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网络安全的“木桶原则”强调对信息均衡、全面地进行保护 B.良好的等级划分,是实现网络安全的保障 C.网络安全系统设计应独立进行,不需要考虑网络结构 D.网络安全系统应该以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
A.PGP B.SSL C.IPSec D.DES
A.接收并验证最终用户数字证书的申请 B.向申请者颁发或拒绝颁发数字证书 C.产生和发布证书废止列表(CRL),验证证书状态 D.业务受理点LRA 的全面管理
A.采用 B.等同采用 C.等效采用 D.参考采用
A.可以查看受保护区域主机被攻击的状态 B.可以检测防火墙系统的策略配置是否合理 C.可以检测DMZ 被黑客攻击的重点 D.可以审计来自Internet 上对受保护网络的攻击类型
A.中国 B.日本 C.其他国家和地区 D.任何国家和地区
A. 享有了其U盘 B.不享有其U盘 C.享有移动硬盘和U盘 D.不享有移动硬盘和U盘
A.不构成侵权,因为对原软件改进后形成了新版本 B.不构成侵权,因为甲公司享有原软件的使用权 C.不构成侵权,因为对原软件增加了新的功能 D.构成侵权,因为甲公司不再享有原软件的使用权
A.从已经安装的软件中提取设计规范,用以进行软件开发 B.按照“输出——>处理——>输入”的顺序设计软件 C.用硬件来实现软件的功能 D.根据软件处理的对象来选择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
A.用户需求模糊不清 B.系统设计方案难以确定 C.系统使用范围变化很大 D.用户的数据资源缺乏组织和管理
A.集成软件管理 B.软件质量管理 C.项目子合同管理 D.软件产品工程
A.管理目标、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信息 B.组织结构、功能体系、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信息 C.企业性质、客户资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信息 D.管理目标、功能体系、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信息
A.可提交的软件 B.被测试的程序 C.提交报告 D.测试报告
A. B. C. D.
A.增量式集成测试容易定位错误,排除错误 B.非增量式集成测试不能充分利用人力,会拖延工程进度 C.增量式集成测试的强度大,测试更彻底 D.即使各个模块都通过了测试,但系统集成以后仍可能出现错误
信息工程方法把整个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4个实施阶段,其自上而下的顺序是()。
A.选项A B.选项B C.选项C D.选项D
A.多版本程序设计可以检查软件故障,但不能检查硬件故障 B.用一组数据检查运算逻辑部件的功能属于能力检查 C.一致性检查时要把计算机的计算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D.软件冗余是一种动态冗余技术
A.严格定义方法假定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预先定义 B.严格定义方法假定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C.原型定义方法认为需求分析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很多反复 D.原型定义方法强调用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参与和决策
A.用MIPS 来比较体系结构不同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B.吉布森(Gibson)混合比例计算法会受到cache 命中率和流水线效率的影响而出现测量偏差 C.PDR 方法测量的是指令执行的平均时间,它可以全面反映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D.CPT 方法计算的是每秒百万次理论运算(MTOPS),因而叫做综合理论性能
软件的分层式体系结构把软件系统划分为4层,这4层结构自顶向下分别是()。
A.信息具有无限性和普遍性 B.信息具有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 C.信息具有相对性,即不同的认识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可能是不同的 D.信息具有可传递性,信息在空间的传递称为信息存储
A.1 B.2 C.3 D.8
A.G2B B.G2C C.G2E D.G2G
A.具有无损连接性、保持函数依赖 B.不具有无损连接性、保持函数依赖 C.具有无损连接性、不保持函数依赖 D.不具有无损连接性、不保持函数依赖
A.数据挖掘可以支持人们进行决策 B.数据挖掘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 C.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是同一的 D.数据来源质量对数据挖掘结果的影响不大
A.管理计算机裸机 B.设计、提供用户程序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界面 C.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 D.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编译器
A.{{a}} B.{a} C.Φ D.{{a}, Φ}
1台服务器、3台客户机和2台打印机构成了一个局域网(如下图所示)。在该系统中,服务器根据某台客户机的请求,将数据在一台打印机上输出。设服务器、各客户机及各打印机的可用性分别为a、b、c,则该系统的可用性为()。
A.{<1,1>,<2,3>,<3,3>} B.{<1,1>,<2,1>,<3,2>} C.{<1,1>,<2,2>,<3,3>} D.{<1,1>,<2,1>,<1,3>}
A.<1, 0> B.<0, 1> C.<1, 1> D.<0, 0>
A.2 B.3 C.4 D.6
某工程计划如下图所示,图中标注了完成任务A~H所需的天数,其中虚线表示虚任务。经评审后发现,任务D还可以缩短3天(即只需7天就能完成),则总工程可以缩短()天。
A.0 B.1 C.2 D.3
A.应用目标分析、脚本编写、媒体数据准备、设计框架、制作合成、测试 B.应用目标分析、脚本编写、设计框架、媒体数据准备、制作合成、测试 C.应用目标分析、设计框架、脚本编写、媒体数据准备、制作合成、测试 D.应用目标分析、媒体数据准备、脚本编写、设计框架、制作合成、测试
A.数据质量和存储要求 B.数据的用途和计算要求 C.数据质量、数据量和计算的复杂度 D.数据的质量和计算要求
A.JPEG 算法与图像的彩色空间无关 B.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量化是一种无损压缩过程 C.量化后的交流系数(AC)使用行程长度编码(RLE)方法 D.量化后的直流系数(DC)使用差分脉冲调制编码(DPCM)方法
A.真彩色 B.伪彩色 C.直接色 D.矢量
某IP网络连接如下图所示,在这种配置下IP全局广播分组不能够通过的路径是()。
A.计算机P和计算机Q之间的路径 B.计算机P和计算机S之间的路径 C.计算机Q和计算机R之间的路径 D.计算机S和计算机T之间的路径
A.如果需要对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提问(Challenge),则网络访问服务器(NAS)对用户密码进行加密,并发送给RADIUS 认证服务器 B.网络访问服务器(NAS)与RADIUS 认证服务器之间通过UDP 数据报交换请求/响应信息 C.在这种C/S 协议中,服务器端是网络访问服务器(NAS),客户端是RADIUS 认证服务器 D.通过RADIUS 协议可以识别非法的用户,并记录闯入者的日期和时间
A.高速数据转发 B.接入Internet C.工作站接入网络 D.实现网络的访问策略控制
A.title B.style C.italic D.science
已知3个类O、P和Q,类O中定义了一个私有方法F1、一个公有方法F2和一个受保护的方法F3;类P和类Q为类O的派生类,其继承方式如下所示:classP:protectedO{…};classQ:publicO{…};在关于方法F1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在关于方法F2的描述中正确的是();在关于方法F3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方法F1无法被访问 B.只有在类O内才能访问方法F1 C.只有在类P内才能访问方法F1 D.只有在类Q内才能访问方法F1
设指令由取指、分析、执行3个子部件完成,并且每个子部件的时间均为△t。若采用常规标量单流水线处理机(即该处理机的度为1),连续执行12条指令,共需()△t。若采用度为4的超标量流水线处理机,连续执行上述12条指令,只需()△t。
A.12 B.14 C.16 D.18
在一个客户信息系统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客户:个人客户和集团客户。对于个人客户,系统中保存了其客户标识和基本信息(包括姓名、住宅电话和email);对于集团客户,系统中保存了其客户标识,以及与该集团客户相关的若干个联系人的信息(联系人的信息包括姓名、住宅电话、email、办公电话和职位)。根据上述描述,得到了如下所示的UML类图,其中类“客户”的属性有();类“人”的属性有()。
A.客户标识 B.姓名、住宅电话、email C.姓名、住宅电户、办公电话、email、职位 D.客户标识、办公电话、职位
某计算机主存按字节编址,主存与高速缓存Cache的地址变换采用组相联映像方式(即组内全相联,组间直接映像)。高速缓存分为2组,每组包含4块,块的大小为512B,主存容量为1MB。构成高速缓存的地址变换表相联存储器容量为()bit。每次参与比较的存储单元为()个。
A.4×10bit B.8×10bit C.4×11bit D.8×11bit
A.类O、P 和Q 的对象都可以访问方法F2 B.类P和Q的对象都可以访问方法F2 C.类O和Q的对象都可以访问方法F2 D.只有在类P 内才能访问方法F2
A.3 B.5 C.7 D.9
A.1 B.2 C.4 D.8
A.类O、P和Q的对象都可以访问方法F3 B.类O、P和Q的对象都不可以访问方法F3 C.类O的对象可以访问方法F3,但类P的对象不能访问方法F3 D.类P的对象可以访问方法F3,但类Q的对象不能访问方法F3
COCOMO模型能够依据待开发软件的规模来估计软件开发的工期。若COCOMO模型公式为:其中,KDSI为预计应交付的源程序千行数,MM为开发该软件所需的人月数。设软件开发的生产率为每个人月能编写的最终能交付的源程序千行数(KDSI/MM),则根据上述COCOMO模型可以看出,软件开发的生产率随软件开发规模而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企业信息系统往往是一个具有业务复杂性和技术复杂性的大系统,针对其建设,系统分析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是()。系统开发的目的是()。
A.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B.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C.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D.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
编号为0、1、2、3、…、15的16个处理器,用单级互联网络互联。当互连函数为Cube3(4维立方体单级互联函数)时,6号处理器与()号处理器相连接。若采用互连函Shuffle(全混洗单级互联函数)时,6号处理器与()号处理器相连接。
A.15 B.14 C.13 D.12
设有员工实体Employee(employeeID,name,sex,age,tel,departID),其中employeeID为员工号,name为员工姓名,sex为员工性别,age为员工年龄,tel为员工电话,记录该员工的手机号码、办公室电话等,departID为员工所在部门号,参照另一部门实体Department的主码departID。Employee实体中存在派生属性();Employee实体中还存在多值属性();对属性departID的约束是()。
A.name,原因是会存在同名员工 B.age,原因是用属性birth 替换age 并可计算age C.tel,原因是员工有多个电话 D.departID,原因是实体Department 已有departID
某高可靠性计算机系统由下图所示的冗余部件构成。若每个部件的千小时可靠度R 均为0.9,则该计算机系统的千小时可靠度为();该计算机系统的失效率 可使用()来计算。 注: t 表示时间。
A.0.656 B.0.729 C.0.801 D.0.864
影响文件系统可靠性因素之一是文件系统的一致性问题,如果读取()的某磁盘块,修改后在写回磁盘前系统崩溃,则对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大。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文件系统的一致性检查,一致性检查包括块的一致性检查和文件的一致性检查。在块的一致性检查时,检测程序构造一张表,表中为每个块设立两个计数器,一个跟踪该块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一个跟踪该块在空闲表中出现的次数。若系统有16个块,检测程序通过检测发现表()状态下的文件系统是一致的。
A.用户文件的某磁盘块 B.空闲表磁盘块 C.用户目录文件 D.系统目录文件
某书店有一个收银员,该书店最多允许n 个购书者进入。将收银员和购书者看作不同的进程,其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利用PV 操作实现该过程,设置信号量S1、S2 和Sn,初值分别为0,0,n。则图中a1,a2 应填入(),图中b1 和b2 应填入()。
A.V(S1)、P(S2) B.V(Sn)、P(Sn) C.P(S1)、V(S2) D.P(S2)、V(S1)
SOX is an alternative()for XML. It is useful for reading and creating XML content in a()editor. It is then easily transformed into proper XML. SOX was created because developers can spend a great deal of time with raw XML. For many of us, the popular XML()have not reached a point where their tree views, tables and forms can completely substitute for the underlying()language. This is not surprising when one considers that developers still use a text view, albeit enhanced, for editing other languages such as Java. SOX uses()to represent the structure of an XML document,which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closing tags and a number of quoting devices. The result is surprisingly clear.
A.semantic B.pragmatics C.syntax D.grammar
若系统有16个块,检测程序通过检测发现表()状态下的文件系统是一致的。
A.lnR / t B.-lnR / t C.log2R / t D.-log2R / t
A.name,可以用employeeID 可以区别 B.sex,可以不作任何处理 C.tel,可以将tel 加上employeeID 独立为一个实体 D.tel,可以强制只记录一个电话号码
A.P(Sn)、V(S2) B.V(Sn)、P(S2) C.P(S1)、V(S2) D.P(S2)、V(S1)
A.graphic B.program C.command D.text
A.Primary Key,NOT NULL B. Primary Key C.Foreign Key D.Candidate Key
A.texts B.editors C.creators D.tags
A.programming B.command C.markup D.interactive
Wit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electronic()taking place daily, businesses and organizations have a strong incentive to protect the()of the data exchanged in this manner, and to positively ensure the()of those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s. This has led to an industry-wide quest for better, more secure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IT operations, and for deploying strong security mechanisms deeply and broadly throughout networked infrastructures and client devices.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concepts to engage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security community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based security()that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hardware design of client computers. The principle of encapsulating core security capabilities in()and integrating security provisions at the deepest levels of the machine operation has significant benefits for both users and those responsible for securing IT operations.
A.devices B.transactions C.communications D.businesses
A.indenting B.structure C.framework D.bracket
A.operation B.completeness C.integrity D.interchange
A.identities B.homogeneities C.creations D.operations
A.appliances B.chips C.tools D.means
A.software B.form C.computer D.sil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