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施工单位承建客运专线某隧道工程,起讫里程为DK38+500DK42+100,长度为3600m。隧道围岩破碎、软弱,地下水发育,围岩级别为V级,进、出口段洞顶有村庄、水田。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在隧道进、出口各安排一个作业面施工,开挖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施工中发生了以下事件:
事件1:项目经理部编制了《防水板作业要点卡片》,见表1。
下道工序:B
事件2:掌子面开挖至DK39+130时,对DK39+100~DK39+103段进行仰拱开挖,根据DK39+100处的围岩量测数据绘制了位移(u)—时间(t)关系图,发现位移速率不断上升,即d2u/dt2>0,如图4所示。

给出表1中C和D所代表的施工控制指标。

答案:

防水板搭接工序中的C为15;防水板铺设工序中的D为60。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段新建铁路路基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深路堑开挖和软土路堤填筑。其中路堑段长度为200m,开挖深度为20m,设计分三级边坡防护,主要地质为黏土和强风化、中风化泥岩,主要工作内容为土石方开挖和边坡防护;路堤所经水塘地段设计采用抛石挤淤处理,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抛石挤淤施工前,施工单位制定了片石抛填施工方案: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有自卸汽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石料选用强度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宜小于25cm,在石料供应困难期间,允许有20%以下的较小片石,但块径不得小于15cm;片石抛填顺序为自两侧向中部抛填,有横坡时自低侧向高侧抛填。
事件2:施工单位在旱季施工该段路堑,并在施工前做好了截、排水系统。由于雨水较少,路堑开挖后边坡较稳,土石方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土石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自下而上逐级进行了边坡防护施工。
事件3: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填筑碾压施工时,碾压顺序为先中间后两侧,各区段交接处均重叠压实,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2.5m,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为2.0m。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要求整改。

指出图中A所代表的区段名称和B所代表的工艺名称。

答案:

A区段名称:检测区段;B工艺名称:检验签证。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段新建铁路路基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深路堑开挖和软土路堤填筑。其中路堑段长度为200m,开挖深度为20m,设计分三级边坡防护,主要地质为黏土和强风化、中风化泥岩,主要工作内容为土石方开挖和边坡防护;路堤所经水塘地段设计采用抛石挤淤处理,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抛石挤淤施工前,施工单位制定了片石抛填施工方案: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有自卸汽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石料选用强度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宜小于25cm,在石料供应困难期间,允许有20%以下的较小片石,但块径不得小于15cm;片石抛填顺序为自两侧向中部抛填,有横坡时自低侧向高侧抛填。
事件2:施工单位在旱季施工该段路堑,并在施工前做好了截、排水系统。由于雨水较少,路堑开挖后边坡较稳,土石方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土石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自下而上逐级进行了边坡防护施工。
事件3: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填筑碾压施工时,碾压顺序为先中间后两侧,各区段交接处均重叠压实,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2.5m,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为2.0m。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要求整改。

针对事件1中施工方案的不合理之处,给出正确做法。

答案: 事件1施工方案中不合理之处:
(1)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中应增加重型振动压路机;
(2)片石尺寸不宜小...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段新建铁路路基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深路堑开挖和软土路堤填筑。其中路堑段长度为200m,开挖深度为20m,设计分三级边坡防护,主要地质为黏土和强风化、中风化泥岩,主要工作内容为土石方开挖和边坡防护;路堤所经水塘地段设计采用抛石挤淤处理,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抛石挤淤施工前,施工单位制定了片石抛填施工方案: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有自卸汽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石料选用强度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宜小于25cm,在石料供应困难期间,允许有20%以下的较小片石,但块径不得小于15cm;片石抛填顺序为自两侧向中部抛填,有横坡时自低侧向高侧抛填。
事件2:施工单位在旱季施工该段路堑,并在施工前做好了截、排水系统。由于雨水较少,路堑开挖后边坡较稳,土石方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土石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自下而上逐级进行了边坡防护施工。
事件3: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填筑碾压施工时,碾压顺序为先中间后两侧,各区段交接处均重叠压实,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2.5m,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为2.0m。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要求整改。

针对事件2中做法的不妥之处,给出正确做法。

答案:

事件2做法中不妥之处的正确做法:高边坡防护应自上而下分级进行,开挖一级,防护一级。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段新建铁路路基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深路堑开挖和软土路堤填筑。其中路堑段长度为200m,开挖深度为20m,设计分三级边坡防护,主要地质为黏土和强风化、中风化泥岩,主要工作内容为土石方开挖和边坡防护;路堤所经水塘地段设计采用抛石挤淤处理,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抛石挤淤施工前,施工单位制定了片石抛填施工方案:拟投入的主要机械设备有自卸汽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石料选用强度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宜小于25cm,在石料供应困难期间,允许有20%以下的较小片石,但块径不得小于15cm;片石抛填顺序为自两侧向中部抛填,有横坡时自低侧向高侧抛填。
事件2:施工单位在旱季施工该段路堑,并在施工前做好了截、排水系统。由于雨水较少,路堑开挖后边坡较稳,土石方开挖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土石方全部开挖完成后自下而上逐级进行了边坡防护施工。
事件3: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填筑碾压施工时,碾压顺序为先中间后两侧,各区段交接处均重叠压实,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2.5m,纵向搭接压实长度为2.0m。监理工程师发现后要求整改。

针对事件3,应如何整改?

答案: 事件3施工单位在进行路堤填筑碾压施工的整改措施:碾压顺序为先两侧后中间;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得小于3m。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集团公司中标某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桥涵、平交改立交等。部分工程情况如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涵1处,跨径为1~5.0m,全长25横延米,为一交通涵。下穿既有线,采用顸进施工;既有线为无缝线路,交通涵位置的前后路基两侧采用挖孔桩防护;施工降水采用井点降水;地质为黏土及砂性土。为防止扎(低)头现象发生,在滑板上预留了仰坡,在涵体底板前端预留了船头坡。交通涵顶进施工示意如图6所示。
大桥1座,长348.86m,基础均为钻孔桩基,采用冲击钻机成孔;承台模板采用组合式钢模;其中5#、6#、7#墩桩基数量均为12根,墩身为空心薄壁墩,其模板采用翻模。
大桥5#、6#、7#墩立面如图7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项目经理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由经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防护员、带班人员和工班长由劳务分包单位人员担任;
(2)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探明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光电缆和其他管线路径及深度;
(3)在既有线路基防护桩施工时,挖孔桩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开挖,及时灌筑混凝土。
事件2:顶进涵在顶进至15m处,发生涵体扎(低)头。经现场踏勘,基底有水并且地质发生变化,由砂性土变为细砂层。
事件3: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大桥5#、6#、7#墩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1台,进度指标为4d/根;承台施工采用组合钢模1套,进度指标为15d/个;墩身施工采用翻模1套,进度指标为1m/d。大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所示。计划安排施工顺序为5#墩→6#墩→7#墩,据此按表2序号确定了施工关键线路,并计算了施工总天数。
事件4:项目经理部对事件3中施工顺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的施工顺序,从而使总施工时间短。

写出图6中A、B、C所代表的名称。

答案:

图6中所代表的名称:A为后背梁、B为顶铁(顶柱)、C为底滑板。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集团公司中标某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桥涵、平交改立交等。部分工程情况如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涵1处,跨径为1~5.0m,全长25横延米,为一交通涵。下穿既有线,采用顸进施工;既有线为无缝线路,交通涵位置的前后路基两侧采用挖孔桩防护;施工降水采用井点降水;地质为黏土及砂性土。为防止扎(低)头现象发生,在滑板上预留了仰坡,在涵体底板前端预留了船头坡。交通涵顶进施工示意如图6所示。
大桥1座,长348.86m,基础均为钻孔桩基,采用冲击钻机成孔;承台模板采用组合式钢模;其中5#、6#、7#墩桩基数量均为12根,墩身为空心薄壁墩,其模板采用翻模。
大桥5#、6#、7#墩立面如图7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项目经理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由经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防护员、带班人员和工班长由劳务分包单位人员担任;
(2)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探明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光电缆和其他管线路径及深度;
(3)在既有线路基防护桩施工时,挖孔桩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开挖,及时灌筑混凝土。
事件2:顶进涵在顶进至15m处,发生涵体扎(低)头。经现场踏勘,基底有水并且地质发生变化,由砂性土变为细砂层。
事件3: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大桥5#、6#、7#墩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1台,进度指标为4d/根;承台施工采用组合钢模1套,进度指标为15d/个;墩身施工采用翻模1套,进度指标为1m/d。大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所示。计划安排施工顺序为5#墩→6#墩→7#墩,据此按表2序号确定了施工关键线路,并计算了施工总天数。
事件4:项目经理部对事件3中施工顺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的施工顺序,从而使总施工时间短。

逐条判定事件1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如做法错误,请写出正确做法。

答案: 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所采取措施均不正确。
正确做法:
(1)除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集团公司中标某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桥涵、平交改立交等。部分工程情况如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涵1处,跨径为1~5.0m,全长25横延米,为一交通涵。下穿既有线,采用顸进施工;既有线为无缝线路,交通涵位置的前后路基两侧采用挖孔桩防护;施工降水采用井点降水;地质为黏土及砂性土。为防止扎(低)头现象发生,在滑板上预留了仰坡,在涵体底板前端预留了船头坡。交通涵顶进施工示意如图6所示。
大桥1座,长348.86m,基础均为钻孔桩基,采用冲击钻机成孔;承台模板采用组合式钢模;其中5#、6#、7#墩桩基数量均为12根,墩身为空心薄壁墩,其模板采用翻模。
大桥5#、6#、7#墩立面如图7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项目经理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由经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防护员、带班人员和工班长由劳务分包单位人员担任;
(2)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探明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光电缆和其他管线路径及深度;
(3)在既有线路基防护桩施工时,挖孔桩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开挖,及时灌筑混凝土。
事件2:顶进涵在顶进至15m处,发生涵体扎(低)头。经现场踏勘,基底有水并且地质发生变化,由砂性土变为细砂层。
事件3: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大桥5#、6#、7#墩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1台,进度指标为4d/根;承台施工采用组合钢模1套,进度指标为15d/个;墩身施工采用翻模1套,进度指标为1m/d。大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所示。计划安排施工顺序为5#墩→6#墩→7#墩,据此按表2序号确定了施工关键线路,并计算了施工总天数。
事件4:项目经理部对事件3中施工顺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的施工顺序,从而使总施工时间短。

根据背景资料,给出处理顶进涵扎(低)头的施工措施。

答案: 顶进涵扎(低)头的施工措施有:
(1)加强降水,强化地基承载力;
(2)调整涵体上下吃土量(加大底板...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集团公司中标某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桥涵、平交改立交等。部分工程情况如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涵1处,跨径为1~5.0m,全长25横延米,为一交通涵。下穿既有线,采用顸进施工;既有线为无缝线路,交通涵位置的前后路基两侧采用挖孔桩防护;施工降水采用井点降水;地质为黏土及砂性土。为防止扎(低)头现象发生,在滑板上预留了仰坡,在涵体底板前端预留了船头坡。交通涵顶进施工示意如图6所示。
大桥1座,长348.86m,基础均为钻孔桩基,采用冲击钻机成孔;承台模板采用组合式钢模;其中5#、6#、7#墩桩基数量均为12根,墩身为空心薄壁墩,其模板采用翻模。
大桥5#、6#、7#墩立面如图7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项目经理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由经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防护员、带班人员和工班长由劳务分包单位人员担任;
(2)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探明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光电缆和其他管线路径及深度;
(3)在既有线路基防护桩施工时,挖孔桩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开挖,及时灌筑混凝土。
事件2:顶进涵在顶进至15m处,发生涵体扎(低)头。经现场踏勘,基底有水并且地质发生变化,由砂性土变为细砂层。
事件3: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大桥5#、6#、7#墩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1台,进度指标为4d/根;承台施工采用组合钢模1套,进度指标为15d/个;墩身施工采用翻模1套,进度指标为1m/d。大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所示。计划安排施工顺序为5#墩→6#墩→7#墩,据此按表2序号确定了施工关键线路,并计算了施工总天数。
事件4:项目经理部对事件3中施工顺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的施工顺序,从而使总施工时间短。

给出事件3中施工关键线路及施工天数。

答案: 事件3中施工的关键线路为:①→②→⑤→⑧→⑨。
施工天数为:48+48...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某集团公司中标某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基、桥涵、平交改立交等。部分工程情况如下:
钢筋混凝土框架涵1处,跨径为1~5.0m,全长25横延米,为一交通涵。下穿既有线,采用顸进施工;既有线为无缝线路,交通涵位置的前后路基两侧采用挖孔桩防护;施工降水采用井点降水;地质为黏土及砂性土。为防止扎(低)头现象发生,在滑板上预留了仰坡,在涵体底板前端预留了船头坡。交通涵顶进施工示意如图6所示。
大桥1座,长348.86m,基础均为钻孔桩基,采用冲击钻机成孔;承台模板采用组合式钢模;其中5#、6#、7#墩桩基数量均为12根,墩身为空心薄壁墩,其模板采用翻模。
大桥5#、6#、7#墩立面如图7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为确保顶进涵施工期间铁路营业线安全,项目经理部拟采取以下措施:
(1)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员由经铁路局营业线安全培训合格的正式职工担任,防护员、带班人员和工班长由劳务分包单位人员担任;
(2)在监理人员监督下,探明施工范围内的地下光电缆和其他管线路径及深度;
(3)在既有线路基防护桩施工时,挖孔桩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开挖,及时灌筑混凝土。
事件2:顶进涵在顶进至15m处,发生涵体扎(低)头。经现场踏勘,基底有水并且地质发生变化,由砂性土变为细砂层。
事件3:项目经理部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施工条件,对大桥5#、6#、7#墩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桩基施工采用冲击钻机1台,进度指标为4d/根;承台施工采用组合钢模1套,进度指标为15d/个;墩身施工采用翻模1套,进度指标为1m/d。大桥施工进度计划见表2所示。计划安排施工顺序为5#墩→6#墩→7#墩,据此按表2序号确定了施工关键线路,并计算了施工总天数。
事件4:项目经理部对事件3中施工顺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的施工顺序,从而使总施工时间短。

给出事件4中优化后的施工顺序。

答案:

事件4中优化后的施工顺序为:6#墩→7#墩→5#墩或6#墩→5#墩→7#墩。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