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使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更接近目标值 B.使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波动更小 C.使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波动更小、同时更接近目标值 D.Cp=1.67,过程能力指数已经足够大了,不需要采取任何措施
A.认证机构 B.监管机构 C.审核委托方 D.审核机构
A.明确判断符合的审核准则 B.支持符合性的审核证据 C.所有的审核发现 D.适用时符合性陈述
A.合同评审时 B.现场审核活动之前 C.一阶段审核完成后 D.二阶段审核时
A.针对特定的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 B.对审核进行策划后所形成的文件 C.审核检查方案 D.审核计划
A.首次会议应确认审核计划 B.审核组长应该能够指导实习审核员进行审核 C.审核方案中的目的应当考虑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D.现场审核过程中,由审核组长确定审核范围
A.第一方审核 B.第二方审核 C.第三方审核 D.以上都不是
A.5.1.1h B.6.2.2 C.5.3d D.7.3d
A.审核报告如果不能在商定的时同提交,应该向审核委托方通报延误的理由 B.审核报告属于审核委托方所有 C.审核报告应该经过批准后分发 D.对于第三方审核,审核报告应该提交认可机构
A.7.5.3 B.8.1 C.8.3.1 D.8.5.1
A.重新确认或修改审核计划 B.改变审核目标、范围 C.终止审核 D.向受审核方提交审核证据
A.审核员见相邻的另一企业正在施工的人员未带安全带 B.审核员在食品加工企业的车间内发现分拣包装操作人员未按规定操作 C.向导向审核员解释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D.观察员查看受审核方工艺控制记录
A.技术部经理说“技术部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时,认为数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所以从不检验数据的正态性” B.受审核方供应商说“这家单位用我们的产品从来都不做进货检验的,对我们充分信任” C.对受审核组织某供应商进行评价记录 D.对某受审核组织新产品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评审记录
A.认证机构负责人 B.上级监管机构 C.与申诉事项无关的人员 D.认证决定人员
A.随着过程的调整过程能力指数也会改变 B.过程能力指数越高,过程不合格率越高 C.在过程调整后应重新计算过程能力指数 D.过程能力指数越高,过程不合格率越低
A.计量型控制图 B.分析用控制图 C.生产用控制图 D.控制用控制图
A.审核组长应定期讨论以交换信息 B.审核组长应定期向受审核方通报审核进展及相关情况 C.审核组长应定期向审核委托方通报审核进展及相关情况 D.当审核证据显示有紧急的和重大的质量风险时,应当及时向审核委托方报告,但不需要报告受审核方
A.7.5.1 B.7.1.6 C.8.5.4 D.7.5.2
A.确定体系是否持续满足要求,决定能否保持认证注册 B.确保受审核方管理体系持续符合要求 C.确保认证注册持续有效 D.验证证初次审核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A.审核方案 B.审核方法 C.抽样方法 D.抽样方案
A.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订地方标准,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制定地方标准是为了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 C.推荐性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可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D.地方标准仅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有效
A.提示不符合的原因 B.使不符合得到理解 C.拟定不符合的解决办法 D.以上都不对
A.开具不符合报告 B.作出“未发现不符合”的结论 C.就此问题进一步追踪 D.结束该工序的审核
A.先休息,等他回来以后再审核 B.先看资料,他回来以后,再澄清相关情况 C.与组织和管代沟通,考虑调整时间 D.告诉经理时间紧,最好不要离开
A.审核报告的所有权归认证机构 B.审核报告的所有权归审核组 C.审核报告的所有权归受审核方 D.审核报告的所有权归审核委托方
A.审核组的组成 B.审核对组织形成的风险 C.多现场数量 D.认证结果
A.重点审核变化部分 B.有第一阶段 C.有文件规定 D.实施审核的人员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A.授予证书 B.保持证书 C.更新、扩大、缩小、暂停和撤销证书 D.特殊审核通知
A.向受审核方提供特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 B.向审核组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 C.向审核委托方提供特定知识或技术的人员 D.随行审核组的技术顾问,但不是审核组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