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青蒿 B.穿心莲 C.荆芥 D.益母草 E.大蓟
A.辛B.甘C.酸D.苦E.咸
A.单行 B.相须 C.相使 D.相畏 E.相反
A.麦冬 B.甘草 C.木香 D.泽泻 E.当归
A.浸渍法 B.渗漉法 C.超声提取法 D.加热回流法 E.水蒸气蒸馏法
A.川乌 B.天仙子 C.防己 D.马钱子 E.千里光
A.长时间煎煮可提高乌头碱的溶出量 B.制附子中的化学成分水溶性差,需要长时间溶解 C.长时间煎煮促使制附子中生物碱与有机酸成盐,有利于溶出 D.长时间煎煮会促使制附子中苯甲酸与生物碱结合成酯,有利于吸收 E.制附子中的二萜双酯型生物碱有很强的毒性,长时间煎煮可降低毒性
A.加成反应 B.消除反应 C.甲基化反应 D.乙酰化反应 E.酶水解反应
A.栓剂 B.气雾剂 C.乳膏剂 D.软膏剂 E.喷雾剂
A.香加皮 B.柴胡 C.甘草 D.知母 E.合欢皮
A.炒牛蒡子 B.炒栀子 C.炒芥子 D.炒苍耳子 E.炒莱菔子
A.黄丹 B.朱砂 C.雄黄 D.轻粉 E.硫黄
A.热原能被强酸或强碱破坏 B.临床使用注射器具可能被热原污染 C.热原具有水溶性和挥发性,能通过一般滤器 D.产生热原反应的最主要致热物质是内毒素 E.采用吸附法可除去注射液中的热原
A.软膏剂 B.膏药 C.膜剂 D.贴膏剂 E.乳膏剂
A.胡黄连 B.绵马贯众 C.骨碎补 D.狗脊 E.威灵仙
A.广东 B.河北 C.四川 D.江苏 E.浙江
A.鱼腥草 B.益母草 C.荆芥 D.金钱草 E.半枝莲
A.三萜 B.二萜内酯 C.单萜内酯 D.倍半萜内酯 E.裂环环烯醚萜
A.10% B.15% C.20% D.25% E.30%
A.锦纹 B.朱砂点 C.星点 D.罗盘纹 E.金井玉栏
A.有机酸类 B.蒽醌类 C.生物碱类 D.黄酮类 E.香豆素类
A.眼内插入剂 B.多剂量眼用制剂 C.眼内注射溶液 D.急救用的眼用制剂 E.供外科手术用的眼用制剂
A.糊丸 B.蜡丸 C.滴丸 D.蜜丸 E.浓缩丸
A.栓剂 B.软膏剂 C.蜡丸 D.黑膏药 E.凝胶贴膏
A.蛤粉炒 B.米炒 C.砂炒 D.土炒 E.麸炒
A.滴眼剂 B.糖浆剂 C.贴膏剂 D.口服液 E.胶囊剂
A.苯酚 B.甲酚 C.苯甲酸 D.三氯叔丁醇 E.硫柳汞
A.米炒白芍 B.炒白芍 C.酒白芍 D.土炒白芍 E.醋白芍
A.方胜纹 B.乌金衣 C.瓦楞身 D.通天眼 E.白颈
A.口服混悬剂B.酒剂C.口服乳剂D.糖浆剂E.口服液
A.莪术 B.牛蒡子 C.补骨脂 D.斑蝥 E.黄连
A.木通 B.槲寄生 C.大血藤 D.鸡血藤 E.桑寄生
A.生黄芪 B.酒黄芪 C.姜黄芪 D.炙黄芪 E.炒黄芪
A.毒蛋白 B.强心苷 C.生物碱 D.木脂素 E.香豆素
A.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B.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C.增强健脾消胀作用 D.增强补肾作用 E.增强益肺润燥作用
A.酊剂 B.糖浆剂 C.合剂 D.涂膜剂 E.煎膏剂
图1~图5中,图示饮片为牛膝的是()。
A.A B.B C.C D.D E.E
图6~图10中,图示饮片为虎杖的是()。
图11~图15中,图示饮片为天麻的是()。
图16~图20中,图示饮片为天花粉的是()。
A.初春发芽前 B.夏季植体枯萎时 C.春末夏初 D.全年均可 E.秋、冬两季
A.消痰祛水 B.回阳救逆 D.清热解毒 C.消疮散痈 E.表里双解
A.可溶片 B.口含片 C.咀嚼片 D.舌下片 E.口崩片
A.广藿香 B.茵陈 C.半枝莲 D.薄荷 E.大蓟
A.补骨脂 B.葶苈子 C.吴茱萸 D.牵牛子 E.沙苑子
A.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划之显油痕,断面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B.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断面纤谁性,有的呈裂片状分层,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C.内表面红棕色,划之显油痕,断面中间有1条黄综色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D.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E.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常见发亮的结晶,断面较平坦,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A.脂质体 B.免疫微球 C.固体分散体 D.微囊 E.控释制剂
A.没药 B.儿茶 C.血竭 D.乳香 E.冰片
A.甜菊苷 B.雷公藤甲素 C.人参皂苷Re D.知母皂苷AIII E.龙胆苦苷
A.雄黄 B.朱砂 C.石膏 D.自然铜 E.赭石
A.水丸的 B.糊丸 C.浓缩丸 D.蜜丸息 E.滴丸
A.延胡索 B.莪术 C.川芎 D.三七 E.白及
A.山药 B.枳实 C.骨碎补 D.山楂自 E.苍术
A.葛根素 B.莪术醇 C.芦丁 D.紫杉醇 E.薄荷醇
A.润湿剂 B.崩解剂 C.吸收剂 D.润滑剂 E.黏合剂
A.柴胡 B.鳖甲 C.延胡索 D.斑蝥 E.乳香
A.蚯蚓头 B.砂眼 C.疙瘩丁 D.起霜 E.星点
A.增溶剂 B.润湿剂 C.抑菌剂 D.助悬剂 E.助溶剂
A.艾叶 B.五味子 C.黄芩 D.黄连 E.葛根
A.花萼 B.柱头 C.雄蕊 D.花蕾 E.头状花序
A.大黄素 B.苦杏位苷 C.杜鹃素 D.盐酸麻黄碱 E.东茛蓉碱
内含咖啡酸和奎宁酸结构片段,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是()。
内含二萜内酯结构,有抗炎作用的化合物是()。
内含手性立体异构体结构片段(1R,2S),有收缩血管和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的化物是()。
图21~图25中,图示药材为细辛的是()。
图21~图25中,图示药材为白前的是()。
图26~图30中图示饮片为番泻叶的是()。
图26~图30中,图示饮片为淫羊藿的是()。
某男,42岁。5年前诊断为糖尿病,经中西药治疗,病情得以控制。近日血糖有所升高遂求中医诊治刻下多食善饥,每日需进食十余餐,餐后2小时左右便出现饥饿感,伴口渴多饮、乏力、小便频数而多、口苦咽千、舌质红、苔黄燥、脉细数。医生诊断为消渴病,证属阴虚火旺、津液被伤。处方:生石膏(先煎)30g,熟地黄10g,麦冬10g,知母10g,牛膝10g,柴胡5g,葛根10g,生甘草3g。
A.相使 B.相畏 C.相杀 D.相须 E.相恶
A.麦冬 B.知母 C.柴胡 D.牛膝 E.熟地黄
A.醌类 B.强心苷类 C.单萜类 D.黄酮类 E.甾体皂苷类
A.白芷 B.羌活 C.秦艽 D.细辛 E.制草乌
A.香附(制) B.制川乌 C.乳香(制) D.没药(制) E.天南星(制)
A.药物衣 B.保护衣 C.肠溶衣 D.控释衣 E.缓释衣
A.中焦虚寒 B.自利不止 C.病势较急 D.呕吐腹痛 E.脉沉迟少力
中药方剂有因剂型改变而方名改变者,如传统方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均由干姜、白术、人参、甘草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制法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后者为汤剂。通常临床所见疾病,往往复杂多变,可谓病有缓急,证有表里。同一中药处方可因剂型不同,作用有所差异。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剂型给药。
A.心胸痞闷 B.四肢不温 C.病势较缓 D.气从胁下,上逆抢心 E.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
A.不检查溶散时限 B.应在30分钟内溶散 C.应在1小时内溶散 D.应在2小时内溶散 E.应按肠溶衣片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
A.木脂素类 B.三萜皂苷类 C.甾体皂苷类 D.生物碱类 E.香豆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