 E.在锌粒表面沉积锡层,以抑制氢气的发生速度
A.酚酞 B.甲基橙 C.淀粉液 D.溴甲酚绿 E.甲基红
A.0.5m B.1.5m C.5m D.8m E.2m
A.酸滴定法 B.酸度计法 C.氧化还原法 D.中和法 E.旋光计法
A.浑浊度范围2~10NTU;读数精度2NTU B.浑浊度范围10~100NTU;读数精度5NTU C.浑浊度范围100~400NTU;读数精度10NTU D.浑浊度范围400~700NTU;读数精度50NTU E.浑浊度范围700NTU以上;读数精度100NTU
A.铅 B.铬 C.总汞 D.砷 E.镉
A.内标物是易挥发的 B.内标物在样品中是不存在的 C.内标物在检测器中灵敏度高 D.内标物的峰与被定量的峰相近 E.内标物在溶剂中,溶解度大
A.原子化效率越高,方法灵敏度越高 B.原子化时,产生的游离基态原子越多,方法灵敏度越高 C.原子化时,产生的激发态原子越多,方法灵敏度越高 D.原子化温度越高,方法灵敏度越高 E.原子化条件选择越好,方法灵敏度越高
A.塑料袋取样 B.无泵型采样器 C.注射器取样 D.固体吸附剂管采样 E.真空采气瓶取样
A.铁 B.铝 C.铊 D.铜 E.钙
A.铜离子 B.钙离子 C.锌离子 D.磷离子 E.铁离子
A.增加 B.明显增加 C.增加不明显 D.降低 E.不变
A.基本不变 B.增大 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 E.无规律变化
A.分析速度快 B.分离效能高 C.灵敏度高 D.精密度好 E.能直接定性
A.稀释后,立刻分装于小容器内,并保存于-18℃ B.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5% C.配制时,加入硝酸-重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05% D.配制时,加入硝酸使最终浓度为0.5mol/L E.配制时,加入硝酸-铬酸钾使最终浓度分别为5%和0.5%
A.茶多酚 B.特丁基对苯二酚 C.二氧化钛 D.亚硝酸钠 E.苯甲酸
A.16 B.18 C.176 D.167 E.185
A.0.1mol/L盐酸溶液 B.0.5mol/L硫酸溶液 C.pH=4.5磷酸缓冲液 D.2mol/L硫酸溶液 E.0.5mol/L盐酸溶液
A.b/a B.a/b C.a/(a+B. D.b/(a+B. E.b/(a-B.
A.尿中铅 B.血中游离原卟啉 C.血中锌卟啉 D.血中铅 E.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
A.无铅蒸馏水 B.无氨蒸馏水 C.重蒸馏水 D.不含氧化剂的蒸馏水 E.不含CO2水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氮磷检测器 C.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D.火焰光度检测器 E.热导检测法
A.Na离子 B.K离子 C.Ni离子 D.Ba离子 E.Ca离子
A.阻力大 B.金属本底值低 C.吸湿性强 D.机械强度好 E.价格便宜
A.还原糖 B.单糖 C.双糖 D.果糖 E.蔗糖
A.甜味素 B.甜蜜素 C.糖精 D.糖精钠 E.阿司巴甜
A.0.10μg B.1.0μg C.0.010μg/g D.0.10μg/g E.1.0μg/g
A.素陶瓷 B.TenaxTA C.多孔硅胶 D.10%聚乙二醇/单体 E.氧化铝
A.污染来源多 B.容易分解 C.食物链富集作用 D.局部污染严重 E.二次污染
A.吸收曲线是将连续的不同波长的单色光通过物质溶液,得到的吸光度波长曲线 B.吸收曲线的吸收峰反映了某一物质的特性,可作定性指标 C.吸收曲线的吸收峰反映了某一物质的特性,可作定量指标 D.不同的物质溶液有不同的吸收曲线 E.吸收曲线的最大吸收波长是常用的定性指标
A.适宜流量计操作条件 B.样品中的待测物不会因经过流量计而损失 C.防止吸收管液体进入抽气泵 D.转子悬浮稳定,容易读流量 E.抽气泵工作稳定
A.异戊醇和异丁醇 B.异戊醇和正戊醇 C.异丁醇和正丁醇 D.正戊醇和正丁醇 E.正己醇和丙醇
A.抗干扰能力强 B.显色时间短 C.操作简便 D.对低浓度SO2的吸收效率高 E.对高浓度SO2的吸收效率高
A.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显色剂 B.灵敏度高、显著性和稳定性好的显色剂 C.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显著性好的显色剂 D.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的显色剂 E.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精密度好的显色剂
A.香烟烟雾 B.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C.甲醛、二氧化硫 D.总悬浮颗粒物 E.可吸入颗粒物
A.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B.质量中值直径 C.扩散直径 D.几何直径 E.球体直径
A.大型气泡吸收管 B.小型气泡吸收管 C.冲击式吸收管 D.多孔玻板吸收管 E.喷泡式吸收管
A.蛋白酶 B.脂肪酶 C.淀粉酶 D.葡萄糖氧化酶 E.碱性磷酸酶
A.酸碱滴定法 B.络合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电位滴定法 E.沉淀滴定法
A.硝酸银滴定法 B.重量法 C.比浊法 D.硝酸汞滴定法 E.离子色谱法
A.至少放置30min B.当室温低于20℃时,至少放置30min C.当室温低于15℃时,至少放置30min D.当室温低于25℃时,至少放置20min E.当室温低于15℃时,至少放置20min
A.电子捕获检测器 B.氮磷检测器 C.火焰光度检测器 D.氢火焰离子检测器 E.热导检测法
A.有机卤化物 B.温度 C.氟化物 D.汞 E.酚
A.载气系统 B.进样系统 C.检测器 D.色谱柱 E.记录系统
A.上游 B.中游 C.下游点 D.受人类活动不显著的区域 E.上、中、下游各设采样点
A.12.5mg/m3 B.10.0mg/m3 C.0.125mg/m3 D.0.10mg/m3 E.未给出配制时的温度和大气压无法计算标准状况下浓度
A.1ml B.2ml C.3ml D.4ml E.5ml
A.固体吸附剂法 B.冷冻浓缩法 C.无泵型采样法 D.液体吸收法 E.注射器法
A.95% B.9% C.8% D.85% E.7%
A.中性饮料 B.食醋或酸性食物 C.含乙醇的食品 D.食用油或含有油脂较多的食物 E.含糖较多的食物
A.5mg/m3 B.8mg/m3 C.10mg/m3 D.15mg/m3 E.20mg/m3
A.苯 B.甲苯 C.邻二甲苯 D.对二甲苯 E.间二甲苯
A.能采集,因为多孔玻板吸收管气泡多 B.能采集,因为多孔玻板内部气路是弯曲的,颗粒物在穿过多孔玻板时流线方向改变,产生撞击 C.不能采集,因为多孔玻板吸收管是靠气泡吸收 D.不能采集,因为多孔玻板吸收管是用溶液吸收 E.提高温度能采集,因为温度升高,颗粒物在气泡中的运动速度加快
A.热变宽和压力变宽 B.自然宽度和自吸变宽 C.自然宽度和热变宽 D.自然宽度和压力变宽 E.自然宽度和变宽宽度
A.是经典的方法 B.结果较准确,但费时 C.适于各类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D.仅适于液体和半固体食品 E.测定的是粗脂肪
A.使样品溶剂挥发干净 B.使样品中有机物分解除去 C.是原子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D.是待测元素进行原子化阶段 E.使样品中无机盐加热除去
A.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干扰 B.排除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干扰 C.排除空气中氧化性气体的干扰 D.排除三氯化铁的颜色干扰 E.排除空气中甲醛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