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某,女性,36岁,体重50kg,血型O型,贫血待查入院。既往有多次输血与妊娠史。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60×109/L,白细胞6.2×109/L。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与交叉配血试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交叉配血相合,没有必要再做抗体筛查 B.抗体筛查的目的是检测ABO抗体 C.抗体筛查中使用的是ABO混合红细胞 D.抗体筛查中使用的是O型红细胞 E.不做抗体筛查,进行盐水交叉配血
A.Lewis与P血型 B.Duffy与Diego血型 C.P与LW血型 D.ABO与RhD血型 E.Kell与Ⅰ血型
A.出血时间测定、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凝血时间测定 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甲胎蛋白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 C.血小板计数、血清胆红素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D.凝血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甲胎蛋白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E.血块收缩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清胆碱酯酶测定、血清胆红素测定
A.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 B.穿刺不顺,损伤组织太多 C.抽血速度太快 D.抗凝血用力震荡 E.血液注入容器时取下针头
A.改善工作强度 B.降低质量控制程度 C.强大功能菜单组合 D.确保试验可靠性 E.最大检测安全性
A.急慢性出血 B.妊娠中、晚期的妇女红细胞减少 C.缺铁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溶血性贫血
A.0~78.8ng/107血小板 B.0~2.0ng/107血小板 C.333.64+18ng/107血小板 D.0~7.0ng/107血小板 E.以上都不对
A.存放、分类、交接、销毁 B.存放、标识、交接、销毁 C.分类、标识、交接、销毁 D.存放、分类、标识、交接 E.存放、分类、标识、销毁
A.抗-HCV B.抗-HIV C.CMV抗体 D.梅毒螺旋体抗体 E.血型抗体
A.37℃左右 B.72℃左右 C.55℃左右 D.100℃左右 E.94℃左右
A.盐水法处理 B.木瓜酶法 C.2-巯基乙醇法 D.血型物质 E.清蛋白法
A.变性-延伸-退火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B.延伸-变性-退火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C.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D.延伸-退火-变性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E.退火-变性-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A.A细胞 B.B细胞 C.O细胞 D.A1细胞 E.A2细胞
A.指抗体过量,不能与抗原适当地结合而抑制凝集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 B.指抗原过量,不能与抗原适当地结合而抑制凝集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 C.指抗体过量,不能与抗原适当地结合而抑制凝集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 D.指抗原过量,不能与抗原适当地结合而抑制凝集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 E.指抗原过量,不能与抗体适当地结合而抑制凝集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
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D.艾滋病病毒抗体 E.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A.盐水介质法 B.Liss法 C.聚凝胺法 D.抗人球蛋白法 E.酶法
A.每月1次 B.每两月1次 C.每季度1次 D.每半年1次 E.每一年1次
A.受血者ABO正反定型 B.Rh血型测定 C.供血者ABO血型反定型复核 D.主侧交叉配血 E.次侧交叉配血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E.Rh阳性
A.血型 B.心血管病史 C.输血史,产科病史(女性患者) D.遗传病史 E.以上均是
A.IgA型 B.IgD型 C.IgE型 D.IgG型 E.IgM型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A.因子Ⅴ B.凝血酶 C.因子Ⅹ D.Fg E.以上均不正确
A.测定酶的活性和蛋白质浓度 B.对第XⅢ因子缺乏分型 C.采用对患者纤维蛋白凝块用放射标记胺类物质渗入蛋白质(如酪蛋白)的方法、免疫化学方法和扫描以定量γ-和α-链的交联形成 D.也用于测定治疗制品在体内的半衰期以帮助治疗 E.以上说法都对
A.因子Ⅰ B.凝血酶 C.因子Ⅹ D.因子Ⅻ E.以上均不正确
A.凝血因子Ⅱ B.凝血因子Ⅲ C.凝血因子Ⅳ D.凝血因子Ⅻ E.凝血因子ⅩⅢ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Evans综合征 D.ITP E.缺铁性贫血
A.GPⅠa B.GPⅠb C.GPⅡa D.GPⅡb E.GPⅢb
A.因子Ⅷ分子结构异常 B.因子Ⅷ合成量减少 C.因子Ⅷ抗体存在 D.因子Ⅷ破坏增多 E.以上均不是
A.骨髓的造血功能 B.胰腺的分泌功能 C.肝脏的凝血功能 D.机体的肾上腺素水平 E.红细胞的携氧功能
A.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钠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 B.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钙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 C.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铁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 D.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氯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 E.将一种磷脂和激活剂加到血浆中,经过孵育后,加入适当浓度的氧离子。其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以秒计),即为APTT
A.9.3±1.7天 B.5.4±2.5天 C.10.8±4.2天 D.12±3.2天 E.以上都不对
A.SLE B.类风湿关节炎 C.转移性肝癌 D.DIC E.ITP
A.酶免法 B.ELISA法 C.激光散射法 D.荧光分光光度计法 E.放免法
A.FFP B.PRP C.FLP D.PPR E.PPC
A.120次/分,2cm B.30次/分,3cm C.90次/分,5cm D.60次/分,5cm E.90次/分,3cm
A.有机溶剂/清洁剂法、亚甲蓝/光照法 B.巴氏液态消毒法、补骨脂/紫外线照射法 C.亚甲蓝/光照法、巴氏液态消毒法 D.有机溶剂/清洁剂法、补骨脂/紫外线照射法 E.亚甲蓝/光照法、补骨脂/紫外线照射法
A.与试验试剂反应 B.参与化学反应 C.不参与化学反应 D.影响抗体或蛋白质抗原原来的免疫活性 E.参与免疫反应
A.TP-ELISA(螺旋体ELISA试验) B.TPH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C.TRUST(甲苯胺红快速反应素试验) D.TPP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E.FTA-ABS(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A.经体检、检验合格后再献血的献血者 B.不需体检和检验就可献血的献血者 C.不需体检,只需要检验就可献血的献血者 D.预先只进行体检,而不要求进行检验即可献血的献血者 E.所有献血的献血者
A.肝细胞大量坏死 B.慢性肝炎早期 C.肝硬化早期 D.肝炎感染早期 E.慢性肝炎晚期
A.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血清中HBsAg、HDAg、抗-HDVIgM和抗-HDVIgG阳性者 B.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血清中HBsAg、HDAg阳性者 C.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血清中HBsAg、抗-HDVIgM阳性者 D.不具备临床表现,仅血清HBsAg和HDV血清标记物阳性者 E.具备急慢性肝炎1隘床表现,血清中HBsAg、抗-HDVIgG阳性者
A.HTLV B.疟疾 C.CMV抗体 D.细小病毒B19 E.弓形体病
A.具备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HCVRNA阳性者 B.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阳性者 C.不具备临床表现仅血清HCV标记物阳性者 D.具备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阳性者 E.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HCVRNA阳性者
A.能缩短检测的“窗口期” B.无假阳性反应 C.无假阴性反应 D.准确率100% E.特异性100%
A.校准和维护检测和试验用设备、仪器 B.使用符合要求的试剂盒 C.使用电子报告单 D.每次试验进行内部质控,只有QC值在规定的范围内时接受试验结果 E.严格按SOP执行操作
A.传染性不强 B.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就可能把其感染的献血者筛除掉 C.对身体影响不大 D.没有发现感染的病例 E.无检测方法
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B.美洲锥虫病 C.巴贝虫病 D.弓形体病 E.抗-HBc
A.大部分Rh抗体属于IgM B.Rh抗体主要由输血或妊娠产生 C.IgG类的Rh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D.Rh抗体可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E.可用人RhD.免疫球蛋白来防止Rh阳性红细胞的初次免疫
A.输注机采血小板 B.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 C.红细胞混入量<5% D.同型输注且红细胞混入量<5% E.RhD(-)者输注RhD(+)血小板时
A.血清中有意外抗体 B.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水平大幅度下降 C.受检者血清蛋白紊乱,如高球蛋白血症 D.嵌合体现象 E.婴儿尚未产生自己的抗体或有从母亲获得的血型抗体
A.天然抗体 B.抗A、抗B抗体 C.寒冷性抗体 D.抗A、抗B以外的抗体 E.获得性抗体
A.红细胞与抗-A、抗A1、抗B及抗AB的凝集程度 B.红细胞上H物质活性的强弱程度 C.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1 D.分泌型人唾液中A、B、H物质 E.A亚型比B亚型少
A.MN系统 B.ABO系统 C.Rh系统 D.Kell系统 E.P系统
A.可通过吸收放散来鉴定 B.作为供血者可以引起抗-D的产生 C.是一种极弱的D变异体 D.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E.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A.操作器材污染 B.红细胞与血清比例不当 C.过度离心或离心不足 D.试验温度不当 E.患者输入了高分子血浆代用品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药物
A.PCR B.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C.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D.交叉配血 E.抗体筛查
A.加蛋白胨10g、葡萄糖5g、琼脂4.0g于1000mL蒸馏水中 B.调pH至7.0~7.2 C.过滤 D.加2%溴甲酚紫乙醇溶液0.6mL于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30分钟 E.置冷藏箱(4℃)备用
A.Nageotte计数盘计数方法 B.普通计数盘显微镜计数 C.细胞计数仪计数 D.流式细胞仪计数 E.Faccote计数盘计数方法
A.血袋袋体应无色或微黄色,有少量杂质、斑点、气泡 B.血袋外表面应平整,在灭菌和储存期内有轻微粘连 C.血袋热合线应透明、均匀 D.采血管和转移管内外表面光洁,有较明显条纹、扭结和扁瘪 E.袋中的保存液及添加液应无色或微黄色、有少量混浊、杂质、沉淀
A.使用的化学指示剂必须有防疫部门批准的有生产批准文号的单位生产的产品 B.生物指示剂应为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有生产批准文号的单位生产的产品 C.使用的化学指示剂均为由卫生部或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有生产批准文号的单位生产的产品 D.灭菌未合格的物品再次灭菌时,无需重新放置化学指示剂或生物指示剂 E.灭菌未合格的物品,直接放人灭菌器再次灭菌
A.5个或3个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B.1个或2个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C.2个或3个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D.3个或4个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E.5个或6个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
A.对热耐受力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的死亡情况判断灭菌是否成功 B.对压力耐受力较强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的死亡情况判断灭菌是否成功 C.对热耐受力较强的炭疽杆菌的死亡情况判断灭菌是否成功 D.对热耐受力较强的嗜热球菌芽胞的死亡情况判断灭菌是否成功 E.对球菌芽胞的死亡情况判断灭菌是否成功
A.指示卡和指示管用于各种物品包装表面检测 B.指示胶带用于物品包装表面检测 C.物品包装表面灭菌检测可用指示卡在各包装外贴封 D.指示管用于各种物品包装表面检测 E.指示卡用于各种物品包装表面检测
A.在采样点暴露1分钟后送检培养 B.在采样点暴露2分钟后送检培养 C.在采样点暴露3分钟后送检培养 D.在采样点暴露4分钟后送检培养 E.在采样点暴露5分钟后送检培养
A.标示量±5%,1次/月,当日库存数1%~5% B.标示量±10%,2次/月,当日库存数1%~5% C.标示量4-10%,2次/月,当日库存数1%~5% D.200m%7c全血分:(100±100)mL,400mL全血分:(200±100)mL,1次/月,当日库存数5%~10% E.200mL全血分:(100±10%)mL,400mL全血分:(200±10%)mL,1次/月,当日库存数1%~5%
A.白色 B.絮状 C.淡黄色雾状 D.少量纤维蛋白析出 E.保留至少10cm长度注满血小板的转移管
A.不少于15秒,直径4cm×6cm B.不少于15秒,直径6cm×8cm C.不少于20秒,直径4cm×6cm D.不少于30秒,直径6cm×6cm E.不少于30秒,直径6cm×8cm
紫外线灯紫外光强度检查,紫外光强度:≥70μW/m2,用紫外光强度仪检测紫外线灯的紫外线光强度,检测距离和频率为()。
A.1m,每半年检查一次 B.1.5m,每半年检查一次 C.1m,每一年检查一次 D.1m,每季度检查一次 E.1.5m,每一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