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牙位 B.肌位 C.牙尖交错位 D.姿势位 E.后退接触位
A.0.5~1.0岁 B.1.0~2.0岁 C.2.0~4.0岁 D.2.5~6.0岁 E.4.0~6.0岁
A.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B.牙齿支持组织 C.颞下颌关节疾患 D.牙合力 E.口腔内软、硬组织的病损
A.2.5~4.0岁 B.4.0~6.0岁 C.6.0~7.0岁 D.8.0~9.0岁 E.6.0~12.0岁
牙尖交错位时,只与一个牙相对的牙是()
A.A B.B C.C D.D E.E
A.出生时 B.6个月 C.1.0岁 D.2.5岁 E.6.0岁
A.牙齿的颊舌径变宽 B.上、下颌牙齿达到最大面积接触 C.牙合面边缘变锐 D.牙体形态改变 E.面下l/3变短
A.连接两侧磨牙颊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B.连接两侧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C.连接两侧磨牙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D.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下的曲线 E.连接两侧同名磨牙颊、舌尖所构成的凸向上的曲线
A.牙尖交错位 B.下颌姿势位 C.正中关系位 D.肌位
A.与牙平面在颏侧所构成的角小于90° B.与牙平面在颏侧所构成的角大于90° C.与牙面在颏侧所构成的角等于90° D.以上都不对
A.尖牙牙合 B.组牙牙合 C.开牙合 D.替牙牙合 E.正中牙合
A.I度深覆牙合 B.II度深覆牙合 C.Ⅰ度深覆盖 D.Ⅱ度深覆盖 E.Ⅲ度深覆牙合
A.上颌中切牙间出现间隙 B.前牙拥挤 C.深覆牙合 D.V/V远中为平齐末端 E.乳、恒牙共存
A.Ⅰ度深覆牙合 B.Ⅱ度深覆牙合 C.Ⅰ度深覆盖 D.Ⅱ度深覆盖 E.Ⅲ度深覆牙合
A.咀嚼肌力、咀嚼力、最大牙合力 B.咀嚼力、咀嚼压力、牙合力 C.牙合力、咀嚼力、最大牙合力 D.最大咀嚼力、咀嚼压力、牙合力 E.肌力、牙合力、咀嚼力
A.牙尖交错牙合,侧方接触位,息止颌位 B.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姿势位 C.牙尖交错位,前伸接触位,息止颌位 D.正中牙合位,前伸牙合位,侧方牙合位 E.姿势位,牙位,肌位
A.正中牙合平衡 B.前伸牙合平衡 C.侧方牙合平衡 D.尖牙保护牙合 E.完善的接触牙合平衡
A.有利于平衡牙合的建立 B.降低牙尖高度 C.协调临床冠跟比例 D.形成反横牙合曲线 E.邻面持续磨耗,防止前牙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