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喷头安装必须在系统管道试压、吹扫前进行 B.不带装饰罩的喷头,其连接管管端螺纹应紧贴顶棚 C.喷头与管道的连接宜采用端面密封或O形圈密封 D.带有外置式过滤网的喷头,其过滤网应伸入支干管内
A.在顶部安装时,要尽量贴顶安装 B.低位安装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时,标志表面应与墙面垂直 C.标志灯具表面应与地面平行,与地面高度差不宜大于2mm D.安装在地面上时,灯具的所有金属构件应采用耐腐蚀构件或做防腐处理
A.不得少于2个,并设置在不同方向 B.不得少于2个,并设置在相同方向 C.不得少于3个,并设置在相同方向 D.不得少于5个,并设置在不同方向
A.经审核批准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及设计变更等技术文件齐全 B.泵组及其控制柜的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资料齐全 C.待安装的泵组及其控制柜的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D.已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法将泵组安装在泵基础上
A.通电功能 B.备用电源 C.火灾报警功能 D.故障报警功能
A.防火隔间的建筑面积不小于6.0m2 B.防火隔间内部装修材料均采用A级材料 C.防火隔间除用于相邻两个独立使用场所的人员相互通行外,还可作为储存室使用 D.防火隔问墙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
A.2 B.3 C.5 D.6
A.0.50 B.1.00 C.1.50 D.2.00
A.1.0 B.1.2 C.1.5 D.1.8
A.开式细水雾灭火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控制 B.开式细水雾灭火系统按照系统的应用方式,可分为全淹没应用和局部应用两种形式 C.闭式细水雾灭火系统可以细分为湿式系统、干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 D.闭式细水雾灭火系统与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比,唯一的区别在于带有储气瓶组
A.采用目测方法分期分批试验 B.采用手动方式分期分批试验 C.采用专用检测仪器分期分批试验 D.采用专用检测仪器集中进行试验
A.250 B.280 C.300 D.350
A.失火罪 B.消防责任事故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A.1 B.2 C.3 D.5
A.从起火至开始疏散的时间 B.从起火至疏散到安全地点的时间 C.从疏散开始至疏散到安全地点的时间 D.从火灾察觉时间至疏散到安全地点的时间
A.消防电梯通常设置在不同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少于1台 B.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门应采用防火卷帘 C.消防电梯的井底设置的排水井的容量不小于2m3 D.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口应设置挡水设施
A.普通消防站不宜大于10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10km2 B.普通消防站不宜大于10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15km2 C.普通消防站不宜大于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15km2 D.普通消防站不宜大于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不应大于20km2
A.均需独立设置 B.无需独立设置 C.总控制室需独立设置;分控制室无需独立设置 D.总控制室无需独立设置;分控制室需独立设置
A.申报 B.核定 C.登记 D.公告
A.1500 B.1600 C.1800 D.2000
A.消防控制室应能显示系统的手动、自动工作状态及系统内的防烟排烟风机、防火阀、排烟防火阀的动作状态 B.消防控制室应能停止相关部位正常通风的空调,并接收和显示通风系统内防火阀的反馈信号 C.应将受控的正压送风机、排烟风机、通风空调风机等电控柜设置在手动位置 D.机械防烟排烟系统应始终保持正常运行,不得随意断电或中断
A.公共建筑不宜超过6层,住宅建筑不宜超过8层 B.公共建筑不宜超过8层,住宅建筑不宜超过6层 C.公共建筑不宜超过8层,住宅建筑不宜超过16层 D.公共建筑不宜超过16层,住宅建筑不宜超过8层
A.低、中、高倍数泡沫产生器、泡沫喷头的外观 B.泡沫消火栓和阀门 C.喷泡沫试验 D.储罐上的低、中倍数泡沫混合液立管
A.每年监测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和供水能力 B.每季度检查消防水池、消防水箱等蓄水设施的结构材料是否完好 C.每年对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池等消防水源设施的水位进行一次检测 D.每年对水井等地下水消防水源的常水位、最低水位、最高水位和出水量等进行一次测定
A.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 B.消防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和事务 C.消防安全管理的依据包括法律政策依据和规章制度依据 D.消防安全管理的方法可分为技术方法和奖惩方法
A.当临时用房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突出可燃构件的尺寸不计算 B.两栋临时用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防火间距不限 C.临时用房、临时设施的防火间距应按临时用房外墙外边线或堆场、作业场、作业棚边线间的最小距离计算 D.当办公用房、宿舍成组布置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增加
A.A B.B1 C.B2 D.B3
A.不得设置在地下二层 B.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时,布置在地下一层 C.设置在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内时,布置在二层 D.设置在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内时,布置在地下一层
A.不得循环使用 B.在循环使用前应经净化处理,并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 C.在循环使用前应经净化处理,并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30% D.在循环使用前应经净化处理,并使空气中的含尘浓度低于其爆炸下限的35%
A.直角出口型室内消火栓和旋转型室内消火栓 B.直角出口型室内消火栓和45°出口型室内消火栓 C.单出口室内消火栓和双出口室内消火栓 D.单栓阀室内消火栓和双栓阀室内消火栓
A.排烟阀平时是呈开启状态 B.排烟防火阀平时是呈开启状态 C.排烟阀平时是呈关闭状态
A.防烟分区的长边一般不大于60m B.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 C.地下室、防烟楼梯间等,必须独立划分防烟分区 D.净空高度大于6m的区域,必须独立划分防烟分区
A.施工单位 B.使用单位 C.监理单位 D.设计单位
A.5 B.10 C.15 D.20
A.产品质量 B.设备选择和布置不当 C.环境因素 D.管理因素
A.I类 B.Ⅱ类 C.Ⅲ类 D.IV类
A.灭火器箱门平面度误差不大于2mm B.灭火器箱正面的零部件突出箱门外表面高度不大于15mm C.灭火器箱侧面的零部件突出箱门外表面高度不大于15mm D.门与框的最大间隙不超过2.5mm
A.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职工进行上岗前消防教育培训 B.对在岗的职工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教育培训 C.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其他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D.定期开展全员消防教育培训,落实从业人员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制度
A.12 B.18 C.20 D.24
A.开启末端试水装置,出水压力不低于0.05MPa,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压力开关动作 B.报警阀动作后,测量水力警铃声强,不得低于70dB C.开启末端试水装置后,消防水泵立即自行启动 D.消防控制设备准确接收并显示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及消防水泵的反馈信号
A.科学计算,确定人员力量和器材装备 B.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C.明确范围,明确重点部位 D.确定灭火救援应急行动意图
A.雨淋系统和水幕系统 B.湿式系统和干式系统 C.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 D.水幕系统和预作用系统
A.风管接口的连接应严密、牢固 B.风管接口的垫片厚度应不小于5mm C.排烟风管法兰垫片应为不燃材料 D.薄钢板法兰风管应采用螺栓连接
A.施工现场出入口宜布置在不同方向,且数量不宜少于2个 B.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应布置在架空电力线下 C.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应远离明火作业区、人员密集区和建筑物相对集中区 D.固定动火作业场应布置在可燃材料堆场及其加工场、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等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A.报警阀组可采用电动开启或手动开启,但不可采用传动管开启 B.报警阀组的观测仪表和操作阀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观测和操作 C.报警阀组手动开启装置的安装位置应在发生火灾时能安全开启和便手操作 D.压力表应安装在报警阀的水源一侧
A.自动和手动打开排烟阀,关闭电动防火阀和空调系统 B.对全部电动防火门、防火卷帘的试验至少进行一次 C.强制切断非消防电源功能试验 D.应用专用检测仪器对所安装的全部探测器和手动报警装置试验至少两次
A.疏散准备时间 B.危险来临时间 C.疏散开始时间 D.疏散行动时间
A.水压强度试验时,其测试点选择在系统管网的最高点 B.管网注水时,应将管网内的空气排净 C.管网注水时,应以大于0.5MPa/s的速率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 D.达到试验压力后应稳压3min,观察管网有无泄漏、变形现象
A.喷淋启动确定火灾规模 B.参考相关设计规范或指南 C.根据燃烧试验数据确定 D.基于物质的燃烧特性的计算方法
A.I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A.80mm;100mm B.100mm;65mm C.150mm;80mm D.165mm;80mm
A.容器阀 B.选择阀 C.低泄高封阀 D.单向阀
A.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 B.因果分析方法 C.事故树分析方法 D.消防安全状况评估方法
A.大风 B.降水 C.降温 D.雷击
A.能够靠百叶重力自行关闭 B.加压时可自行开启 C.常用于防烟楼梯间 D.常用于前室或合用前室
A.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B.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D.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A.监测瓶组内介质的压力或质量损失 B.防止灭火剂从集流管向灭火剂瓶组反流 C.将灭火剂释放的压力或流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D.排除由于气源泄漏积聚在启动管路内的气体
A.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在保护区域内泄漏可燃气体的浓度高于爆炸下限时报警 B.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独立子系统 C.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属于火灾预警系统 D.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由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可燃气体探测器和火灾声光警报器组成
A.首层不小于15mm,其他层不小于5mm B.首层不小于15mm,其他层不大于3mm C.首层不小于10mm,其他层不小于5mm D.首层不小于10mm,其他层不大于3mm
A.防护区内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的充压压力不得大于1.5MPa B.同一防护区设置多台预制灭火装置时,其相互间的距离不得大于15m C.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装置的数量不宜超过3台 D.同一防护区内的预制灭火系统装置多于1台时,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得大于2s
A.15 B.20 C.30 D.40
A.一般火灾 B.较大火灾 C.重大火灾 D.特别重大火灾
A.重点部位和主要起火点,但同一重点部位只能假设一个起火点 B.起火物品及蔓延条件、燃烧面积(范围)和主要蔓延的方向 C.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D.区分白天和夜间、营业期间和非营业期间
A.30° B.35° C.40° D.45°
A.5% B.6% C.8% D.10%
A.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在穿越防火分区处设置防火阀 B.在穿越通风、空调机房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设置防火阀 C.在穿越重要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设置防火阀 D.在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以及竖向风管与每层的水平风管交接处的竖向管段上设置防火阀
A.至少1个,且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50m B.至少1个,且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90m C.不少于2个,且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50m D.不少于2个,且每个出口的宽度不宜小于0.90m
A.承办人 B.活动场地的产权单位 C.活动参与人 D.消防技术服务机构
A.执行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标准 B.保守知悉的国家秘密和聘用单位的商业、技术秘密 C.接受继续教育 D.完成注册管理部门交办的相关工作
A.建筑高度为20m的在建工程 B.超过10栋,且为成组布置的临时用房 C.建筑工程单体占地面积2000m2的在建工程 D.建筑工程单体占地面积2800m2的在建工程
A.室内消火栓在阀体或阀盖上铸出型号、规格和商标 B.室内消火栓手轮轮缘上应明显地铸出标示开关方向的箭头和字样 C.室内消火栓手轮直径应符合要求 D.室内消火栓阀座及阀杆螺母材料性能应不低于铅黄铜,阀杆本体材料性能应不低于黄铜
A.设定火灾场景和疏散场景 B.评估试设计方案 C.开展火灾危险源识别 D.确定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和范围
A.当存在两种以上易燃性物质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时,应按危险程度较低的级别和组别选用防爆电气设备 B.防爆电气设备的级别和组别不得低于该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级别和组别 C.爆炸性粉尘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根据粉尘的种类,选择防尘结构或尘密结构的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D.爆炸性气体环境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分区、电气设备的种类和防爆结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电气设备
A.1 B.2 C.3 D.4
A.拆除驱动装置的动作机构,接以启动电压和电流均相同的负载 B.选择试验所需的干粉储存容器,并与驱动装置完全连接 C.查看驱动气瓶压力表状况,并记录其压力值 D.将系统使用状态从主用量灭火剂储存容器切换至备用量灭火剂储存容器的使用状态
A.临时疏散通道应具备与疏散要求相匹配的耐火性能,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 B.临时疏散通道为坡道且坡度大于25°时,应修建楼梯或台阶踏步或设置防滑条 C.临时疏散通道的侧面为临空面时,必须沿临空面设置高度为1.0m的防护栏杆 D.设置在地面上的临时疏散通道,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5m
A.首层 B.首层和二层 C.地下一层 D.地下二层
A.对每个防护区进行一次模拟自动喷气试验、一次模拟切换操作试验 B.对高压二氧化碳、三氟甲烷储存容器逐个进行称重检查 C.撇下1个防护区启动装置的启动线,进行电控部分的联动试验,查看是否启动正常 D.进行预制气溶胶灭火装置、自动干粉灭火装置的有效期限检查
A.0.5 B.1 C.2 D.3
A.湿式系统和干式系统 B.开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 C.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 D.闭式系统和预作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