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准直器 B.探测器 C.A/D转换器 D.D/A转换器 E.阵列处理器
A.MRCP不需注射对比剂 B.无创伤检查 C.对胆道感染患者可做检查 D.对碘过敏患者可做检查 E.MRCP不可做治疗
A.胸部后前正位 B.膝关节侧位 C.腰椎正位 D.腰椎侧位 E.腹部泌尿系平片
A.颅顶层面 B.侧脑室体部层面 C.松果体层面 D.第三脑室层面 E.鞍上池层面
A.一般扫描 B.定位扫描 C.快速连续扫描 D.动态扫描 E.重叠扫描
A.10ms B.37ms C.50ms D.100ms E.200ms
A.高密度组织中的低密度病灶,测出的CT值偏高 B.低密度组织中的高密度病灶,测出的CT值偏低 C.CT扫描中的部分容积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D.在同一层面中,不同密度的组织CT值均化现象 E.高档CT机,不存在部分容积效应
A.0.5mm B.1.0mm C.1.5mm D.2.0mm E.2.5mm
A.分布图 B.流程图 C.因果图 D.散点图 E.矩形图
A.清晰度是被照体影像细节分辨的能力 B.清晰度与分辨力是同一概念 C.分辨力率也称解像力 D.分辨力率表示的是一个值 E.分辨力的单位是LP/mm
A.TE B.2TE C.TI D.2TI E.TR
A.扫描方法: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B.扫描序列:SE序列T1加权,FSE序列T2加权 C.T2加权不加脂肪抑制 D.层厚4-5mm E.T1不加脂肪抑制
A.采集 B.量化 C.转换 D.显示 E.存档
A.磁体 B.匀场线圈 C.梯度线圈 D.射频发射和招收线圈 E.射频放大器
A.30-50 B.80-100 C.150-170 D.300-500 E.2000-2200
A.血流形式 B.血流方向 C.血流速度 D.脉冲序列 E.伪影干扰
A.CT检查几乎可包括人体的任何一部位 B.注射对比剂后能分清血管的解剖结构 C.可以做穿刺活检检查 D.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 E.可用作脑功能定位
A.机体温度升高 B.电离局部采集 C.生物体具有了放射性 D.染色体畸变,DNA受损 E.分子内能转移
A.热力头的压力 B.热力头散热片的散热 C.热力头散热电阻的散热 D.热敏层胶囊外显色剂 E.热敏层胶囊内成像剂
A.保护层 B.AgX感光层 C.PSL物质层 D.酯片基 E.防光晕层
A.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细节,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 B.K空间的中心部分决定图像的对比,边缘部分决定图像的细节 C.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对比 D.K空间的中心与边缘部分均决定图像的细节 E.只有K空间的中心部分对图像的质量起作用
A.T1加权成像的脂肪信号高于普通SE序列的T1加权成像 B.快速成像序列 C.减少运动伪影 D.减少磁敏感性伪影 E.比普通SE序列减少对人体射频能量的累积
A.SE T1WI B.SE T2WI C.FSE T2WI D.GRE T1WI E.SSFE T1WI
A.术后纤维化 B.骨转移与结核 C.椎间盘与肿瘤 D.诊断脊柱疾病可不用该技术 E.对脊柱动静脉畸形的检出也有一定的帮助
A.水肿加重T2WI为低信号 B.脑回增强为亚急性脑梗塞的特征性表现 C.水肿加重T1WI渐渐呈短T1低信号 D.供血范围内,脑组织T1WI为高信号 E.供血范围内,脑组织T2WI为低信号
A.X线传播时表现出粒子性 B.X线有激发荧光现象 C.X线光子有一定的能量 D.X线在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 E.X线是微粒光子组成的
A.容积扫描采集数据 B.检查床连续运动同时曝光 C.逐层扫描采集技术 D.回顾性任意层面重建 E.球管围绕患者旋转持续曝光
A.图像的伪影加重 B.密度分辨率降低 C.Z轴分辨率降低 D.空间分辨率降低 E.较低均匀性降低
A.常规轴位T1、T2加权像,冠状位T2加权像 B.T2加权加脂肪抑制 C.加呼吸门控以减少呼吸伪影 D.肾脏肿瘤不需做动态增强扫描 E.扫描层厚6mm
A.相干散射 B.光电效应 C.光核反应 D.电子对效应 E.康普顿效应
A.血管狭窄 B.血管壁粗糙 C.血管分叉处 D.血管内对比剂流速 E.血管迂曲
A.病变不同,具有不同的质子密度 B.T2弛豫液体流速随治疗情况不变 C.重要的是在于分析病变MRI信号 D.T1弛豫时间随病理过程不同也不相同 E.治疗情况不同病理组织内部的细微结构表现各异
A.肺尖充分显示 B.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内 C.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D.心脏纵隔边缘锐利 E.两侧胸锁关节对称
A.射线因素 B.显影加工 C.图像放大 D.被照体因素 E.散射线影响
A.常规为横断扫描 B.扫描范围上界为海绵窦 C.层厚、层距一般为1mm D.有时也做冠状位扫描 E.主要显示软组织结构
A.心电门控不是特殊的技术 B.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术不能抑制伪影 C.使用心电门控也不能克服血管搏动伪影 D.即使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术也不理想 E.特殊的技术包括脉搏触发、呼吸门控和脂肪抑制等
A.磁化率较高 B.在磁场中具有磁性 C.在磁场外则磁性消失 D.顺磁性金属原子的核外电子不成对 E.顺磁性金属元素其化合物的水溶液无顺磁性
A.T1脂肪抑制 B.水激发成像技术 C.高分辨扫描 D.动态增强扫描 E.同反相扫描
A.每克组织的SAR空间峰值≤5.0W/kg B.每克组织的SAR空间峰值≤7.0W/kg C.全身平均SAR≤0.3W/kg D.全身平均SAR≤0.4W/kg E.全身平均SAR≤0.5W/kg
A.T2WI呈高信号 B.T1弛豫缓慢,T1时间长 C.具有较高的自然运动频率的水分子 D.没有依附于其他组织的水分子是自由水 E.水分子与运动缓慢的较大分子结合后称为自由水
A.三维效果明显,立体感强 B.能显示物体内部结构 C.可准确测量距离 D.可准确测量体积 E.角度测量准确
A.适应证为健康检查和肺结核,验证治疗后的复查 B.扫描范围一般从胸廓入口到膈面水平 C.扫描参数为120/100/0.75 D.扫描延迟时间为40-50秒 E.骨窗取窗宽900-2000HU
A.去除头部金属异物 B.扫描基线为听眦线 C.注药速率为3.5-5ml/s D.经动脉,高压注射器注药 E.扫描从后床突下3cm至后床突上5cm
A.用于发射射频能量 B.产生的电磁场与主磁场平行 C.发射线圈比接收线圈品质的因素低 D.具有均匀的射频场 E.射频发射和接收线圈可一体化设计集成在一起
A.因为水质子与脂肪质子共振频率不同 B.水质子的横向磁化矢量与脂肪质子的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关系不断变化 C.同相位成像时,水与脂肪信号相加 D.反相位成像时,水与脂肪信号相减 E.反相位成像可用于脂肪抑制,鉴别诊断脂肪瘤
A.15% B.20% C.30% D.50% E.80%
A.3点钟位置 B.5点钟位置 C.9点钟位置 D.10点钟位置 E.12点钟位置
A.是指单位时间及单位长度内梯度磁场强度变化量 B.常用每秒每米长度磁场变化毫特斯拉量(mT/M.S) C.切换率越高表明梯度磁场切换越快 D.梯度越高也即梯度线圈通电后梯度磁场达到预设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E.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梯度磁场强度变化量
A.使用梯度回波脉冲序列 B.使用了自旋回波脉冲序列 C.患者太瘦 D.患者移动 E.使用了脂肪抑制技术
A.X线是一束混合能谱 B.能量越大,X线波长越长 C.能量决定于电子的能量 D.能量决定于核电荷 E.能量决定于电子接近核的情况
A.黑白更为分明 B.图像噪声相对较低 C.密度分辨率相对较高 D.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 E.图像显示相对较为柔和
A.又称流入性增强效应MRA B.又称为背景组织饱和效应MRA C.可分为2D和3D两种采集模式 D.3D TOF-MRA分辨率明显低于2D TOF-MRA E.2D TOF-MRA对整个扫描区域进行连续多个单层面采集
A.右膈面至肝脏下缘 B.右膈至肝门 C.右膈面至肾脏下缘 D.肝门至肝脏下缘 E.膈面上5cm至肝脏下缘
A.扫描时尽量选用小线圈以提高信噪比 B.T2WI需要加脂肪抑制技术 C.增强时,要加脂肪抑制技术 D.扫描时需要使用呼吸门控 E.疑有出血时,T1WI就加脂肪抑制
A.脉冲序列:SE FSE B.采集方式:2D C.T1加权用脂肪抑制 D.使用呼吸门控 E.层厚:5-6mm
A.需要使用呼吸门控削除呼吸伪影 B.扫描要应用脂肪抑制技术 C.定性诊断依赖于动态增强扫描 D.恶性病变在DWI多表现为明显高信号 E.恶性肿瘤的ADC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
A.选用脊柱线圈 B.鼻咽部在线圈中线 C.指示灯中心对准口部 D.以横断位为主,必要时加做矢状位 E.扫描层厚7-8mm,间隔30%
A.磁敏感加权成像 B.T1WI C.DWI D.T1脂肪抑制 E.T1梯度回波序列
A.层面越厚,带宽越宽 B.减少带宽可降低信噪比 C.减少带宽可使图像对比度上升 D.减少带宽增加扫描层数 E.射频带越宽,信号采集范围就越小
A.T1显著缩短 B.T2显著延长 C.脑梗塞发生几周后 D.仅表现为局部脑萎缩 E.脑梗塞发生几个月后
A.5-25ms B.10-30ms C.10-50ms D.20-70ms E.40-90ms
A.B0越大,则进动频率越高 B.B0越大,则进动频率越低 C.磁矩与B0轴之间存在的夹角,B0越大则B0方向上的磁矩值就会越小 D.B0为1Tesla时,氢原子的磁旋比为63.87MHz E.B0为0.5Tesla时,质子进动频率为42.58MHz
A.若出现血管狭窄,对该狭窄确信程度较大 B.若未显示血管狭窄,对没有狭窄确信程度较大 C.若显示血管严重狭窄,对狭窄严重程度确信程度较大 D.若显示动脉瘤,对有动脉瘤的确信程度较小 E.若显示没有血管狭窄,对没有狭窄确信程度较小
A.在第一个90°脉冲后,间隔500ms后再发射一个180RF脉冲 B.在第一个90°脉冲后,间隔250ms后再发射一个180RF脉冲 C.在第一个90°脉冲后,间隔40ms后再发射一个180RF脉冲 D.在第一个90°脉冲后,间隔20ms后再发射一个180RF脉冲 E.在第一个90°脉冲后,间隔10ms后再发射一个180RF脉冲
A.比值 B.乘积 C.差值 D.平方和 E.平方差
A.头颅扫描条件 B.颈椎扫描条件 C.腰椎扫描条件 D.腹部扫描条件 E.股骨扫描条件
A.图像是用能量或物性量把被照体信息表现出来的图案 B.医学图像的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C.X线摄影是放射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D.X线是被照信息的载体 E.图像质量的优劣,关键是取决于X线质量
A.简称FSE B.两个90°脉冲之间的时间为TR C.一次激发可以采集K空间的几行 D.FSE比SE减少了人体的射频能量累积 E.成像速度比SE快
A.SE序列T1加权,脊柱松质骨部分呈中等强度信号 B.骨松质被信号强度低的骨皮质包绕 C.随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脂肪信号减少 D.SE序列T1加权,骨髓腔呈弥漫斑点状高信号 E.SE序列T2加权,骨髓腔呈中等强度信号
A.10/10mm B.10/5mm C.10/2mm D.20/15mm E.5/1mm
A.肝脏增强 B.脑垂体增强 C.脑增强 D.乳腺增强 E.心肌灌注
A.对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较CT差 B.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较CT差 C.对肝内胆管扩张应不能行MRCP检查 D.对腹膜后的占位性病变不能做出比较明确的定位诊断 E.对腹部脏器的占位性病变可做出比较明确的定性诊断
A.EPI采集前先施加的是180°反转恢复预脉冲 B.可产生典型的T2加权图像 C.EPI与IR序列脉冲结合 D.180°反转恢复预脉冲增加TI对比 E.选择适当的TI时,可以获得脂肪抑制或液体抑制影像
A.充分利用了注入增强效应和去相位效应 B.静态组织经过连续激励,达到稳定饱和状态 C.进入成像层面的未激励血流,呈高信号 D.如果血流速度足够快,血管呈现高信号 E.可分为二维和三维时间飞跃法
A.化学位移伪影 B.卷褶伪影 C.设备伪影 D.截断伪影 E.交叉对称信号伪影
A.心电门控 B.呼吸门控 C.预饱和技术 D.脉搏门控 E.血流补偿技术
A.决定特性放射的X线量 B.决定连续放射的X线质 C.原子序数低则X线产生效率高 D.不同靶物质的K特性线波长相同 E.靶物质原子序数影响X线量和质
A.回波链长度,即ETL B.回波链长度是一个TR周期内出现的回波次数 C.回波链长度一般可以选择4-32 D.常用于FSE序列 E.仅用于梯度回波序列
A.1.0mm B.0.5mm C.0.1mm D.0.05mm E.0.01mm
A.肝癌 B.垂体微腺瘤 C.乳腺癌 D.肾癌 E.骨转移
A.SE序列T1加权,梯度回波T2加权 B.SE序列T1,T2加权 C.SE序列T1加权,质子密度加权 D.SE序列T1加权,STIR序列 E.梯度回波T1加权,T2加权
A.可选用较短的TR,从而加快成像速度 B.射频冲能量较小,SAR值降低 C.产生的横向磁化矢量大于90°脉冲 D.产生横向磁化矢量的效率较高 E.图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
A.W300-350HU,C30-50HU B.W500-1000HU,C30-50HU C.W1000-2000HU,C30-50HU D.W1000-2000HU,C300-500HU E.W1000-2000HU,C600-800HU
A.应用最早、最广泛 B.入血后与相关的组织结合 C.肝细胞对比剂属于此类 D.组织内皮系统对比剂属于此类 E.以体内某一组织或器官的为目标靶来分布
A.做动态增强扫描 B.T2加权加脂肪抑制技术 C.GRE序列T2※加权 D.相同层面T1加脂肪抑制 E.做常规增强扫描除外肿瘤复发
A.被照体为信息源 B.X线为信息载体 C.X线诊断是X线影像信息传递与的过程 D.信息影像形成的质量,取决于被照体与后处理 E.经显影处理后形成X线信息影像
A.125db B.110db C.100db D.95db E.90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