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共课 B.基础课 C.专业基础课 D.专业课
A.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 B.学生修习的必要性 C.课程的基础性 D.课程的内容特点
A.5—9门 B.6—8门 C.5—7门 D.4—6门
A.2200学时B.2000学时C.1800学时D.2600学时
A.接受是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 B.发现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得出的 C.学生如果在接受中学习,则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都比较好 D.接受与发现的关系应当是互补的,而不应偏废哪一个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布卢姆
A.杜威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布卢姆
A.程序性教学 B.启发式教学 C.发现式学习 D.掌握式学习
A.先行组织者模式 B.掌握学习 C.程序教学 D.教育过程模式
A.罗杰斯 B.赞科夫 C.洛扎诺夫 D.巴甫洛夫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颜之推
A.《礼记学记》 B.韩愈的《师说》 C.韩愈的《进学解》 D.孔子的《论语》
A.李吉林 B.段力佩 C.顾泠沅 D.邱学华
A.斯腾伯格 B.加德纳 C.罗杰斯 D.加涅
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A、一般的教学能力 B、特殊的教学能力 C、对知识的处理能力 D、课堂组织能力
A.终身学习能力 B.教育科研能力 C.参与精神 D.文化素养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美的需要
A.知识的习得 B.能力或倾向的改变 C.经验的积累 D.信息的加工
A.记忆水平 B.解释性理解水平 C.探究性理解水平 D.应用水平
A.1-2-3 B.1-3-2 C.2-1-3 D.3-1-2
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 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C.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D.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
A.消极循环 B.失败循环 C.退步循环 D.期望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