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监测 B.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C.对职业病发生情况信息的收集 D.运行准则
A.劳动防护用品 B.电动机 C.锅炉压力容器 D.以上都不是
A.与所识别的风险无关的运行与活动 B.与所识别的风险有关但无需加以控制的运行与活动(包括维护活动) C.与所识别的风险有关并需要加以控制的运行与活动(包括维护活动) D.以上都不对
A.人员、活动、场所、区域 B.人员、活动、场所 C.人员、活动、区域 D.人员、场所、区域
A.基础标准 B.产品标准 C.方法标准 D.卫生标准
A.记载 B.追溯 C.确认 D.诊断
A.调查不符合,确定其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 B.包括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C.及时开展并将结果形成文件 D.评价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A.职工代表大会 B.职工工会 C.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 D.B+C
A.自动消防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消防设施系统 D.安全设施系统
A.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B.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化学因素和管理因素 C.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物因素和管理因素 D.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生理因素和管理因素
A.平衡 B.前倾 C.后倾 D.前后平行
A.报警装置 B.警示标识 C.应急预案 D.应急设施
A.决定停止使用B.申请停止使用C.决定暂停使用D.申请暂停使用
A.4.3.1 B.4.4.5 C.4.4.6 D.4.5.1
A.审核计划中的所有活动已完成,分发了经过批准的审核报告 B.纠正措施已完成并经过了有效性验证 C.举行了末次会议 D.审核员离开了审核现场
A.推荐性意见 B.审核结论 C.整个认证周期的审核结论 D.肯定性结论
A.审核发现 B.审核活动 C.审核证据 D.审核结论
A.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 B.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生物的 C.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能量的 D.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心理的
A.审核证据B.信息和证据C.审核发现D.A+B
A.出现重大质量事故 B.超出审核范围的情况 C.审核进展及相关情况 D.以上全部
A.程度 B.不确定因素 C.影响因素 D.可行性
A.性质 B.性质和用途 C.技术要求 D.标准要求
A.有毒、有害 B.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 C.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 D.急性损伤的有毒、有害
A.考虑被动的事后评价方法 B.能区分风险的优先次序 C.聘请职业健康安全专家来设计 D.采用定量打分方法
A.液氨储罐是危险源 B.液氨储罐接地装置断开是事故隐患 C.液氨储罐存在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D.液氨储罐发生的事故类型只有火灾事故
A.人、材、机 B.人、机、环境 C.人、机、气候 D.人、材、环境
A.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 B.操作规程交底 C.安全生产教育策划 D.治安防范教育培训
A.4.3.1 B.4.4.6 C.4.5.2 D.4.4.7
A.满足标准要求 B.满足法规要求 C.可接受 D.可接受程度
A.安装通风系统 B.机械防护 C.连锁装置 D.危险区域标识
A.制度 B.程序 C.方法 D.机制
A.安全 B.从事 C.所在岗位 D.职责范围内
A.口头 B.书面 C.视频 D.A+B
A.听力缺陷 B.伤残 C.视觉缺陷 D.感知缺陷
A.职工 B.工会和职工代表 C.安全事务代表 D.工会和职工
A.管理体系 B.职业安全管理体系 C.安全管理体系 D.安全生产体系
A.40% B.30% C.20% D.10%
A.Y粒子和中子 B.β粒子 C.紫外线 D.α粒子
A.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B.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C.工程技术人员 D.B+C
A.2Ω B.5Ω C.10Ω D.15Ω
A.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一般危害 B.重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 C.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轻度危害 D.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一般危害
A.公共区域 B.地方控制区域 C.公共区域或地方控制区域 D.外部区域
A.非正常情况 B.异常情况 C.紧急情况 D.突发情况
A.厂区边界的液氨储罐 B.相邻企业氯气储罐 C.厂区内的机动车辆 D.厂区外的机动车辆
A.员工 B.员工代表 C.工会 D.职工代表大会
A.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B.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可合理安排住人 C.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 D.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A.湿式作业、密闭、通风、除尘 B.照明、密闭、通风、除尘 C.密闭、职业病矽肺监测 D.湿式作业、密闭、职业病矽肺监测
A.做出合理判断 B.在审核情况下做出合理判断 C.在所有审核情况下做出合理判断 D.在特殊审核情况下做出合理判断
A.审核发现 B.基于客观事实的方法 C.收集证据的方法 D.基于证据的方法
A.能了解和理解处境,容易适应不同环境 B.灵活的与人交往,并与受审核方打成一片 C.能够采取负责任的及合理的行动,即使这些行动可能是非常规的和有时可能导致分歧或冲突 D.有效地与其他人互动,包括审核组成员和受审核方人员
A.监控 B.监督 C.安全指导 D.安全指导和监控
A.不发生事故 B.不发生伤亡事故 C.不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 D.所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程度是可以承受的
A.取消该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B.遵照更改的文件化程序进行实施 C.记录所更改的文件化程序 D.按文件与资料控制程序对更改的文件化程序进行控制
A.注意 B.保护 C.规定 D.关注
A.检查和测量 B.监视和测量 C.评价 D.审核或评价
A.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B.职业健康安全经济目标 C.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经济目标 D.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
A.强化 B.改进 C.完善 D.优化
A.可靠性 B.较高可靠性 C.可实施性 D.可操作性
A.规模、结构和复杂性 B.规模、结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位置 C.规模、组织结构和所处地理位置 D.规模、结构和地理位置
A.肠热病 B.伤风病 C.破伤风病 D.疟疾
A.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B.苯中毒、铅中毒、锰中毒 C.短期中毒、中期中毒、长期中毒 D.以上都不对
A.组织应该建立年度培训计划 B.组织应当对所有人员进行能力鉴定 C.培训程序应当考虑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及风险 D.组织应当建立和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A.监视是否符合运行准则 B.监视未遂事故 C.监视健康损害 D.监视事件
A.4.3.1 B.4.4.1 C.4.4.3 D.4..5.3.1
A.4.4.2 B.4.5.2 C.4.4.6 D.4.5.1
A.前者是符合性和有效性,后者是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B.前者是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后者是符合性和有效性 C.前者是符合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后者是适宜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D.前者是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后者是有效性、适宜性和全面性
A.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B.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C.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D.职业健康安全法规
A.正常状态 B.异常状态 C.紧急状态 D.危险状态
A.GB/T24001 B.GB/T19000 C.GB/T19001 D.A+B
A.组织应编制《职业健康安全手册》,以描述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并提供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 B.组织应按有效性和效率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 C.必要时,对文件和资料进行评审,并予以修订 D.对于重大风险有关的运行情况,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
A.中国学生出国后同时学习英语和法语 B.中国学生学习了英语之后开始学习法语 C.出生在中国的日本孩子同时学习汉语和日语 D.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
A.反向 B.不同于,非 C.也,又 D.完全替代
A.钢铁 B.煤炭 C.商业连锁 D.有色金属
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B.类比法 C.对照经验法 D.以上全部
A.消除风险源,降低危险源风险,对人员实施个体防护 B.降低危险源风险,消除风险源,对人员实施个体防护 C.对人员实施个体防护,消除风险源,降低危险源风险 D.对人员实施个体防护,降低危险源风险,消除风险源
A.不仅要考虑工作场所内的危险源,而且要考虑源于工作场所外的危险源 B.必须形成《危险源辨识清单》 C.暂时不考虑由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 D.必须以内部员工为主来开展
A.管理者 B.管理者代表 C.最高管理者 D.职业健康安全主管
A.组织应该建立、实施并保持《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B.制定《参与和协商年度计划》 C.组织应确保与相关的外部相关方就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事务进行协商 D.组织应与承包方就影响他们的职业健康安全的变更进行协商
A.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三个层次文件 B.有专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C.按有效性和效率的要求使文件数量尽可能少 D.以上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