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吻合口水肿 B.吻合口梗阻 C.倾倒综合征 D.吻合口破裂 E.远侧空肠段梗阻
A.性激素 B.甲状腺片 C.肾上腺皮质激素 D.促甲状腺素 E.升压激素
A.交替脉 B.心尖区收缩期奔马律 C.颈静脉怒张 D.水冲脉 E.体循环淤血
A.先兆子痫 B.子宫破裂 C.急性左心衰竭 D.胎膜早破 E.羊水栓塞
A.前置胎盘 B.多胎妊娠 C.羊水过多 D.胎盘早剥 E.先兆子宫破裂
A.期前收缩 B.窦性停搏 C.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A.P波的形态 B.代偿间歇的变化 C.脉搏的改变 D.病人的主诉 E.心室率的改变
A.脉搏浅快 B.血压下降 C.心律失常 D.进行性呼吸困难 E.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A.蛋白质 B.维生素 C.脂肪 D.碳水化合物 E.糖类
A.呼吸性酸中毒 B.痰液堵塞 C.心功能衰竭 D.肺性脑病先兆 E.脑疝先兆
A.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 B.妥善固定引流管 C.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 D.定时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E.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A.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 B.颅内血容量增加 C.颅内脑脊液增加 D.颅内压力分布不均 E.颅内占位性病变
A.呼吸道梗阻 B.颅内压增高、脑疝 C.压疮 D.水、电解质失衡 E.感染
A.呼吸功能衰竭 B.意识丧失 C.无肌张力 D.循环衰竭 E.心搏停止
A.皮肤弹性恢复 B.血压恢复正常 C.眼眶凹陷恢复 D.口舌湿润,无口渴 E.尿量增加
A.母乳 B.纯牛乳 C.发酵乳 D.去乳糖配方乳 E.豆制品代乳品
A.宫颈癌 B.宫内膜癌 C.卵巢癌 D.子宫内瘤 E.绒癌
A.子宫颈管内 B.子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处 C.子宫颈阴道上部 D.宫颈阴道部 E.柱状上皮处
A.尿糖定性试验 B.尿糖定量测定 C.空腹血糖测定 D.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E.胰岛细胞抗体测定
A.4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A.0.9%氯化钠 B.复方氯化钠 C.20%甘露醇 D.11.2%乳酸钠 E.5%碳酸氢钠
A.肉末蛋羹,拌菠菜 B.豆腐脑,什锦菜 C.果汁,蛋糕 D.炒米饭,蘑菇汤 E.稀粥,烧饼
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浅昏迷期 E.深昏迷期
A.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A组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C.肺炎球菌 D.革兰阴性杆菌 E.葡萄球菌
A.心悸 B.咯血 C.水肿 D.咳嗽 E.劳力性呼吸困难
A.充血性心力衰竭 B.心律失常 C.栓塞 D.心源性休克 E.高血压脑病
A.手术 B.热敷 C.加强活动强度 D.卧硬板床 E.使用止痛药
A.预防感染 B.减轻水肿 C.减轻炎症和粘连 D.减轻疼痛 E.减轻肌痉挛
A.腰背肌锻炼 B.腹肌锻炼 C.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D.转移训练 E.下床活动
A.抱送 B.单车驮送 C.轮椅运送 D.多人抬送 E.硬板抬送
A.勤翻身,按摩骶部 B.做好心理护理 C.加强营养 D.物理降温 E.气管切开
A.膳食结构中缺乏钙、磷或维生素D等物质 B.妇女在停经后缺乏雌激素的分泌 C.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会大量流失钙 D.长期大量的饮酒、咖啡、吸烟 E.长期服用补充维生素的药物
A.第14天 B.第16天 C.第18天 D.第19天 E.第21天
A.小阴唇 B.大阴唇 C.处女膜 D.阴蒂部 E.前庭大腺
A.雌激素 B.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雄激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A.不是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 B.是一种甾体激素 C.妊娠8~10周时达到高峰 D.葡萄胎妊娠在孕14周HCG不会继续上升 E.不可作为判断早孕的指标
A.雌三醇 B.孕酮 C.胎盘生乳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 E.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A.孕8周末起 B.孕12周末起 C.孕16周末起 D.孕18周末起 E.孕28周末起
A.耻骨联合上2~3指 B.脐耻之间 C.脐下3指 D.平脐 E.脐上2指
A.进食—疼痛—缓解 B.进食—缓解—疼痛 C.疼痛—进食—缓解 D.疼痛—缓解—进食 E.无明显规律
A.胎动计数 B.缩宫素激惹试验 C.B超检查 D.羊水检查 E.胎心监测
A.靠近胎儿头部的孕妇的腹壁上 B.靠近胎儿背部的孕妇的腹壁上 C.靠近胎儿腹部的孕妇的腹壁上 D.靠近胎儿臀部的孕妇的腹壁上 E.靠近胎儿胸部的孕妇的腹壁上
A.妊娠期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无尿糖出现 C.对葡萄糖及钠盐重吸收能力增加 D.输尿管张力增加 E.易发生肾盂肾炎,以左侧多见
A.非孕期长约1cm B.妊娠后期形成子宫下段 C.妊娠后伸长,变宽变软 D.临产时可达15~20cm E.分娩时与子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组成软产道
A.脐下左侧 B.脐下右侧 C.脐中 D.脐上三指 E.脐周
A.枕左前 B.面先露 C.枕右前 D.臀先露 E.肩先露
A.窒息 B.肺不张 C.全身感染 D.吞咽困难 E.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A.疖 B.痈 C.丹毒 D.蜂窝织炎 E.急性淋巴管炎
A.使用冰槽进行头部降温 B.冰袋头部冷敷 C.30%酒精擦浴 D.40℃温水擦浴 E.冰囊冷敷大动脉处
A.头部和颈部 B.手掌和四肢 C.腋窝和腹股沟 D.前胸和腹部 E.两侧肾区
A.用牙垫放于上下臼齿之间 B.加床档,用约束带保护患者 C.室内光线宜暗 D.护理动作要轻 E.减少外界的刺激
A.血吸虫 B.酒精中毒 C.饮水污染 D.病毒性肝炎 E.黄曲霉素
A.有利于吞服 B.减少药量损失 C.利于患儿口感 D.避免药物挥发 E.避免过凉
A.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B.降低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 C.降低药物的毒性 D.减轻肝负担 E.增加溶解,避免尿少时析出结晶
A.15U/ml B.150U/ml C.1500U/ml D.20万U/ml E.80万U/ml
A.不超过1天 B.不超过2天 C.不超过3天 D.不超过5天 E.不超过7天
A.地高辛 B.止咳糖浆 C.呋塞米 D.维生素B1 E.阿莫西林
A.碘酒消毒皮肤 B.消毒范围是4cm C.选择粗长针头注射 D.进针角度为60度 E.见回血后方可推药
A.静脉注射造影剂前不用做皮内试验 B.试验方法包括口服法、眼结膜试验法 C.皮内注射试验时皮丘直径超过2cm即可判断为阳性 D.口服后出现眩晕、心慌等表现即可判断为阳性 E.过敏试验阴性者,造影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A.继续鼓励患儿咳嗽排痰 B.少量多次饮水 C.体位引流 D.超声雾化吸入 E.负压吸痰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真菌 E.衣原体
A.意识模糊 B.血压急速下降 C.出现压疮 D.呼吸困难 E.瞳孔扩散
A.水肿、少尿、高血压、蛋白尿 B.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 C.水肿、少尿、蛋白尿、血尿 D.蛋白尿、氮质血症、高血压 E.血尿、少尿、高血压、氮质血症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血肌酐 C.血尿素氮 D.血尿酸 E.尿肌酐
A.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炎症 B.病毒感染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 C.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性炎症 D.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所致 E.先天遗传性疾病
A.病室 B.值班室 C.医护办公室 D.化验室 E.配膳室
A.浸泡法 B.擦拭法 C.喷雾法 D.熏蒸法 E.干粉搅拌法
A.3%氯化钠溶液湿敷 B.70%乙醇湿敷 C.优琐湿敷 D.10%硝酸银烧灼 E.过氧化氢溶液湿敷
A.肠麻痹 B.胃肠道症状 C.全身感染症状 D.内出血征象 E.腹膜刺激征
A.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B.胆总管结石 C.急性阑尾炎 D.急性胰腺炎 E.外伤性脾破裂
A.肝破裂 B.脾破裂 C.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D.胃肠道吻合口瘘 E.胆囊穿孔
A.禁食、胃肠减压 B.可适当用654-2止痛 C.协助患者取低半坐位 D.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 E.应用抗菌药预防感染
A.立即剖腹探查 B.口服钡剂全胃肠道透视 C.腹腔穿刺,灌洗 D.钡剂灌肠 E.胃肠减压及支持疗法
A.肠管旷置,立即转运 B.迅速冲洗肠管并还纳腹腔 C.消毒碗覆盖脱出肠管,包扎转运 D.用消毒棉垫加压包扎 E.立即镇静、止痛
A.避免亲友受感染 B.保护医务人员 C.预防患者继发感染 D.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E.维持病房良好秩序
A.维持患者希望 B.鼓励患者增强信心 C.指导患者更好配合 D.尽量不让患者流露失落情绪 E.安慰患者并允许家属陪伴
A.1m,不少于30分钟 B.3m,不少于30分钟 C.1m,不少于45分钟 D.2m,不少于30分钟 E.3m,不少于45分钟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煮沸法 C.日光曝晒法 D.烤箱烘烤 E.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A.麻疹 B.艾滋病 C.水痘 D.疟疾 E.脊髓灰质炎
A.来苏水 B.生理盐水 C.0.1%利凡诺 D.2%碳酸氢钠 E.3%过氧化氢
A.手电筒 B.血管钳 C.开口器 D.棉球 E.吸水管
A.清水 B.油剂 C.百部酊 D.生理盐水 E.30%乙醇
A.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B.使用石膏绷带衬垫不当 C.全身营养缺乏 D.局部皮肤经常受排泄物刺激 E.肌肉软弱萎缩
A.高热量饮食可用于大手术后患者 B.高蛋白质饮食可用癌症患者 C.低蛋白质饮食可用于尿毒症患者 D.低盐饮食可用于高血压患者 E.高膳食纤维饮食可用于伤寒患者
A.从鼻尖到剑突 B.从眉心到剑突 C.从鼻尖至胸骨柄 D.从眉心到胸骨柄 E.从前额发际至胸骨剑突
A.拆线,敞开伤口 B.高浓度吸氧 C.注射呼吸兴奋药 E.人工辅助呼吸 D.环甲膜穿刺
A.喉返神经损伤 B.甲状旁腺损伤 C.喉上神经内支损伤 D.喉上神经外支损伤 E.甲状腺危象
A.高热量 B.高蛋白 C.高维生素 D.高纤维素 E.富含钾和钙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成年型甲减 C.呆小症 D.痴呆 E.幼年型甲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