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A.冯特 B.桑代克 C.华生 D.特曼
A.克丽斯塔·麦考利夫 B.王亚平 C.阿尔文·德鲁 D.芭芭拉·摩根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A.保持 B.编码 C.提取 D.记忆
A.前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高原现象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A.感知能力不成熟 B.注意能力不健全 C.记忆能力不深刻 D.思维能力有欠缺
A.斯金纳 B.桑代克 C.霍尔 D.赫尔
A.经验 B.问题表征 C.线索 D.功能固着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A.西蒙 B.比奈 C.瑞文 D.斯坦福
A.瑟斯顿 B.斯皮尔曼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A.埃里克森 B.卡特尔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
A.《学记》 B.《中庸》 C.《孟子》 D.《大学》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A.美国的舒尔茨 B.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 D.美国的凯恩斯
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影响作用 D.促进作用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A.新授课和巩固课 B.研究型课程 C.单一型课程 D.综合型课程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A.康德 B.歌德 C.费尔巴哈 D.黑格尔
A.苏格拉底 B.希波克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A.《中庸》 B.《大学》 C.《孟子》 D.《论语》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裴斯泰洛奇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民主主义与教育》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A.了解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A.1902年 B.1924年 C.1912年 D.1904年
A.说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思想品德 D.政治道德
A.德育内容 B.德育活动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A.马卡连柯 B.加里宁 C.乌申斯基 D.赞科夫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A.八 B.九 C.五 D.十
A.2006年 B.1995年 C.2001年 D.2004年
A.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B.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
A.教师良心 B.教师公正 C.教师义务 D.教师荣誉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身心健康权
A.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名 B.2012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前10名 C.2012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10名 D.2012年中国知识城市竞争力前10名
A.7000 B.7020 C.7062 D.8000
A.詹姆士 B.苛勒 C.韦特海默 D.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