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学龄期 B.学前期 C.儿童早期 D.婴儿期
A.多元智力 B.流体智力 C.特殊智力 D.晶体智力
A.回忆 B.客体永久性 C.记忆的潜期 D.习惯化
A.转头动作 B.抓握动作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发射
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感知觉
A.班杜拉的模仿理论 B.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 C.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D.斯金纳的强化说
A.青少年时期 B.更年期 C.成年中期 D.成年晚期
A.50岁左右 B.40岁左右 C.35岁左右 D.30岁左右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个案研究 D.横断研究
A.他律道德阶段 B.前道德判断阶段 C.道德相对主义阶段 D.自律道德阶段
A.相互作用论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二因素论
A.30年代 B.50年代 C.20年代 D.60年代
A.交往 B.劳动 C.游戏 D.学习
A.主导作用 B.生理发展 C.种系演化 D.认知发展
A.环境决定论 B.二因素论 C.遗传决定论 D.相互作用论
A.中老年心理学 B.婴幼儿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A.气质 B.依恋 C.思维 D.情感
A.归属和爱的需要 B.生理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社会性需要
A.定期观察法 B.直接观察法 C.重点观察法 D.间接观察法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阿德勒 D.埃里克森
A.生理发展 B.人格发展 C.主导发展 D.认知发展
A.观察法 B.临床法 C.实验法 D.访淡法
A.更年期 B.转折期 C.敏感期 D.女性更年期
A.归纳 B.类别体系化 C.系列化 D.演绎
A.环境决定论 B.二因素论 C.相互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A.6、7岁至11、12岁 B.0~1岁 C.1~3岁 D.3至6、7岁
A.持续稳定 B.变化迅速 C.变化显著 D.变化平稳
A.个体心理发展 B.婴幼儿心理发展 C.青少年心理发展 D.中老年心理发展
A.直觉行动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形式运算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A.青少年期 B.中年早期 C.中年晚期 D.老年期
A.12岁左右 B.10岁左右 C.14岁左右 D.15岁左右
A.习惯化范式和手眼协调范式 B.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C.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位移范式 D.手眼协调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
A.自我意识高涨 B.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并存 C.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D.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A.纵向研究 B.横断研究 C.个案研究 D.追踪研究
A.生理发展 B.人格特征 C.认知发展 D.主动活动
A.1895年鲍德温的《儿童与种族的心理发展》发表 B.20世纪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发展心理学》出版 C.20世纪初霍尔的《青少年心理学》问世 D.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发行
A.认知发展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D.自我同一性理论
A.自身 B.同伴 C.老师 D.父母
A.儿童心理学 B.民族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能动性原则
A.70年代 B.50年代 C.80年代 D.60年代
A.RNA B.DNA C.受精卵 D.核酸
A.自我同一性 B.同一性扩散 C.同一性混乱 D.心理—社会危机
A.重点观察法 B.间接观察法 C.定期观察法 D.直接观察法
A.更年期 B.转折期 C.过渡期 D.关键期
A.婴儿的体型 B.婴儿的气质 C.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D.与其他家庭成员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A.20世纪之前 B.19世纪之前 C.18世纪之前 D.17世纪之前
A.稳定性 B.外倾性 C.内倾性 D.平衡性
A.直觉行动思维 B.感知运动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A.吉布森 B.范兹 C.洛克 D.詹姆斯
A.实验法 B.访谈法 C.观察法 D.临床法
A.跨文化研究 B.横断研究 C.纵向研究 D.个案研究
A.情绪特点 B.自我意识 C.日常心态 D.社会关系
A.最近发展区 B.个别差异 C.群体差异 D.关键区
A.教育差别的影响大于遗传差别 B.遗传差别的影响大于教育差别 C.两者的影响完全相同 D.两者的影响完全不同
A.1968年 B.1988年 C.1978年 D.1998年
A.70岁 B.80岁 C.60岁 D.65岁
A.条件反射的出现 B.无条件反射的出现 C.条件抑制的出现 D.防御反射的出现
A.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B.横断研究 C.纵向研究 D.纵向与横断研究相结合的研究
A.大小原则 B.上下原则 C.远近原则 D.里外原则
A.25~35岁 B.30~40岁 C.35~60岁 D.30~60岁
A.弗洛伊德 B.荣格 C.罗杰斯 D.埃里克森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临床法
A.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 B.教育具有决定心理发展的作用 C.教材和教法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D.教育的效果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
A.童年期 B.青年初期 C.少年期 D.青年中期
A.记忆的萌芽B.想象的萌芽C.注意的萌芽D.感知觉的萌芽
A.近远原则B.大小原则C.头尾原则D.无有原则
A.动物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B.民族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C.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A.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B.儿童运动的发展顺序是从躯干向四肢 C.先发展手指和脚趾的小肌肉运动 D.通过不同范围的活动促进儿童身体发展
A.心理发展包含着量变和质变的矛盾运动 B.心理发展是平衡的,不间断的 C.心理发展是匀速的 D.心理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A.二因素论 B.遗传决定论 C.环境决定论 D.相互作用论
A.普莱尔 B.皮亚杰 C.华生 D.高尔顿
A.霍尔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普莱尔
A.注视人物 B.注视图形 C.注视时间 D.注视空间
A.生理发展 B.种系发展 C.心理发展事实 D.主导活动
A.环境 B.遗传 C.性本能 D.超我
A.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B.20世纪30—40年代 C.20世纪初 D.20世纪20—30年代
A.刺激偏爱 B.习惯化 C.优先注视范式 D.去习惯化
A.教育性原则 B.能动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A.生理发展 B.人格特征 C.“力比多”投放身体的部位 D.主导活动
A.格塞尔 B.霍尔 C.高尔顿 D.华生
A.个案研究 B.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研究 C.纵向研究 D.横断研究
A.谈活法 B.作品分析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A.受精卵 B.核酸 C.基因 D.染色体
A.儿童心理学 B.比较心理学 C.青少年心理学 D.中老年心理学
A.童年期 B.青春期 C.从青春期开始到青年后期 D.少年期
A.象征性游戏 B.亲子互动游戏 C.规则性游戏 D.实物游戏
A.30岁以后 B.40岁以后 C.50岁以后 D.60岁以后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相互作用论
A.一般智力 B.特殊智力 C.流体智力 D.晶体智力
A.中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老年期
A.能动性原则 B.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A.短时记忆 B.机械记忆 C.长时记忆 D.有意记忆
A.关键年龄 B.最近发展区 C.人为的发展 D.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A.临床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A.《儿童心理学》 B.《青少年心理学》 C.《一个婴儿的传略》 D.《儿童心理之研究》
A.二因素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相互作用论
A.感知运算水平 B.前运算水平 C.形式运算水平 D.具体运算水平
A.是否承认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作用 B.是否承认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C.是否属于环境决定论 D.没有区别
A.理解记忆 B.意义记忆 C.抽象记忆 D.有意记忆
A.祈使句 B.陈述句 C.否定句 D.感叹句
A.实验法 B.问卷法 C.临床法 D.实验室实验法
A.内倾性 B.外倾性 C.社会性 D.停滞性
A.葛承训的《一个女孩子的心理》 B.费景瑚的《均一六个月心理的发展》 C.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D.黄翼的《儿童心理学》
A.丸维果茨基 B.皮亚杰 C.列昂节夫 D.弗洛伊德
A.心理发展的暂时停滞期 B.心理发展缓慢期 C.心理发展快速期 D.心理发展周期停滞期
A.无条件反射的出现 B.条件反射的出现 C.条件抑制的出现 D.食物反射的出现
A.青年初期 B.少年期 C.青年中期 D.青年晚期
A.纵向研究 B.横断研究 C.整体研究 D.组群研究
A.形式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A.匀速性 B.非匀速性 C.突变性 D.平缓性
A.能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原则
A.情感老化 B.人格变化 C.记忆衰退 D.认知老化
A.圆形 B.长方形 C.半圆形 D.三角形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D.在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A.1岁以内 B.2~3岁 C.1周岁末 D.2周岁末
A.直觉行动性 B.感知运动性 C.具体形象性 D.抽象逻辑性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室实验法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B.个体心理发展规律 C.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 D.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活动规律
A.体重 B.身高 C.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发展 D.脑重量
A.生理达到成熟的时期 B.组织和器官老化期 C.生理功能退行期 D.生理功能由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柏曼 D.柯尔伯格
A.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已 B.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形象思维的建立 D.逻辑思维的建立
A.18世纪30—40年代 B.17世纪30—40年代 C.19世纪30—40年代 D.20世纪30—40年代
A.幼儿期 B.少年期 C.婴儿期 D.青春期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年期 D.成年早期
A.2500多年前 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 D.4500多年前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心理测验学
A.自然实验法 B.教育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临床法
A.横断研究 B.纵向研究 C.个案研究 D.组群研究
A.19世纪90年代之后 B.20世纪初期之后 C.20世纪中期之后 D.20世纪末期之后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二次习惯化 D.习惯化范式
A.青春期到青年后期 B.少年期到青年后期 C.青年期到成年早期 D.少年期到成年早期
A.卢梭 B.福禄贝尔 C.达尔文 D.普莱尔
A.直观行动性 B.具体形象性 C.抽象概括性 D.都有
A.自然实验法 B.访谈法 C.临床法 D.测验法
A.容易型 B.困难型 C.迟缓型 D.混合型
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C.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D.完全道德判断阶段
A.1~1.5岁 B.1.5~2.5岁 C.2.5~3岁 D.3.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