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 公开鼓吹“中国只可行立宪, 不可行革命” 的著名思想家是
“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 反映“礼” 最初只是一种
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 周公主张
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 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 的说法出自
“天子有过, 天能罚之” , 该说法出自
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 该种思想属于
“刑无等级” 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 体现了法律的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 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的说法出自
商鞅认为“民之性, 饥而求食, 劳而求佚” , 与之相近的是
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 、 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 其代表作是
汉初曾经废除肉刑的皇帝是
晋律篇目中, 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的部分是
秦朝统一中国的理论指导源自
《唐律疏议》 规定“奴婢贱入, 律比畜产” , 反映出唐律主张
唐代柳宗元集中批判“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思想的作品是
下列与朱熹的严刑主张相悖的做法是
《大学衍义补》 的作者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
宋代范仲淹说“天下无道, 圣人革之", 反映出他主张
黄宗羲认为君主将天下据为已有, 颠倒了主从关系, 进而提出
《明夷待访录》 的作者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
主张广收人才、 “治法在人” 的近代思想家是
太平天国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 的法律文件是
提出“夫不可变者伦纪也, 非法制也” 的晚清思想家是
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在于
清末主张“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的思想家是
主张“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的维新派思想家是
下列与孙中山“三民主义” 范畴相悖的是
下列曾经担任晚清修订法律大臣的著名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