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句。

答案:

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至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大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大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大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文中说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说女大学生“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说说“迷住”和“诱惑”这两个词的含义。(不超过40字)

答案: “迷住”是说老教授对这片土地十分热爱而沉醉入迷;“诱惑”只是被吸引,还谈...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文中的“书同文”、“语同音”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

书同文:指汉字的统一。语同音:指语言的统一。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至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大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大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大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简要分析老教授这一人物的形象。(最少写出四点)

答案:

①对祖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比执着;
②勇于牺牲个人利益;
③坚毅顽强,艰苦奋斗;
④激情满怀,富有朝气,勇于探索。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至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大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大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大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为什么说“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不超过70字)

答案: 牺牲亲人比牺牲自己感情上更难接受,了然无痕比轰轰烈烈心理上更不平衡,承载一生比瞬间完成、坚持下来更不容易,因此和平年代的...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概括回答“书同文”、“语同音”所起的作用。

答案:

书同文维系国家的统一;语同音能促进国家现代化。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至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近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大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大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
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大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她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惟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和平事业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地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被深深诱惑过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教授扎根荒凉的土地,研究成果卓著,而那些来去匆匆的人,大地对他们守口如瓶,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全身心投入,来不得半点儿花巧。
B.“女大学生被老教授迷住了”,是被他的学识和成就所迷,进而对他产生了爱情,要做他的接班人;后来看到他有妻子儿女,于是清醒了。
C.老教授的牺牲,一方面是牺牲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是使妻子销蚀了温柔、甜蜜和浪漫,使后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D.“谁又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是这样活着吗”这句话说明教授妻儿并不认为这是牺牲,表现了他们生活上向下层人民看齐的崇高境界。
E.本文歌颂了和平年代为了祖国各项事业贡献青春、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F.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多种不期然而然的对比衬托,把老教授在和平年代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写得震人心魄,感人至深。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阅读第⑨段,解释划线句子“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中加点词“语言”的语义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指口头语言,此句话强调口头语言交流要没有障碍,也就是要“语同音”。强调“语同音&rd...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第⑨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阐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语同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白寿彝
①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②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割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③“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④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⑤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间只有九十几年。
⑥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⑦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代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⑧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⑨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⑩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迈的步子比较快。
⑩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世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句。

答案:

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