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横跨两个阶段,单元测试通常在 (64) 阶段完成。单元测试主要采用 (65) 技术,一般由 (66) 完成。测试一个模块时需要为该模块编写一个驱动模块和若干个 (67) 。渐增式集成是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合并到一起, (68) 集成测试中不必编写驱动模块。
A.设计 B.编程 C.测试 D.维护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描述和分析了软件过程能力的发展与改进的过程,确立了一个CMM的分级标准,共分为5个级别。 在初始级别,软件过程定义几乎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软件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在 (1) ,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的过程,可以对软件开发的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的实现进行跟踪。在 (2) ,用于软件管理与工程方面的软件过程都已经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在已管理级,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都有详细的度量标准。在 (3) ,通过对来自新概念和技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不断地、持续地对软件过程进行改进。
A.可重复级 B.管理级 C.功能级 D.成本级
A.标准级 B.已定义级 C.可重复级 D.优化级
A.分析级 B.过程级 C.优化级 D.管理级
用来辅助软件维护过程中的活动的软件称为软件维护工具。其中,用来存储、更新、恢复和管理软件版本的工具称为 (4) 工具;用来对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进行分析的工具称为 (5) 工具:用来维护软件项目开发信息的工具称为 (6) 工具;用来辅助软件人员进行逆向工程活动的工具称为 (7) 工具;用来支持重构一个功能和性能更为完善的软件系统的工具称为 (8) 工具。
A.再工程工具 B.软件配置工具 C.版本控制工具 D.集成工具 E.开发信息库工具 F.项目管理工具 G.软件评价工具 H.逆向工程工具 I.静态分析工具 J.文档分析工具
软件系统分析的任务不应该包括 (9) 。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可以使用多种工具,但 (10) 是不适用的。在软件需求分析阶段中,分析员主要从用户那里解决的重要问题是 (11) 。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不应当包括 (12) 。该文档在软件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不应当包括 (13) 。
A.问题分析 B.信息域分析 C.结构化程序设计 D.确定逻辑模型
在软件工程的设计阶段中,有3种常用的设计方法:结构化设计(SD)方法、Jackson方法和Parnas方法。SD方法侧重与 (14) ,Jackson方法则是 (15) ,Parnas方法的主要思想是 (16)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早起, (17)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法。 (18) 方法只提供了重要的设计准则,没有规定出具体的工作步骤。
A.使用对象、类和集成 B.由数据结构导出模块结构 C.模块要相对独立,且功能单一,使块间联系弱,块内联系强 D.将可能引起变化的因素隐藏在某有关模块内部,使这些因素变化时的影响范围受到限制 E.用数据流图表示系统的分解,且用数据字典和说明分别表示数据和加工的含义 自顶向下、逐步细化,采用顺序、选择和循环3种基本结构,以及限制goto语句的使用,设计出可靠的和易维护的软件
ERP的中文全称是 (19) 。ERP设计的总体思路即把握一个中心、两类业务、 3条干线,其中3条干线中不包含 (20) 。 (21) 和 (22) 贯穿了ERP系统的整个过程。
A.企业资源计划 B.物料需求计划 C.客户关系管理 D.供应链管理
在表示多个数据流与加工之间关系的符号中,下列符号分别表示 (24) 和 (25) 。
A.若A,则((B或C)或(B与C)) B.若A或B,则C C.若A与B,则C D.若A,则(B或C)但非(B与C)
A.数据流图 B.判定表 C.PAD图 D.数据字典
如果一个软件是给许多客户使用的,大多数软件厂商要使用几种测试过程来发现那些可能只有最终用户才能发现的错误。 (32) 测试是由软件的最终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实际使用环境下来进行的; (33) 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来进行的。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错误的原因并改正之。
A.Alpha B.Beta C.Gamma D.Delta
设计高质量的软件是软件设计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可靠性、效率、可理解性和可使用性等都是评价软件质量的重要方面。 可移植性是指将一个原先在某种特定的硬件或软件环境下正常运行的软件移植到另一个硬件或软件的环境下,使得该软件也能正确运行的难易程度。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应注意提高软件的 (34) 。 可维护性通常包括 (35) 。通常认为,软件维护工作包括正确性维护、 (36) 维护和 (37) 维护。其中 (38) 维护则是为了扩充软件的功能或者提高原有软件的性能而进行的维护活动。 (38) 是指当系统万一遇到未预料的情况时,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来作合适的处理。
A.使用方便性 B.简洁性 C.可靠性 D.设备不依赖性
在编制程序的时候,应该采纳的原则之一是 (26) 。开发软件时对提高开发人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的是 (27) 。软件工程中描述生命周期的瀑布模型一般包括计划、 (28) 、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几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通常又可以依次分为 (29) 和 (30) 两步。
A.不限制goto语句的使用 B.减少或取消注释行 C.程序越短越好 D.程序结构应有助于读者理解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常用图来作为描述的工具。DFD就是面向 (39) 分析方法的描述工具。在一整套分层DFD中,如果某一张图中有N个加工(Process),则这张图允许有 (40) 张子图。在一张DFD图中,任意两个加工之间 (41) 。在画分层DFD的时候,应注意保持 (42) 之间的平衡。DFD中从系统的输入流到系统的输出流之间的一连串连续变换形成一种信息流,这种信息流可分为 (43) 两大类。
A.数据结构 B.数据流 C.对象 D.构件
A.供应链管 B.生产管理 C.财务管理 D.客户关系管理
A.要让软件干什么 B.要让软件具有什么结构 C.要给软件提供什么信息 D.要求软件具有如何的工作效率
A.可用性和可理解性 B.可修改性、数据独立性和数据一致性 C.可测试性和稳定性 D.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和可测试性
A.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 B.程序开发环境 C.程序人员数量 D.计算机的并行处理能力
A.执行 B.设计 C.开发 D.计划 E.分析
A.SD B.Jackson C.Parnas D.面向对象
A.0 B.1 C.1~N D.0~N
A.软件的性能 B.对算法的详细过程性描述 C.对重要功能的描述 D.软件确认准则
A.需求分析 B.需求调查 C.可行性分析 D.问题定义
A.功能性 B.扩展性 C.合理性 D.完善性
A.用户和开发人员对软件要“干什么”的共同理解 B.软件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C.软件验收的依据 D.软件设计的依据
A.SD B.Jackson C.Parnas D.以上皆非
A.合理性 B.完善性 C.合法性 D.适应性
A.数据结构设计 B.总体设计 C.数据库设计 D.代码设计
A.有且仅有一条数据流 B.至少有一条数据流 C.可以有0条或者多条名字互不相同的数据流 D.可以有0条或者多条数据流,并且允许其中有若干条名字相同的数据流
模块内聚度是用来衡量模块内部各个成分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模块的内聚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一组语句在程序的多处出现,为了节省内存空间把这些语句放在一个模块中,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44) 的。 ②将几个逻辑上相似的成分放在一个模块中,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45) 的。 ③模块中的所有成分引用共同的数据,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46) 的。 ④模块内的某成分的输出是另一些成分的输入,该模块内聚度是 (47) 的。 ⑤模块中所有成分结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该模块的内聚度是 (48) 的。它具有简明的外部界面,由它构成的软件易于理解、测试和维护。
A.功能性 B.顺序性 C.通信性 D.过程性 E.偶然性
在软件生存中, (49) 阶段所占的工作量最大,约70%。 结构化分析方法产生的系统说明书由一套分层的 (50) 图、一本数据字典、一组说明以及补充材料组成。 软件的 (51) 一般由两次故障时间和故障平均恢复时间来度量。 采用 (52) 编写程序,可提高程序的可移植性。 仅根据规格说明书描述的程序功能来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称为 (53) 。
A.分析 B.设计 C.编码 D.维护
A.把软件划分成模块 B.确定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 C.确定各个模块的功能 D.设计每个模块的伪代码
A.方案设计 B.详细设计 C.代码设计 D.菜单设计
A.可用性 B.正确性 C.稳定性 D.健壮性
A.功能性 B.顺序性 C.通信性 D.逻辑性 E.偶然性
A.父图与子图 B.同一父图的所有子图 C.不同父图的所有子图 D.同一子图的所有直接父图
A.因果图 B.数据流图 C.PAD图 D.流程图
A.白箱测试方法、黑箱测试方法 B.渐增式测试方法、非渐增式测试方法 C.等价分类方法、边界值分析方法 D.因果图方法、错误推测方法
A.控制流和变换流 B.变换流和事务流 C.事务流和事件流 D.事件流和控制流
A.易维护性 B.可靠性 C.效率 D.易理解性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54) 。通常 (55) 是在代码编写阶段可进行的测试,它是整个测试工作的基础。 逻辑覆盖的标准主要用于 (56) 。它主要包括条件覆盖、条件组合(多重条件)覆盖、判定覆盖、条件及判定覆盖、语句覆盖和路径覆盖等几种,其中除了路覆盖外最弱的覆盖标准是 (57) ,最强的覆盖标准是 (58) 。
A.表明软件的正确性 B.评价软件质量 C.尽可能发现软件中错误 D.判定软件是否合格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手段之一,测试的费用已经超过了 (59) 的 30%以上,因此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十分重要。“高产”的测试是指 (60) 。根据国家标准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的规定,软件开发和维护划分为8个阶段,其中单元测试是在 (61) 阶段完成的;组装测试的计划是在 (62) 阶段制定的;确认测试的计划是在 (63) 阶段制定的。
A.软件开发费用 B.软件维护费用 C.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 D.软件研制费用
A.系统测试 B.安装测试 C.验收测试 D.单元测试
A.用适量的测试用例,说明该被测程序是正确无误的 B.用适量的测试用例,说明被测试程序符合相应的要求 C.用少量的测试用例,发现被测程序尽可能多的错误 D.用少量的测试用例,纠正被测试程序尽可能多的错误
A.机器语言 B.宏指令 C.汇编语言 D.高级语言
在结构测试用例的设计中,有语句覆盖、条件覆盖、判定覆盖、路径覆盖等。为了对如图10-20所示的程序段进行覆盖测试,必须适当地设计测试数据组。若x,y是两个变量,可供选择的测试数据组共有I、II、III、Ⅳ4组(如表10-10 中给出),则实现判定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74) ;实现条件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75) ;实现路径覆盖至少应采用的测试数据组是 (76) 或 (77) 。
表10-10 测试数据组
A.I和II组 B.II和III组 C.III和IV组 D.I和IV组 E.I、II和III组 II、III和IV组 I、III和IV组 I、II和IV组
A.逻辑覆盖 B.因果图 C.等价类划分 D.边值分析
软件测试的一项重要作业是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主要由输入数据和 (69) 两部分组成。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主要有黑盒方法和白盒方法。黑盒方法根据程序的 (70) 设计测试用例,而白盒方法则根据程序的 (71) 设计测试用例。单独测试一个模块时,有时需要有一个 (72) 程序 (72) 被测试的模块。有时还要一个或者几个 (73) 模块模拟由被测试模块调用的模块。
A.测试规划 B.测试计划 C.预期输出结果 D.以往测试记录分析
A.白盒法 B.静态分析法 C.黑盒法 D.人工分析法
A.功能 B.内部逻辑 C.数据结构 D.调用关系 E.全局变量
A.实现 B.组装测试 C.确认测试 D.使用和维护
A.黑盒测试方法 B.白盒测试方法 C.灰盒测试方法 D.软件验证方法
A.课题负责人 B.编程者本人 C.专业测试人员 D.用户
在系统转换的过程中,旧系统和新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再由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策略称为 (91) ; 在新系统全部正式运行前,一部分一部分地代替旧系统的策略称为 (92) 。
A.直接转换 B.位置转换 C.分段转换 D.并行转换
IS09000系列标准和软件成熟度模型CMM都着眼于质量和过程管理。IS09000系列标准的主导思想是:强调质量 (78) ;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 (79) 状态;要求证实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产品的 (80) ;强调质量管理必须始终坚持进行质量 (81) 。而CMM则强调持续的 (82) 。
A.形成于软件需求 B.形成于软件设计 C.形成于软件实现 D.形成于生产的全过程
A.被测模块 B.上层模块 C.桩模块 D.等价模块
A.可行性研究和计划 B.需求分析 C.概要设计 D.详细设计
A.条件覆盖 B.条件组合覆盖 C.判定覆盖 D.条件及判定覆盖 E.语句覆盖
A.可观察 B.可控制 C.可度量 D.可跟踪
A.自顶向下的 B.自底向上的 C.双向的 D.反向的
A.理解 B.驱动 C.传递 D.管理
A.能力 B.条件 C.工具 D.环境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DFD的是 (93) 。当使用DFD对一个工资系统进行建模时, (94) 可以被认定为外部实体。
A.加工 B.数据流 C.数据存储 D.联系
A.接收工资单的银行 B.工资系统源代码程序 C.工资单 D.工资数据库的维护
A.子 B.仿真 C.桩 D.栈
A.度量 B.跟踪 C.改进 D.保证
A.质量度量 B.质量改进 C.过程改进 D.过程度量
A.模式、关系 B.基本表、视图 C.基本关系、关系 D.内模式、外模式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在下列的sql语句中,属于数据控制的是() a、createb、selectc、update d、grante、dropf、delete g、alterh、inserti、revoke
A.aefg B.di C.bcfh D.aeg
A.提示式sql B.多用户sql C.嵌入式sql D.解释式sql
A.是无损联接,也是保持fd的分解 B.是无损联接,但不保持fd的分解 C.不是无损联接,但保持fd的分解 D.既不是无损联接,也不保持fd的分解
A.r包含于mρ(r) B.mρ(r)包含于r C.r=mρ(r) D.r≠mρ(r)
A.inf B.2nf C.3nf D.bcnf
A.bcd B.bd C.cd 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