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期间核查依据的技术文件,核查时的环境参数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说明 B.被核查仪器的名称,型号,编号,测量范围,生产厂等信息 C.核查标准的名称,型号,编号,测量范围,生产厂,溯源证书编号以及溯源机构 D.核查的时间,核查的参数,核查的操作人员和审查人员
A.用电压表测量被测电压源与标准电压源输出电压之差,用对称法消除线性系统误差 B.使用等臂天平称重时,采用交换法消除两臂差异导致的系统误差 C.用示波器测量信号间的延迟时,用异号法消除示波器通道间固有延迟导致的系统误差 D.测量某一工件时,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消除系统误差
A.加修正值 B.乘修正因子 C.按修正曲线修正 D.按修正值表修正
A.0.12V B.-0.12V C.2.3% D.-2.3%
A.带数字显示装置的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为测量仪器能显示的最小值 B.带标尺读数装置的测量仪器的分辨力为标尺上任意两个相邻标记质检的最小分度值 C.仪器漂移是指由于测量仪器计量特性的变化引起的示值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或增量变化 D.死区是指当被测量双向变化时,相应示值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变化的最大区间
A.温度计的分辨力 B.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C.杯子的容量 D.测量重复性
A.秒表说明书给出的最大允许误差 B.温度计检定证书给出的修正值 C.上级计量部门的检定证书中给出的准确度等级 D.数字显示仪器的分辨力
A.126×103mm3 B.126000mm3 C.1.27×105mm3 D.1.27×10-4m3
A.y=5.6NTU;U=0.30NTU,k=2 B.y=5.656NTU;U=0.3NTU,k=2 C.y=5.7NTU;U=0.30NTU,k=2 D.y=5.7NTU;U=0.3NTU,k=2
A.y=10.123mm±0.062mm,k=2 B.y=10.123mm±0.062mm,p=95% C.y=10.12mm,U95=0.06mm,νeff=9 D.y=10.123mm,U95=0.06mm,p=95%
A.计量检定对象应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范围的计量器具 B.以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技术或法定要求,是否合格为目的的计量是计量校准 C.计量检定必须依据国家,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 D.计量校准是确定被测量示值与对应计量标准所复现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A.重启激光干涉仪并删除断电前数据,重新检定 B.确认激光干涉仪正常且对结果无影响后,继续之前的检定 C.发现激光干涉仪故障,换另一台同型号的激光干涉仪,继续之前的检定 D.发现激光干涉仪故障,贴停用标签,修理并经检定合格后,重新开展检定
A.证书编号,页号,校准,核验,批准人签名和校准日期 B.发出证书单位和委托单位名称,地址和校准的环境条件 C.本次校准使用的标准器和被校干燥箱的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等信息 D.是否符合干燥箱说明书中相关技术要求的结论及校准间隔
A.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是否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 B.是否具备开展量值传递的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 C.是否具备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完善的运行,维护制度 D.是否制定并按时执行期间核查计划
A.确保计量标准器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有效溯源 B.确保配套设备满足计量标准器检定规程的要求 C.确保至少有两名人员已取得该项目的相应资质 D.确保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和稳定性符合技术要求
A.文件集中依据的技术文件只能是计量检定规程或技术规范,不包含自编校准方法 B.文件集的目录中应当注明各种文件保存的地点和方式 C.文件集应包含《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D.文件集应包含计量标准履历书和计量标准操作程序
A.引言 B.通用技术要求 C.计量特性 D.计量器具控制
A.校准规范若使用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明确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B.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是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C.校准规范的编写要求充分考虑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性,并为采用最新技术留有空间 D.校准规范的结构应与《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规定相符合,应包括编写规则中所提出的全部要素
A.参考值的来源及计算方法 B.传递装置路线及比对时间 C.原始记录的内容和格式 D.参比实验室参加比对的实验人员名单
分光光度计计量标准比对中,各参比实验室比对结果见下表。以主导实验室M的测得值为参考值,传递装置传递过程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忽略不计。则下列各实验室比对结果的评价中,正确的有()
A.实验室A的En=0.45,比对结果在合理预期内,可接受 B.实验室B的En=-1.1,比对结果超出合理预期,不可接受 C.实验室C的En=1.3,比对结果超出合理预期,不可接受 D.实验室D的En=0.95,比对结果在合理预期内,但需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