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座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的;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就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在风速较低时才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但风速高时,同时工作又会出现电力过剩的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对文中所说建造50兆瓦电站需要100台1兆瓦电机的必要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开辟全新的能源提供新途径,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风力和空气
B.为空气发电机提供足够数量的可供压缩储存的空气
C.充分考虑风源状况,确保在风速较低时也能提供符合设计要求的足够电能
D.综合使用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技术,使之相互补充、相互利用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41—44题。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的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脱,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人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教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时代和文化观念的不同造成了汉学研究的多样性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45—48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个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小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特性。 “托迈”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A.“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