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15ms B.20-40ms C.80-120ms D.200-250ms E.260-300ms
A.是用于将屏蔽间接地 B.是用于射频屏蔽 C.是用于美观 D.是用于磁屏蔽 E.防止反光便于观察里面的情况
A.第一代CT机 B.第二代CT机 C.第三代CT机 D.第四代CT机 E.第五代CT机
A.耳廓畸形 B.外耳道闭锁 C.鼓室壁缺如 D.听骨链发育不全 E.中耳乳突炎
A.屏-片系统 B.成像板 C.影像增强器 D.平板探测器 E.CCD探测器
A.MR信号开始不发生变化 B.T2弛豫时间缩短,为低信号 C.出血时间在发生后1-2天 D.氧合血红蛋白变为去氧血红蛋白,无显著顺磁性 E.氧合血红蛋白变为去氧血红蛋白,具有三个不成对电子
A.发生在出血后的4-7天 B.在周边开始形成正铁血红蛋白 C.正铁血红蛋白对T2时间不产生影响 D.正铁血红蛋白在T1WI上血肿周围呈高信号 E.正铁血红蛋白有很强的顺磁性,故在T1WI上血肿周围呈低信号
A.膀胱位于耻骨联合后方,之间有脂肪间隙 B.膀胱内尿液呈长T1长T2信号 C.膀胱呈长T1长T2弛豫时间 D.膀胱壁内外侧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E.膀胱壁信号大约与肌肉类似
A.是利用心电图的R波触发采集MR信号 B.是利用心电图的T波触发采集MR信号 C.触发延迟时间是Q波与触发之间的时间 D.触发延迟时间是T波与触发之间的时间 E.使每一次数据采集与心脏的每一次运动周期不同
A.0.01T-11.7T B.0.01T-7.0T C.0.15T-11.7T D.0.15T-7.0T E.0.15T-3.0T
A.DTI B.DWI C.PWI D.MRS E.MRE
A.滑车技术 B.滑环技术 C.螺旋桨技术 D.辐射技术 E.螺纹技术
A.呼吸运动 B.血液运动 C.脑脊液运动 D.大血管搏动 E.吞咽运动
A.主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追踪 C.心脏,横膈部相重叠的血管影 D.对血管(肺纹理)向肺野外带末梢的连续追踪 E.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A.腰椎常规矢状位T1,T2扫描 B.矢状位层厚3-4mm C.下缘要包括骶椎 D.腰椎常规应加扫冠状位T2像 E.转移瘤、结核等椎体异常需加扫T2脂肪抑制
A.SE序列横断位T1加权 B.FSE序列横断位T2加权 C.MRCP水成像 D.反转恢复序列 E.EPI回波平面成像
A.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 B.反转恢复平面回波成像 C.梯度回波平面回波成像 D.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E.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A.质子和电子个数相等 B.质子和中子个数相等 C.质子和电子个数不相等 D.质子和中子个数不相等 E.中子和电子个数相等
A.图像的解剖细节 B.图像的边缘 C.图像的轮廓 D.图像的对比 E.图像的信噪比
A.超声 B.CT C.MR D.核素显像 E.X线
A.髌骨上缘 B.髌骨下缘 C.髌骨中点 D.髌骨上缘2cm E.髌骨下缘2cm
A.层厚越厚信号越弱 B.层厚越厚信噪比越低 C.层厚越厚越不易产生部分容积效应 D.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低 E.层厚取决于射频的带宽及梯度磁场的上升时间
A.脂肪抑制的选择性高 B.扫描时间较短 C.场强依赖性低,对磁场均匀性的要求也低 D.用于增强扫描可增加强化效果 E.较小的FOV扫描可取得很好的脂肪抑制效果
A.对比剂本身不显示MR信号 B.是通过影响质子的T1弛豫时间 C.与X线、CT对比剂的作用机制相同 D.达到增强或降低信号强度的目的 E.是通过影响质子的T2弛豫时间
A.子宫 B.睾丸 C.前列腺 D.脾脏 E.甲状腺
A.肌肉组织T2呈中等灰黑信号 B.骨皮质T2加权表现为高信号 C.淋巴组织具有较长T2值 D.脂肪组织具有较长T1值 E.骨髓组织具有较长T1值
A.SE B.FSE C.GRE D.EPI E.IR
A.X线入射被照体前 B.X线入射被照体后 C.X线经过介质转换后 D.X线使胶片感光后 E.感光胶片经显影加工后
A.ABC B.ECR C.PTG D.PHZ E.IHE
A.常规冠状位平扫 B.常规冠状位增强扫描 C.冠状位动态增强扫描 D.矢状位动态增强扫描 E.横轴位动态增强扫描
A.管电流量 B.X线管功率 C.X线管焦点 D.X线管热容量 E.管电压峰值
A.流速慢的血流 B.层流 C.流动补偿 D.多平面采集 E.垂直于成像平面的血流
A.T2WI上与脑脊液信号相同 B.自由水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结合水 C.水分子依附于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 D.结合水在T1WI上其信号高于脑脊液 E.结合水的自然运动频率与自由水相比大大降低
A.骨骼 B.肾轮廓 C.腰大肌影 D.肠道气体 E.腹壁脂肪线
A.STIR B.FSE C.EPI D.FIESTA E.T2 FLAIR
A.冷却磁场主线圈 B.冷却射频接收线圈 C.冷却梯度线圈 D.冷却射频体线圈 E.冷却磁体间内的环境温度
A.属于腹膜内位器官 B.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C.分为头、干、颈、体、尾五部分 D.T1WI上信号高于纯水 E.胰管内胰液高于纯水
A.听眶线 B.听眦线 C.听眉线 D.听鼻线 E.耳垂直线
A.垂体至第四颈椎 B.垂体至第三颈椎 C.基底节至第三颈椎 D.基底节至第四颈椎 E.第四脑室后角至第三颈椎
A.标识X线可以单独获得 B.高速电子将内层电子击脱 C.高能态的外层电子向内壳层跃迁 D.跃迁电子多余能量辐射出来形成X线 E.标识X线的波长与靶物质的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A.质量管理 B.全面质量管理 C.质量保证 D.质量控制 E.质量管理计划
A.肝特异性对比剂 B.淋巴结对比剂 C.其他特异性对比剂,如胰腺对比剂 D.磁敏感对比剂 E.血池对比剂
A.增强体内需观察物体的对比度 B.对比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注入 C.增强组织的辐射衰减差异 D.扫描方式与平扫不同 E.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A.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少数几个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B.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C.采集正相位编码行,以及零编码行的数据 D.采集正相位编码行,零编码以及少数几个负相位编码行的数据 E.采集负相位编码行,以及零编码行的数据
A.湍流 B.平行于成像平面内血流 C.多层面采集 D.伪影 E.高流速血流
A.健康体检 B.肺动脉栓塞 C.肺及纵膈肿瘤治疗后复查 D.低剂量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 E.肺炎复查
A.先天畸形,如脊髓膨出,栓系脊髓等 B.椎间盘感染 C.椎间盘突出 D.腰椎骨转移 E.硬膜外占位病变
A.TE B.TR C.采集层数 D.相位编码数 E.回波链长度
A.基于流入性增强效应 B.采用较短TR的快速扰相GRE T1WI序列 C.是利用血流与静止组织的相位差进行成像的 D.血流流入成像层面时产生较高信号 E.层面内静止组织被抑制
A.T1加权肾皮质信号强度低于肾髓质 B.肾皮质T1加权呈中等信号 C.皮质和髓质含水量不同信号有差异 D.T2加权整个肾实质信号强度比肝实质高 E.肾皮质信号比肌肉高,但比脂肪低
A.0K B.4.2K C.52K D.6.2K E.-273℃
A.激发质子产生不规则运动 B.产生相位离散 C.产生梯度磁场 D.产生主磁场 E.产生相位重聚
A.脑动脉瘤的检查 B.心脏冠脉检查 C.心脏血流分析 D.静脉病变的检查 E.肾动脉病变的检查
A.交叠、混淆伪影 B.移动条纹伪影 C.角度伪影 D.杯状伪影 E.环状伪影
A.5-10S B.15-20S C.25-30S D.35-40S E.45-50S
A.稀土陶瓷探测器 B.梯度线圈 C.电子放大器 D.感应线圈 E.梯度放大器
A.笔形束 B.大扇束 C.锥形束 D.小扇束 E.矩形束
A.保护层 B.AgX感光层 C.PSL物质层 D.聚酯片基 E.防光晕层
A.200% B.150% C.100% D.75% E.50%
A.射频微波 B.射频激光 C.射频电磁波 D.射频红外线 E.X线
A.Gz、Gx、Gy B.Gy、Gz、Gx C.Gz、Gy、Gx D.Gy、Gx、Gz E.Gx、Gy、Gz
A.可选用矩形表面线圈 B.可选用柔软表面线圈 C.定位灯对准上臂中点 D.常规选取矢,冠,横断位 E.STIR是最佳的脉冲序列
A.自由Gd离子化学毒性强 B.Gd-DTPA不经肝脏代谢 C.Gd-DTPA进入血液后很快能与血清蛋白结合成胶体 D.Gd-DTPA对肾动能不全者使用 E. Gd-DTPA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低
A.要求设备场强最好在0.5T以上,梯度场强23mT/m以上 B.动态增强扫描因腹部需屏气扫描,单个脉冲序列的时间最长不超过25s C.一般采用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1WI不压脂,2D或3D模式 D.肾及肾上腺MR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以横断为主要扫描方位,期间做1次冠状位扫描,扫描顺序为横断位(皮质期)-髓质期-冠状位(髓质期)-横断位(肾盂期) E.动态增强扫描能反应不同时间点的强化信息,对病灶特别是小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A.组织中大血管强化信息 B.组织中动脉流动信息 C.组织中微观血流动力学信息 D.组织中造影剂分布信息 E.组织中分子运动信息
A.阴极热效率 B.X线发生率 C.阳极热效率 D.阳极旋转效率 E.阴极电子发生效率
A.像素尺寸增大 B.像素数量减少 C.空间分辨率提高 D.密度分辨率降低 E.图像处理时间缩短
A.减小频率编码数 B.减少层厚 C.减少相位编码方向FOV D.减少频率编码方向FOV E.减少相位编码数
A.只要独立工作的能力 B.具有协同工作的能力 C.承担重建横断面图像的能力 D.只接收数据采集系统发送的数据 E.操作人员不能启动图像的重建程序
A.主动脉弓 B.左室心尖和三尖瓣中点连线 C.左室心尖和二尖瓣中点连线 D.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连线 E.二尖瓣与三尖瓣连线
A.正常肝动脉期时间23-25S,应将K空间的中心数据采集时间设置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2-15S B.正常肝动脉期时间12-15S,应将K空间的中心数据采集时间设置于开始注射对比剂后23-25S C.对于没有采用K空间中心采集的序列应延迟开始扫描时间 D.对于K空间中心采集的序列应提前扫描开始时间 E.对于采集多时段的序列可进行多动脉期扫描得到动脉早、中、晚期图像
A.组织分辨率高 B.密度分辨率高 C.图像可多层面、多角度、多参数获得 D.对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数目和位置优于其他影像技术 E.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对于乳腺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A.管电压 B.管电流量 C.曝光模式 D.附加滤过 E.整流方式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E.5倍
A.X线是微粒光子组成的 B.X线在传播时表现出粒子性 C.X线光子具有一定的能力 D.X线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 E.X线有激发荧光的现象
A.匀场线圈 B.正交头线圈 C.磁铁内超导线圈 D.Z轴梯度线圈 E.X轴梯度线圈
A.相关散射 B.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 D.电子对效应 E.光核反应
A.照射面积 B.辐射种类 C.照射方式 D.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E.照射部位
A.CE-MRA比其他MRA技术更可靠 B.出现血管狭窄的程度比其他MRA更真实 C.一次注射对比剂可完成多部位检查 D.不易遗漏动脉瘤 E.不能提供血流信息
A.15MSV/年 B.50MSV/年 C.150MSV/年 D.250MSV/年 E.500MSV/年
A.在K空间里特定行被采集的次数 B.在K空间里的数字 C.是TR的时间 D.是TE的时间 E.是扫描野的大小
A.指180°和90°脉冲之间的间隔时间 B.是决定IR序列信号对比的重要因素 C.为了获得较强的T1对比度,反转时间越长越好 D.短T1可抑制脂肪信号 E.长T1可使脑脊液呈低信号
A.FDA B.CQI C.QC D.QA E.TQM
A.缩短扫描时间 B.提高图像纵向分辨率 C.抑制零点漂移 D.扩展动态范围 E.增加扫描长度
A.空间分辨力与螺距无关 B.不同的重建方法得到的图像空间分辨力不同 C.空间分辨力与成像矩阵大小无关 D.空间分辨力与探测器数目成反比 E.空间分辨力与所扫物体密度有关
A.胰腺起于上腹部 B.起于脾,斜穿腹部到十二指肠降段的内侧 C.胰腺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 D.胰头、体位于腹腔内 E.钩突是胰腺的一部分
A.主要成分为钆顺磁性很强的金属离子钆,能显著缩短周围组织弛豫时间 B.药代动力学分布没有专一性,集中于血液和细胞外液中 C.有助于对小病灶及弱强化病灶的检出 D.最常见的副作用为轻、中度头疼,对癫痫大发作史者有诱发的可能性 E.对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等过敏疾病患者不会造成过敏反应
A.长 B.短 C.相等 D.与所处的静磁场大小有关 E.与射频脉冲激发时间长短有关
A.运动伪影 B.金属伪影 C.呼吸伪影 D.颅骨伪影 E.化学位移伪影
A.MTF B.ROC C.DQE D.TQM E.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