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磺与表现活性剂的不定型结合物 B.可配成水或乙醇溶液使用,乙醇溶液杀菌作用 C.可杀灭各种细菌繁殖体 D.对细菌芽胞、真菌和病毒杀灭作用较差 E.器械消毒应以1—2mg/ml有效碘浓度浸泡1—2
A.始发期 B.早期病变 C.病损确立期 D.进展期 E.静止期
A.去尽病变腐质 B.轴面最大周径线降至龈缘 C.提供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D.适当磨改异常的对颌牙 E.预防性扩展
A.根管壁侧穿 B.已作根管治疗,瘘管口未闭 C.作固定义齿基牙的残冠残根 D.前牙斜折达根中1/3者 E.根管弯曲细小
A.基托伸展过长 B.印模不准确 C.进入倒凹区基托未缓冲 D.基托变形 E.与硬区相应的基托组织面未做缓冲
A.基托伸展过长 B.基托变形 C.印模不准确 D.模型不准确 E.与硬区相应的基托组织面未做缓冲
A.缓冲过长基托 B.重新制作义齿 C.垫底 D.缓冲压痛处硬区的基托组织面 E.调
A.重新制作义齿 B.加衬垫底 C.修复基托缘 D.调 E.缓冲唇颊系带
A.颧骨伸向上頜第一磨牙的骨嵴 B.颧突伸向上頜第一磨牙的骨嵴 C.颧骨伸向上頜第二磨牙的骨嵴 D.颧突伸向上頜第二磨牙的骨嵴 E.颧骨伸向上頜尖牙的骨
A.恒切牙萌出对开始直到第三磨牙萌出才完成 B.乳牙萌出对开始直到第三磨牙萌出才完成 C.乳牙萌出对开始直到第二乳牙萌出才完成 D.恒牙萌出时开始直到18岁才完成 E.乳牙萌出时开始直到18岁才完成
A.根尖周炎 B.牙周炎 C.充填物造成的早接触点 D.磨牙症 E.精神紧张
A.是下颌静止时,上下颌骨间的相对关系 B.是下颌静止时,上下颌牙的接触 C.是下颌静止时,上下颌牙弓合面最广泛的接触 D.是下颌运动时,上下颌骨间的相对关系的变化 E.是下颌运动时,上下颌牙的接触
A.过敏性疾病 B.自身免疫病 C.免疫缺陷病 D.感染性疾病 E.传染性疾病
A.0.1mm B.0.2~0.25mm C.0.8~1.0mm D.0.35~0.8mm E.1.2~1.5mm
A.妊娠第1、2、3月期间 B.妊娠第4、5、6月期间 C.妊娠第7、8、9月期间 D.拔牙对妊娠妇女无影响 E.妊娠期间禁忌拔牙
A.同形牙,有较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 B.同形牙,无牙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 C.异形牙,牙根发达,深埋于颌骨的牙槽窝内 D.同形牙,有较完善的牙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 E.异形牙,牙根小,埋于颌骨的一侧
A.腺源性上皮癌 B.鳞状上皮细胞癌 C.未分化癌 D.各类肉瘤 E.恶性淋巴瘤
A.100~140nm B.40~90nm C.5~15nm D.20~30nm E.160~1000nm
A.纤维起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 B.自牙颈部牙骨质,向牙冠方向散开,广泛地位 C.自牙槽嵴向冠方牙龈固有层展开,止于游离龈 D.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至根分叉区牙 E.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止于牙槽突
A.1984年 B.1986年 C.1988年 D.1990年 E.1992年
A.研究统计资料的分析 B.研究疾病的流行因素 C.研究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 D.研究疾病和规划保健工作 E.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A.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B.研究口腔疾病的人群分布规律 C.口腔预防医学的基础 D.口腔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E.研究影响疾病分布的相关因素
A.氟的摄入量 B.糖的摄入量 C.钙的摄入量 D.糖的摄入频率 E.饮食习惯
A.A→B→C→D→E B.A→B→D→C→E C.A→B→C→E→D D.A→B→D→E→C E.A→C→B→D→E
A.去尽腐质 B.髓室顶揭除完全 C.止血彻底 D.无菌操作 E.放置盖髓剂
A.1分钟 B.2分钟 C.3分钟 D.5分钟 E.8分钟
A.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B.非均质型又分为疣状型、颗粒型和溃疡型 C.均质型表现为均质斑块或表面有皱褶 D.疣状型属于非均质型 E.非均质型包括疣状型、颗粒型和萎缩型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衣原体 E.立克次体
A.口腔卫生不良 B.维生素缺乏 C.局部创伤 D.病毒感染 E.细菌感染
A.硬组织发生脱矿 B.微晶结构改变 C.牙齿透明度下降 D.牙釉质呈白垩色 E.牙釉质出现洞
A.X线片检查 B.电活力测验 C.去暂充物,重新盖髓 D.牙髓治疗 E.不处理,继续观察
A.叩诊 B.查松动度 C.温度测验 D.X线片示根周膜增宽 E.牙周袋探诊
A.牙周治疗必须在全身疾病控制下才能进行 B.有助于牙周病病因的全面分析 C.全身疾病改变对治疗的反应 D.提醒医生对特殊病人采取特殊治疗 E.全身疾病改变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
A.PD≥3mm B.PD≥5mm C.PD≥3mm,未见上皮附着向根方增殖 D.只与上皮附着向根方增殖有关 E.与骨丧失有关,上皮附着可正常
A.附着丧失比袋深更有意义 B.袋越深,表明牙周病越重 C.牙周病的程度与龈缘的位置有关 D.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症的表现 E.袋内溢脓是牙周炎症加重的体征
A.冠根比例 B.牙周膜的宽度 C.不良充填体 D.牙槽骨的破坏形式 E.以上均是
A.是牙周疾病诊断的决定性手段 B.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但不能取代临床检查 C.能独立给牙周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D.牙周病的诊断需要拍咬牙合翼片 E.以上均对
A.0.01~0.38mm B.0.15~0.38mm C.0.05~0.38mm D.0.10~0.38mm E.0.20~0.38mm
A.主导管上方约半数人有一个副腺体 B.儿童的涎腺分支导管显示不明显 C.老年人涎腺导管的管径可以变宽 D.除导管系统充盈外,应有少量腺泡充盈 E.主导管在下颌骨体部斜向后下走行
A.中颅窝底部 B.眶下裂 C.腮腺 D.视神经 E.颞肌
A.麻醉持续时间较长 B.毒性和毒作用小 C.偶尔发生过敏反应 D.表面渗透性最强 E.一次最大用量1g
A.利多卡因 B.普鲁卡因 C.地卡因 D.布比卡因 E.丙胺卡因
A.布比卡因 B.普鲁卡因 C.利多卡因 D.地卡因 E.卡波卡因
A.良、恶性肿瘤 B.感染性疾病 C.软硬组织创伤 D.颞下颌关节病 E.先天及发育性畸形
A.气体和溶液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B.杀灭芽胞用1%5分钟奏效 C.杀灭繁殖体型微生物仅需0.01%~0.05%浓度 D.适用于浸泡金属器械 E.对乙肝病毒有杀灭作用
A.切口尽量与术区内重要的解剖结构相平行 B.切口尽量与皮纹方向相一致 C.获得最小、最轻微的瘢痕,手术切口的形状最好是直线形 D.手术切口应留有余地,以保留延长切口的可能性 E.活检手术切口力求与再次手术切口相致
A.消毒应从中心开始,逐步向四周环绕涂布,感染创口相反 B.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及多个手术可一并消毒 C.孔巾铺置法适用于门诊小手术 D.三角形铺巾法适用于口腔、鼻、唇及颊部手术 E.四边形铺巾法适用于腮腺区、颌下区、面部及涉及多部位的大型手术
A.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前口内的残根 B.腭侧错位牙,食物嵌塞,形成深龋 C.滞留乳牙,无松动,恒牙先天缺 D.下磨牙远中,颌面,颊面大面积龋坏达根下2mm E.上牙冠折1/3合并根折
A.口腔为有菌环境但不能忽视无菌技术 B.术前应尽量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 C.所用用敷料应为清洁敷料,但无须严格消毒处理 D.所用器械因需反复使用,应严格消毒 E.拔牙操作中,应注意预防交叉感染
A.摇动力适用于扁根牙或多根牙 B.摇动顺序应向阻力小的一侧进行 C.扭转力适用于单个锥形根的牙 D.扭转力应按牙根纵轴方向进行 E.牵引力不应与摇动力及扭转力结全使用以防损
A.扁平苔藓 B.白斑 C.红斑 D.疣 E.慢性溃疡
A.舌癌 B.唇癌 C.恶性淋巴瘤 D.恶性黑色素瘤 E.肉瘤
A.主要致病菌是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 B.常见于腹部大型外科手术后 C.长期服用抗组织胺制剂的病员可能发生 D.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病员可能 E.长期服用抗胆碱剂的病员可能发生
A.各种牙列缺损,包括游离端缺失者 B.缺牙伴牙槽骨,頜骨和软组织缺损者 C.基牙一度松动、牙槽骨吸收1/3 D.基牙的固定形态过差者 E.牙列缺损的过渡性修复
A.切牙乳突区 B.磨牙后垫区 C.后堤区 D.牙槽嵴顶 E.颊棚区
A.就诊的主要原因 B.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 C.缺损的原因 D.曾经接受过的检查和治疗 E.是否还能吃饭
患儿10岁,上前牙牙龈时常流脓1月余。查|1远中舌面深龋,探无反应,无穿髓孔,松I度,叩痛(+),冷热测无反应,唇侧牙龈近根尖处有一窦道口。
A.电活力测试 B.穿刺 C.局部麻醉 D.X线片 E.涂片
男,35岁。右上第一磨牙牙髓治疗后劈裂,拔牙过程中牙冠碎裂至龈下,牙根与周围骨质粘连。
A.立即行上颌窦瘘修补术 B.牙槽窝填塞碘仿纱条 C.可不予处理 D.给予抗生素,延期行上颌窦瘘修补术 E.术后牙槽窝内放置碘仿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