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应包括反映建设项目特点的生态因子 B.应包括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C.应包括反映建设项目特点的常规、特征污染因子 D.应包括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特征污染因子
A.矩阵法 B.网络法 C.指数法 D.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叠加图法
A.距离源中心≤1000m时,网络等间距设置,间距50—100m B.距离源中心>1000m时,网络等间距设置,间距100—500m C.对于邻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预测受体 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络设置,在高浓度分布区,其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100m
A.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B.分析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与当地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C.列表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不同取值时间的质量浓度变化范围 D.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质量浓度值占相应标准质量浓度限值百分比和超标率
A.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B.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C.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 D.事故风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A.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不宜过多 B.建设期与生产运行期的预测参数不一定相同 C.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与现状调查的水质参数相同 D.拟预测水质参数应根据环境现状、评价等级的筛选确定。
A.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通常与调查评价范围一致 B.预测层应以潜水含水层或污染物直接进入的含水层为主 C.当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厚度超过100m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D.当建设项目场地天然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小于1×10-7cm/s时,预测范围应扩展至包气带
A.洪汛期 B.丰水期 C.平水期 D.枯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