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分钟 B.10分钟 C.20分钟 D.5分钟 E.25分钟
A.碳酸盐硬度 B.水中钙、镁与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C.水中钙、镁与重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D.水中钙、镁与碳酸盐、重碳酸盐结合形成的硬度 E.非碳酸盐硬度
A.一氧化碳 B.苯 C.氮氧化合物 D.铅 E.有机磷农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甲醛 E.苯
A.比色法 B.薄层法 C.气相色谱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D.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 E.气相色谱法-火焰光度检测器
A.1.0ml B.1.6ml C.2.0ml D.0.002ml E.0.0016ml
A.紫红色 B.红色 C.橙色 D.蓝绿色 E.绿色
A.盐酸 B.硝酸 C.硫酸 D.磷酸 E.过氯酸
A.测定波长 B.狭缝 C.进气流速 D.乙炔气/空气比值 E.燃烧室温度
A.酸性高锰酸钾 B.臭氧 C.高氯酸盐 D.重铬酸钾 E.碱性高锰酸钾
A.加固体Na2CO3,pH≥10,室温保存 B.加固体NaOH,pH≥10,室温保存 C.加固体NaOH,pH≥12,室温保存 D.加固体Na2CO3,pH≥10,4℃保存 E.加固体NaOH,pH≥12,4℃保存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荧光法 C.分光光度法 D.柱层析法 E.气相色谱法
A.显色原理 B.吸收液配制 C.采样时温度控制 D.显色时间 E.空白值的吸光度
A.面膜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B.沐浴露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C.洗发香波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D.爽肤水类产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E.香脂类样品应加10%硝酸镁溶液10ml和1g氧化镁
A.矿化度 B.浊度 C.色度 D.臭阈值 E.pH
A.由自来水管龙头处直接取样 B.先放入储存器中,再取样 C.先放水数分钟后再取样 D.先放水1小时后再取样 E.到水源地取样
A.显色液的配制 B.蒸馏水和试剂本底值的增高 C.样品溶液的保存 D.采样流量 E.H2S的干扰
A.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普通滤纸 B.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硫酸锰滤纸 C.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水溶液 D.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碱性溶液 E.采样时,将气样先通过活性炭管
A.1天 B.2天 C.3天 D.7天 E.30天
A.锑、汞 B.镉、锑 C.镉、汞 D.锰、镉 E.锰、汞
A.烟酸 B.叶酸 C.烟酰胺 D.吡哆醇 E.吡哆醛
A.一价的低汞原子 B.二价的高汞原子 C.汞分子 D.汞原子 E.以上都不是
A.铁 B.铜 C.钴 D.镍 E.砷
A.显微镜计数法 B.粉尘分离法 C.滤膜蒸汽法 D.自然沉阵法 E.滤膜采集法
A.酸碱滴定法 B.络合滴定法 C.氧化还原滴定法 D.沉淀滴定法 E.电位滴定法
A.加热沉淀、过滤 B.加AgNO3沉淀、过滤 C.加NaClO氧化 D.加KMnO3氧化 E.加H3O3氧化
A.碘溶液 B.氢醌 C.酸性氯化亚锡 D.酸性维生素C E.酸性盐酸羟胺
A.用玻璃瓶取样,于冰箱保存7日内测定 B.用玻璃瓶取样,于室温保存7日内测定 C.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Cl,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D.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NO3,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E.用玻璃瓶取样,每升水样加0.8mlH2SO4,4℃保存,24小时内测定
A.烟 B.硝酸和亚硝酸盐气溶胶 C.气态和蒸气态的污染物 D.TSP E.PM10
A.8-羟基喹啉 B.铜试剂 C.二硫腙 D.甲基紫 E.氢氧化钠
A.5.00mg/m3 B.75mg/m3 C.17.5mg/m3 D.14.3mg/m3 E.14.2mg/m3
A.棕色玻璃瓶 B.透明玻璃瓶 C.聚乙烯塑料瓶 D.三角烧瓶 E.聚氯乙烯塑料瓶
A.NaOH,使pH>10 B.HNO3,使pH<2 C.H2SO4,使pH<2 D.NaOH,使pH>12 E.醋酸锌
A.≥0.05mg/L B.>0.05mg/L C.≤0.05mg/L D.=0.05mg/L E.≥0.5mg/L
A.玻璃瓶包黑纸,每份水样包一张黑纸 B.塑料瓶装水样于冰箱内 C.玻璃瓶包黑纸装水样 D.塑料瓶包黑纸装水样 E.棕色玻璃瓶装水样
A.0.000001g B.0.001g C.0.01g D.0.01mg E.0.1mg
A.吡啶-苯磺酰氯比色法 B.喹啉-苯磺酰氯比色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荧光光度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A.越小 B.不确定 C.越大 D.与最大采样体积无关 E.不变
A.6~9 B.≤7 C.6.5~8.5 D.≥7 E.=7
A.为了除去样品中丙酮的干扰 B.为了除去维生素C氧化酶的影响 C.为了除去铜离子的干扰 D.为了使维生素C更加稳定,不被破坏 E.为了沉淀蛋白,减少干扰
A.硫酸 B.硝酸(1+1) C.盐酸 D.磷酸 E.硝酸-高氯酸
A.1年内 B.1周内 C.1个月内 D.3天 E.立即使用
A.吡啶-苯磺酰氯比色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喹啉-苯磺酰氯比色法 E.荧光光度法
A.原点到斑点的距离,原点到溶剂的距离 B.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斑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C.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D.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E.原点到溶剂的距离,原点到斑点的距离
A.除去样品中的无机物 B.除去样品中的硅酸盐 C.除去样品中的碳化硅 D.除去样品中的有机物 E.除去样品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A.随意布点法 B.单点布点法 C.断面布点法 D.三点布点法 E.多断面布点法
A.在常压下,温度90~100℃干燥至恒重,测其减重作为水分含量 B.在常压下,温度95~105℃干燥至恒重,测其减重作为水分含量 C.在常压下,温度85~100℃干燥至恒重,测其减重作为水分含量 D.在常压下,温度90~105℃干燥至恒重,测其减重作为水分含量 E.在常压下,温度95~100℃干燥至恒重,测其减重作为水分含量
A.在稀溶液中沉淀,沉淀后进行陈化 B.在稀溶液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C.在稀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断搅拌,沉淀后陈化 D.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沉淀后陈化 E.在较浓溶液中,加热,加电解质,不需陈化
A.水溶性灰分 B.水不溶性灰分 C.酸溶性灰分 D.酸不溶性灰分 E.有机残渣
A.100℃ B.120℃ C.150℃ D.180℃ E.220℃
A.生物因素 B.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化学因素 E.生物和物理因素
A.0~0.2 B.0.3~1.0 C.1.0~2.0 D.0.1~0.3 E.0.2~0.7
A.醋酸 B.柠檬酸 C.苹果酸 D.草酸 E.抗坏血酸
A.酸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B.碱性高锰酸钾法测耗氧量 C.重铬酸钾法测化学需氧量 D.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化学需氧量 E.五日法测生化需氧量
A.硝酸银 B.溴甲酚紫 C.氯亚胺 D.对氨基苯磺酸 E.四氯汞钠
A.同一物质不可能既有酸的作用又有碱的作用 B.任一酸失去一个质子后成为碱 C.碱不可能是阳离子 D.碱不可能是阴离子 E.碱不可能是中性离子
A.溶液酸度改变 B.气体产生 C.沉淀溶解 D.颜色改变 E.沉淀产生
A.使沉淀作用完全 B.加快沉淀速度 C.使小晶体转化为大晶体 D.除去表面吸附的杂质 E.缩短沉淀时间
A.铈盐 B.铁盐 C.锰盐 D.镨盐 E.镧盐
A.以蒸汽态挥发到空气中的污染物 B.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C.以气体形式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D.空气中含有污染物的统称 E.空气中含有的粉尘
A.溶剂污染环境 B.溶剂用量大 C.分析用样量只占溶剂量的很小一部分,使分析检测限升高 D.溶剂解吸不能完全 E.溶剂成分复杂,峰多
A.降低穿透容量,增加硅胶用量 B.降低采样效率,在硅胶管前添加氯化钙吸除水 C.降低穿透容量,在硅胶管前添加无水硫酸钠吸除水 D.降低采样效率,改用液体吸收 E.降低穿透容量,在硅胶前加一只氯化钙干燥管
A.pH8.5~11.0 B.pH2.5~4.0 C.pH4.5~6.0 D.pH5.0~6.5 E.pH7.0~8.5
A.Se6+ B.Se2- C.Se4+ D.总硒 E.Se6+和Se4+
A.现场空白管是检查采样器在现场采样运输和保存过程中有无污染,标准曲线空白管是检查分析过程中各试剂是否符合要求 B.现场空白管在现场分析,标准曲线空白管需要分析 C.现场空白管不需要分析,标准曲线空白管在实验室分析 D.现场空白管在分析现场浓度变化时起作用,标准曲线空白管在标准曲线回归时起作用 E.现场空白管和标准曲线空白管可以互相代用
A.pH1~2 B.pH4~5.5 C.pH5~6 D.pH8.5~10.5 E.pH10~11.5
A.pH1~2 B.pH8.5~10.5 C.pH10~11.5 D.pH4~5.5 E.pH5~6
A.炭化时先大火,后小火 B.炭化前可滴加无灰植物油 C.液体样品可用无灰滤纸吸收后,再炭化 D.炭化温度不得超过600℃ E.在500~600℃灼烧至无炭粒
A.X线衍射法 B.原子发射光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容量法 E.称量法
A.30min B.20min C.15min D.10min E.5min
A.水样不加酸保存,当天测定 B.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当天测定 C.水样加酸保存,一星期测定 D.水样中性保存,一星期测定 E.水样中性或弱碱性保存,二星期内测定
A.100mg/L B.50mg/L C.250mg/L D.450mg/L E.150mg/L
A.搪瓷制食具容器 B.陶瓷制食具容器 C.铝制食具容器 D.不锈钢制食具容器 E.三聚氰胺树脂制的食具容器
A.样品的种类 B.待测毒物的毒性 C.待测毒物的代谢 D.待测毒物的物理性质 E.待测毒物的化学性质
A.一氧化碳 B.苯 C.铅 D.多环芳烃 E.汞
A.总维生素C B.抗坏血酸 C.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 D.抗坏血酸和二酮古乐糖酸 E.脱氢抗坏血酸和二酮古乐糖酸
A.保留体积 B.相对保留值 C.峰宽 D.保留时间 E.峰高
用硫代硫酸钠标定碘标准溶液,其反应式为2Na2S2O3+I2=Na2S4O6+2NaI,已知15.0ml碘溶液,消耗了3000ml0.100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碘溶液的浓度是()
A.0.0500mol/L B.0.1000mol/L C.0.2000mol/L D.0.5000mol/L E.1.0000mol/L
A.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 B.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 C.硫脲 D.硝酸银 E.碘化钾
A.普通玻璃瓶 B.药瓶 C.葡萄糖瓶 D.啤酒瓶 E.内壁无磨损的玻璃瓶
A.液固吸附色谱和液液分配色谱 B.填充色谱、离子色谱和毛细管色谱 C.凝胶色谱、液固吸附色谱、离子交换色谱 D.填充色谱和毛细管色谱 E.液固吸附色谱和固相分离色谱
A.氮磷检测器 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C.热导检测器 D.电子捕获检测器 E.火焰光度检测器
A.酚与氯 B.CO2和氧 C.以上都不含有 D.酚与氧 E.酚与醛
A.硝酸+盐酸 B.硫酸+盐酸 C.盐酸+高氯酸 D.硝酸+高氯酸 E.硫酸+高氯酸
A.氯化钴 B.硫酸铜 C.硫酸铁 D.氯化锰 E.硫酸铬
A.萃取法 B.吸附柱法 C.吹出捕集法 D.纸层析法 E.静止顶空法
A.熔点高 B.化学惰性差 C.热稳定性差 D.蒸汽压低 E.黏度低
A.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B.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常温保存 C.不密封采样器,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D.密封采样器,放在现场,常温保存 E.不密封采样器,放在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A.LgK>10 B.LgK<10 C.LgK>6 D.LgK<6 E.LgK在8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