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B.±5% C.±3% D.±2%
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主要步骤如下:①试杯装好土样; ②接通电掘,调平机身打开开关,提上锥体; ③使锥尖接触土样表面; ④锥体立刻自行下沉; ⑤5秒时自动停止下蔼; ⑥指示灯亮停止旋动旋钮; ⑦锥体复位,读数显示为零。 正确的测定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②①③④⑥⑤⑦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⑥④⑤⑦
A.路面实测代表弯沉与设计弯沉之比 B.路面实测代表弯沉与容许弯沉之比 C.路面设计弯沉与实测代表弯沉之比 D.路面容许弯沉与实测代表弯沉之比
A.设计值的-5% B.设计值的-20% C.设计值的-10% D.设计值的-8%
A.固体体积率 B.层厚和压实次数 C.沉降差 D.压实度
A.优良 B.合格 C.不合格 D.无法确定
A.试验环境温度越高,秒表读数值越长 B.透气筒中装填的水泥数量偏少,秒表读数偏短 C.透气筒与压力计接触密封不好时,秒表读数偏长 D.空气黏度越高,秒表读数值越短
A.1 B.2 C.5 D.10
A.偏小 B.偏大 C.因各级均不彻底,最终不影响细度模数的大小 D.变化无法确定
A.土中水的体积与土中固体颗粒的体积之比 B.土中水的质量与土质量之比 C.土中水质量与土中固体颗粒质量之比 D.土中水气质量与土质量之比
A.正确,符合计算和数据处理要求 B.不正确,有测定值超过误差要求,试验应无效 C.不正确,试验结果应取3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 D.不正确,不应在隐去超过误差要求的测定值之后取平均值
A.烧失量主要来自于粉煤灰中硫化物 B.温度控制是烧失量检测的核心控制因素 C.粉煤灰细度越高烧失量越大 D.试验时要严格控制高温灼烧时间
A.石灰中杂质含量偏高 B.标准溶液浓度不准确 C.石灰中氧化镁含量较高 D.滴定操作方法不规范
A.粘附性 B.抗疲劳性 C.低温抗裂性 D.抗车辙变形能力
A.薄膜烘箱试验 B.针入度试验 C.软化点试验 D.延度试验
A.耐久性变差 B.高温抗车辙能力较低 C.水稳性不好 D.低温环境易于开裂
A.饱和度 B.动稳定度 C.马氏模数 D.稳定度
以下因素:①粗骨料强度低; ②砂子用量过大; ③粉料含量过多; ④沥青针入度偏大; ⑤矿料级配采用了间断级配; ⑥级配偏细。 其中导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马歇尔稳定度偏低的原因有()项。
A.3 B.4 C.5 D.6
A.初凝3.5MPa,终凝28MPa B.初凝2.8MPa,终凝28MPa C.初凝3.5MPa,终凝35MPa D.初凝2.8MPa,终凝35MPa
水泥混凝土工作性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坍落度法和维勃稠度法,下面对这两种方法应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维勃稠度法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31.5mm、坍落度大于10mm的混凝土; ②坍落度法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31.5mm、维勃时间5S~30S的混凝土; ③坍落度法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31.5mm、坍落度大于10mm的混凝土; ④维勃稠度法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31.5mm、维勃时间5S~30S的混凝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最大间隙 B.单向位移累计值 C.标准差 D.国际平整度指数
A.试件两个底面不平整 B.加载速率快 C.使用的球形支座未能灵活转动 D.加在过程中温度偏高
A.3 B.7 C.14 D.28
A.原材料发生变动 B.EDTA溶液用完后需重新配制 C.待测无机结合料取样方式改变 D.施工环境发生改变
A.试件吸水率大于2% B.试件吸水率不大于2% C.试件吸水率小于0.5% D.适用于任何沥青混合料
A.偏大 B.没影响 C.偏小 D.不确定
A.在透层油基本渗透或喷洒48h后,钻取芯样 B.将芯样顶面圆周随机分成约8等份,分别量测圆周上各等分点处透层油渗透的深度 C.取所有芯样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试路段渗透深度 D.去掉5个最小值,计算其他3点渗透深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单个芯样的渗透深度
A.采用金属杆插入式温度计 B.泪填出厂温度或运输至现场温度在运料货车上测试 C.混合料摊铺温度直在摊铺机的一侧拨料器前方的混合料堆上测试 D.在沥青混合料碾压过程中测定压实温度,测试时温度计插入深度不小于150mm
A.将仪器置于路面轮迹带测点上,并使摆的摆动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 B.校准滑动长度,使符合126mm的规定 C.用喷水壶挠洒测点,使路面处于温润状态 D.每个测点测定3个值,每个测点由5个单点组成,以5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测点的代表值
A.92.4 B.96.6% C.96.9% D.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