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锆石极耐高温,其熔点达2750℃,并耐酸腐蚀。世界上有80%的锆石直接用于铸造、陶瓷、玻璃工业以及制造耐火材料。少量的锆石用于铁合金、医药、油漆、制革、磨料、化工及核工业。极少量的锆石用于冶炼金属锆。含ZrO265%—66%的锆石英砂因其耐熔性(熔点2500℃以上)而直接用作铸造厂铁金属的铸型材料。
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告诉我们______。

A.锆石极耐高温
B.锆石的工业用途
C.锆石耐酸腐蚀
D.锆石性质特殊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营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为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戚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一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按顺序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

A.坐 争时 起 乘时
B.坐 乘时 起 争时
C.起 乘时 坐 争时
D.起 争时 坐 乘时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______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从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
(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最合适的国家是______。

A.泰国
B.缅甸
C.马来西亚
D.日本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薪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触,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德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方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对“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还存在的具体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化传人存在与否
B.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存在与否
C.基本价值取向发挥作用与否
D.独特语言存在与否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营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为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戚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一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

根据上下文,刁间是______。

A.富有智谋的“封君”
B.成功的商人
C.著名的经济学家
D.优秀的社会实践者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______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从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
(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上述文字的主旨是______。

A.中国的同一性和优越感反倒妨碍了现代化进程
B.中国发明了火药,因此可以高枕无忧
C.中国人的优越感在现代获得进一步肯定
D.中国在两千年时间里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薪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触,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德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方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方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人生存危机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______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从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
(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对古代中国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一说表示______。

A.模棱两可
B.部分赞同
C.批判地赞同
D.完全反对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营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为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戚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一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

以下经商行为,符合原文论述的是______。

A.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B.船小好掉头
C.该出手时就出手
D.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薪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触,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德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方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薪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触,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德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方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强,“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营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为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戚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一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

按照白圭的理论,最有可能成为巨富的人是______。

A.眼光超前、行动迅速的人
B.懂得争时且具有非凡商业智慧的人
C.商业意识超前、品德优秀的人
D.市场洞察力敏锐、决策果断的人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民族的同一性不但远超过其他许多国家——94%的人口为汉族——并且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其间或分裂中断),至少可能已有两千年历史之久。更重要的是,在两千年中华帝国岁月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并在绝大多数关心天下事的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与典范。
它认为——相当正确的看法——自己的古典文明、艺术和文字,以及社会价值系统,是其他国家公认的精神鼓舞及模仿对象,对______尤其恩泽深重。像这样一个文化大国,不论从集体角度看,或从个人地位与其他任何民族相比,自然毫无半点知识文化不如人的自卑感觉。而中国周围的临近国家,也没有一国能对它造成丝毫的威胁,再加上中国发明了火药,更可高枕无忧,轻而易举将犯境的野蛮人拒之边外,于是中国人的优越感,更获得进一步的肯定,虽然这种心态,曾使得它在面对西方帝国的扩张时,一时措手不及。19世纪时,中国在科技上的落后,变得再也明显不过——因为科技不如人,便直接表现为军事上的不如人。但是这种落后现象,事实上并非由于中国人迟疑不愿动手,不肯像当年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一样,一下子跳入全面欧化的“现代化”大海中。因为这一切,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孔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
(选自[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郑明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按作者观点,中国现代化选择“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道路______。

A.是出于历史的偶然
B.是出于历史的必然
C.与古典同一性无关
D.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题。
利用机会就是乘时。机会稍纵即逝,所以______而______以外,还该______而______。治生或者说致富的过程,在那时有三个阶段:第一,“无财作力”,以劳力赚钱。稍有积蓄,便是第二,“少有斗智”,因为资本太小,一方面亏蚀不起,一方面要争取暴利,不得不费尽心机,想出许多“花招”来取胜,于是第三,“既饶争时”,默察时势环境的变化,掌握机会,大量进货、抛售,或作远程的投资。
这个过程与目前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所谓“少有斗智”,正就是中小企业经营之所以特感吃力之故。一旦有了数千万的资本,就不必再去冒险投资,只要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企业投资,必有营利,成为“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的现代“封君”。
但是,这样舒服的做法是不可能成为巨富的。要成为巨富,还须“争时”,放远眼光,走在别人前面;当然,仅有眼光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第一流的货殖家,要像刁间那样具备“智”、“勇”、“仁”、“强”四种品德。
这是白圭的理论,而为刁间所充分实践,白圭是洛阳人,生在战国初期,周戚烈王的那个时代;其时有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名叫李悝,帮助魏文侯从事经济革新,获得极大的成功。李悝是一个重农主义者,所以他的经济学说偏重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概括而言,可得八个字:增加生产,调节盈虚。
(选自高阳《假官真做清官册》,《高阳作品集》,上海三联书店,2003)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开始创业的时候,只能靠劳力积累资本
B.为了避免风险,中小企业应该注重商业策略的运用
C.商业道德对于商业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D.一流的企业家应该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