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托可放在()
A.以下均可 B.基牙近远中边缘嵴上 C.上颌磨牙颊沟处 D.下颌磨牙舌沟处 E.尖牙舌隆突上
A.必要时可在邻面增加邻面轴沟数目,或在面增加钉洞固位形 B.面沟预备是为了防止修复体合向脱位 C.邻面轴沟可预备在邻面舌侧1/3与中1/3交界处 D.舌面预备可不去除倒凹 E.正常合关系时,冠的合边缘覆盖颊、舌尖
A.选用的人工牙为瓷牙 B.组织面有小瘤 C.位关系不正确 D.个别牙有早接触 E.印模、模型不准
A.以下因素均包括 B.力的大小 C.桥体的结构形态 D.制作桥体材料的机械强度 E.桥体金属层的厚度与长度
A.右上2缺隙大 B.右上3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 C.右上2缺隙小,力不大 D.患者力大 E.右上3牙冠短小
A.以下均有可能 B.金属桥架表面处理不当 C.瓷层过厚 D.咬合不平衡 E.咬硬物时力过大
支托长度要求为()
A.一般要求为1—1.5mm B.面近远中径的1/4(前磨牙)或1/3(磨牙) C.面近远中径的1/4(磨牙)或1/3(前磨牙) D.面近远中径的1/3(磨牙)或1/2(前磨牙) E.面近远中径的1/3(前磨牙)或1/2(磨牙)
A.垂直距离过低 B.磨牙后垫区取模时过分受压 C.义齿基托组织面有支点 D.外斜嵴处形成硬区 E.位关系错误
A.义齿戴用时有无疼痛和黏膜破溃 B.患者的牙槽骨有无吸收 C.在重衬前适当的选磨调 D.义齿的正中关系是否正确 E.义齿的非正中关系有无合干扰
A.以下都正确 B.连接体的设计应考虑功能、强度、美观 C.后牙固定桥的邻间隙应适当加大以利于清洁 D.应适当增加连接体磨龈方向的高度以提高强度 E.前牙桥的连接体应适当向舌侧加厚以增进唇侧的立体感
A.增加桥体跨度 B.使两端基牙数目相同 C.使两端基牙承受的力相同 D.可将单端固定桥改为双端固定桥 E.分散力
A.连接体 B.卡环体 C.支托 D.卡环臂 E.卡环肩
全口义齿初戴,侧方选磨,通常调整()
A.下尖牙 B.上尖牙 C.下前牙 D.上前牙 E.下后牙
A.口腔黏膜的性质 B.前伸衡 C.颌骨的解剖形态 D.颊侧基托的伸展 E.牙槽骨致密程度
A.不做任何处理 B.拆除固定桥,重新设计修复方案 C.调 D.口服抗感染药 E.局部上药
A.邻轴沟位于邻面舌侧1/3与中1/3交界处 B.沿中央沟预备成宽、深各1mm的沟 C.冠的边缘终止于[*]缘嵴下方 D.冠的边缘一定要覆盖颊尖以保护牙尖 E.面应至少预备大于1.0mm的间隙
A.检查戴用,逐渐适应 B.选磨调 C.基托组织面缓冲 D.基托边缘磨短 E.加大后牙牙尖斜度
A.适当减少桥体颊舌径 B.增加左下4做基牙 C.适当减低桥体面的牙尖斜度 D.左下5设计全冠固位体 E.左下5设计冠内固位体
A.左下5做全冠,左下7做颊面牙体预备的3/4冠双端固定桥 B.左下5、左下7做全冠的双端固定桥 C.左下做前冠,左下7面放置支托 D.左下5做全冠的单端固定桥 E.左下4、左下5做连冠的单端固定桥
某40岁患者,在口腔检查时,被要求做以下动作:下颌自然闭合到与上颌牙齿接触,并紧咬牙。检查发现,此时他口内的所有牙都保持接触,磨耗面对良好,此时这个患者下颌所处的位置是()
A.正中关系 B.正中 C.正中 D.正中关系位 E.以上都不是
A.存在干扰 B.基托边缘过短 C.垂直距离过大 D.系带缓冲不足或基托过长 E.垂直距离过小
A.关系检查 B.口腔内检查 C.口腔外检查 D.曲面断层片 E.模型检查
患者,女性,35岁。右上第一磨面纵向隐裂且累及牙髓,临床牙冠较短,咬合紧,根管治疗已完成,叩痛(—),根尖周末见异常。该病例的最佳修复体设计是()
A.铸造金属全冠 B.金属烤瓷冠 C.全瓷冠 D.合金嵌体 E.瓷嵌体
A.银汞充填 B.铸造全冠 C.烤瓷全冠 D.远中嵌体 E.树脂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