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a|=1,,且,则|a+b|=()。
A.1 B. C.2 D.
A. B. C.8 D.7
在X=0处()。
A.不仅可导,导数也连续 B.不连续 C.连续,不可导 D.连续且可导
A.ln(x-1) B. C.xln(1-x) D.arctanx
级数的和为()。
A. B.n C. D.1
若级数在x=1处收敛,则此级数在x=3处的收敛性为()。
A.条件收敛 B.绝对收敛 C.发散 D.不能确定
设事件E、F互斥(互不相容),p(E)=p,p(F)=q,则的值为()。
A.p+q B.p-q C.1-q D.1-p
的基础解系的个数为().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A.1 B.2 C.-1 D.-2
微分方程cosydx+(1+e-x)sinydy=0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是()。
A.cos2y=1+eπ B.cosy=4(1+eπ) C.cosy=1+eπ D.
设随机变量x仅取0、1、2三个值,相应的概率依次为则C等于()。
A. B.2 C. D.
二次型可以由正交变换化作标准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标准型为()。
A. B. C. D.
频率为100Hz,传播速率为400m/s的平面简谐波,波线上两点振动的相位差为则此两点间的距离为()m。
A.0.3 B.0.5 C.1.0 D.1.5
反应CO(g)+H2O(g)CO2(g)+H2(g),OH<0,在某温度时达到平衡,为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用的方法为()。
A.降低温度 B.加入催化剂 C.升高温度 D.增加总压力
有一匀质杆OA质量为M,长为l,角速度为ω,如图所示,则其动量大小为()。
A. B.Mlω C. D.
物体重力的大小为Q,用细绳BA、CA悬挂(如下图所示),a=60°,若将BA绳剪断,则该瞬间CA绳的张力为()。
A.0.5Q B.Q C.1.5Q D.2Q
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的三角形物块,其倾斜角为θ,可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质量为m的矩形物块又沿斜面运动。两块间也是光滑的。该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动量、动量矩、机械能)有守恒情形的数量为()。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如下图所示系统的自由度数是()个。
A.1 B.2 C.3 D.4
下图所示结构受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力作用,自重不计,铰支座A的反力RA的作用线应该是()。
A.RA沿A、B连线 B.RA沿铅直线 C.RA沿A、C连线 D.RA平行于B、C连线
半径为R、质量为m的均质圆轮沿斜面作纯滚动,如下图所示,已知轮心C的速度为V,则该轮的动能为()。
A. B. C. D.Mv2
A.P B. C. D.2 P
已知图所示斜面的倾角为θ,若要保持物块A静止,则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因数f所应满足的条件为()。
A.tanf≤θ B.tanf>θ C.tanθ≤f D.tanθ>f
如下图所示,杆件受外力作用,抗拉(压)强度为EA,则杆的总伸长为()。
A. B. C. D.0
如下图所示一自制简易起重机,其压杆BD为槽钢,材料为Q235钢,E=200GPa,ReL=200MPa,Rm=240MPa,起重机的最大起吊质量P=40kN,则压杆的安全系数()。
A.n=6.5 B.n=7.5 C.n>6.5 D.n>7.5
一空心圆轴,其内外径之比,若轴内的最大剪应力为τmax,则该横截面上内圆周边上的剪应力为()。
A. B.aτmax C. D.
两根材料相同、抗弯刚度相同的简支梁如下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为()。
A.b梁的最大挠度是a梁的16倍 B.b梁的最大挠度是a梁的8倍 C.b梁的最大挠度是a梁的4倍 D.b梁的最大挠度是a梁的2倍
如下图所示,一悬臂梁,其抗弯刚度为EI,受两个力P的作用,则利用卡式定理求自由端C的挠度为()。
如下图所示,已知平面图形的形心为C,面积为A,对Z轴的惯性矩为IZ,则图形对Z1轴的惯性矩为()。
A.IZ+(b2-a2)A B.IZ+(a2-b2)A C.IZ+(a+b)2A D.IZ+b2A
如下图所示的恒定流水箱,水头H=5m,直径d1=200mm,d2=100mm,不计水头损失,则粗管中断面平均流速V1为()m/s。
A.1.47 B.1.68 C.2.47 D.2.68
如图所示的变压器,U1=220V,N1=1200匝,U2=36V,N2约有()匝。
A.200 B.220 C.240 D.260
电路如下图所示,A点的电位为()V。
A.-3 B.1 C.6 D.-1
如下图所示为发射极单管电压放大电路,则估算静态点IB为()μA。
A.46 B.52 C.57 D.61
RL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已知电流表读数为1A,电压表读数为8V,R=6Ω,则端口电压等于()V。
A.8 B.10 C.12 D.14
运算电路如下图所示,要使U0=5ui,RF应取()kΩ。
A.6 B.8 C.10 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