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工挖孔灌注桩 B.沉管灌注桩 C.冲击成孔灌注桩 D.螺旋钻孔灌注桩
A.控制相对沉降值s/b=0.01所对应的荷载 B.塑性变形区开展至一定深度的计算公式 C.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D.临塑荷载计算公式
A.kN/m B.kN/m2 C.kN/m3 D.kN/m4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的规定计算的沉降,按其性质应属于下列()种条件组合。 Ⅰ.包括施工期在内的全部沉降 Ⅱ.施工结束后产生的沉降 Ⅲ.反映了上部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Ⅳ.没有反映上部结构与基础刚度的影响
A.Ⅱ、Ⅲ B.Ⅱ、Ⅳ C.Ⅰ、Ⅳ D.Ⅰ、Ⅲ
A.箱基 B.筏基加抗浮桩 C.独立柱基加底板 D.加肋筏基
A.28 kPa B.23 kPa C.19 kPa D.25 kPa
A.基底总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平均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B.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当量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平均值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D.基底附加压力、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模量的当量值
A.排水剪 B.固结不排水剪 C.不固结不排水剪 D.残余抗剪强度
A.中压缩性 B.低压缩性 C.高压缩性 D.尚不能判别
A. B. C. D.
A.1.88 m B.2.50 m C.1.45 m D.2.20 m
软土地基上的两幢建筑物如图所示,建筑物A为新建建筑物,建筑物B为沉降已稳定的已有建筑物,指出下列事故中()种事故是不可能发生的。
A.开挖建筑物A的基坑时引起建筑物B的不均匀沉降 B.建筑物B引起建筑物A产生倾斜 C.建筑物A引起建筑物B产生不均匀沉降 D.建筑物A施工时降低地下水位引起建筑物B的损坏
A.从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B.从地下室地面标高算起 C.从室内设计地面标高算起 D.从室内外地面的平均标高算起
A.嵌岩桩是桩端嵌入强风化岩中的桩 B.嵌岩桩嵌岩越深,桩端阻力越大 C.嵌岩桩是端承桩 D.嵌岩段的侧阻力非均匀分布,端阻力发挥值随嵌岩深度递减
A.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可根据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取地面处水平位移为10 mm(对于水平位移敏感的建筑物取水平位移6 mm)对应的荷载 B.对桩身配筋率等于或大于0.65%的灌注桩,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 C.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有关公式估算 D.灌注桩配筋率对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的取值有一定影响
A.300~500 mm B.500~800 mm C.800~1000 mm D.1000~1200 mm
A.C15(抗压强度设计值fc=7.5 MPa) B.(C20(抗压强度设计值fc=10 MPa) C.C25(抗压强度设计值fc=12.5 MPa) D.C30(抗压强度设计值fc=15 MPa)
A.8.0×103kN B.8.8×103kN C.9.4×103kN D.10.0×103kN
A.受中心桩冲切的承载力 B.受偏心一侧边桩冲切的承载力 C.受偏心一侧角桩冲切的承载力 D.受偏心反侧角桩冲切的承载力
A.先成桩后填土 B.先填土并夯实,然后成桩 C.先填土后成桩,成桩后对填土实施浸水 D.先成桩后填土并夯实
A.小于1 B.等于1 C.大于1 D.不确定
A.土料的天然含水量 B.土料的可塑性 C.土料中的粗颗粒含量 D.击实试验的击实能量
A.宽度修正系数取零,深度修正系数取1.0 B.宽度修正系数取1.0,深度修正系数取零 C.宽度修正系数和深度修正系数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CB 50007—2002)的相应规定取值 D.宽度修正系数和深度修正系数的取值根据地基处理后的实际效果而定
A.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的砂石 B.有机含量小于5%、夹有粒径小于50 mm石块、碎砖的素土 C.体积配比为3:7或2:8的灰土 D.质地坚硬、性能稳定、无腐蚀性的粗粒工业废渣
A.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 B.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 C.夯坑周围地面的隆起程度 D.夯击形成的夯坑深度
A.碎石桩的桩长、桩径和桩身密实度 B.碎石桩的桩径、桩身密实度和桩周土的抗剪强度 C.碎石桩的桩径、桩长和桩周土的抗剪强度 D.碎石桩的桩径、桩周土和桩底土层的抗剪强度
A.振冲密实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B.深层搅拌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C.振冲置换法处理范围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场地条件确定,通常都大于基础范围 D.强夯法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
A.对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没有影响 B.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 C.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小 D.所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偏大
A.软土层浅而薄,经常采用简单的表层处理 B.软土层即使浅而薄,但作为重要构造物的地基仍然需要挖除换填 C.在软土层很厚时,不适合采用砂井排水法 D.软土层顶部有较厚的砂层时,主要是沉降问题
A.当软土层厚度较小时,一般可采用全部挖除换填的方法;当软土层厚度较大时,可采用部分挖除换填的方法 B.在常年积水;排水困难的洼地,软土呈流动状态,且厚度较薄时,可采用抛石挤淤法 C.当软土层较厚、稠度较大、路堤较高且施工工期紧迫时,可采用爆破排淤法 D.由于爆破排淤法先填后爆的方法易于控制,工效较高,对于软土较薄的情况也应当优先采用
A.砂石桩的沉管时间 B.各段的填砂石量、提升及挤压时间 C.砂石料的孔隙率 D.桩位偏差、桩体垂直度、施工记录和试验结果
A.提高复合地基置换率 B.提高水泥掺和比 C.增加桩长 D.扩大桩径
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有m和β两个系数。问下列()种说法是正确的。
A.m值由计算而得,β值凭经验取得 B.m值凭经验而得,β值由计算而得 C.m值和β值都由计算而得 D.m值和β值都凭经验取得
A.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安全高度 B.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和波浪侵袭高 C.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 D.应高出设计水位
A.土的均匀性差 B.不易压实 C.填筑含水量不易控制 D.压实后土体的防渗性有可能满足不了设计要求
A.1.50 B.1.30 C.1.25 D.1.15
A.水平荷载可按当地可靠经验确定 B.对砂土及黏性土可用水土分算计算水平荷载 C.当基坑开挖面以上水平荷载为负值时,应取零 D.计算土压力使用的强度参数由三轴试验确定,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
A.200 mm B.100 mm C.300 mm D.500 mm
A.支护结构超过最大承载能力 B.土体失稳 C.过大变形导致支护结构或基坑周边环境破坏 D.支护结构变形已妨碍地下结构施工
A.地下水丰富且需防止管涌 B.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 C.基坑高度20 m以下的软土场地 D.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三级,基坑深度不大于12 m的非软土场地
A.填土重度 B.填土的内摩擦角 C.填土对挡土墙背的摩擦角 D.填土的含水量
A.不受主流冲刷的路堤防护 B.主流冲刷及波浪作用强烈处的路堤防护 C.有浅滩地段的河岸冲刷防护 D.峡谷急流和水流冲刷严重河段防护
A.墙身重力及顶面上恒载 B.墙背岩土主动土压力 C.常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D.设计水位时静水压力和浮力
A.总应力法 B.有效应力法 C.既能采用总应力法,也能采用有效应力法 D.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兼用,取强度指标低者,供稳定分析用
A.洞径10~20 m可基本稳定,局部可发生掉块 B.洞径5~10 m可长期稳定,偶有掉块 C.洞径<5 m可基本稳定 D.洞径>5 m,一般无自稳能力
A.查明地形地貌条件 B.查明地下水位、水压、水温和水化学成分 C.进行围岩工程的地质分类 D.查明上覆山体的应力状态与稳定性
由桩径d=800mm的灌注桩组成的桩群,其横向及纵向桩距5ax=say=3d,因大面积填土引起桩周出现负摩阻力,其平均负摩阻力标准值,负摩阻区桩周土平均有效重度γ’m=10kN/(F),问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规定,桩群的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ηn,应取下列()个数值。
A.1.35 B.0.56 C.1.0 D.0.74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下列岩体完整程度定性划分与岩体完整程度(KV)的()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A.A B.B C.C D.D
A.Sn=0.15,Quk=2.9×103kN B.Sn=0.092,Quk=2.7×103kN C.Sn=0.092,Quk=2.5×103kN D.Sn=0.13,Quk=3.0×103kN
桩径d=800 mm的钻孔灌注桩,桩端扩底直径D=1.6 m,桩端持力层为硬塑黏性土,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1994)关于确定大直径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规定,如果以和分别表示扩底桩和不扩底桩的单桩总极限端阻力,请问比值/将等于下列()个数值。
A.3.36 B.3.17 C.4.0 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