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材料2 本轮物价上涨在去年上半年初现端倪,自去年7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CPI一路快跑,11月份攀至5.1%,后虽有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份再度升至4.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些关注和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代表委员强调:若调控不当,不仅物价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速也可能掉头向下,形成“物价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局面。稳定物价,更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桶油、一袋糖、一斤面,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去年一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级跳”,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就会制约投资和消费,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紊乱,最终严重消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全力以赴稳物价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材料3 2011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指标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10月14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2)结合材料1、2,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材料3说明了什么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答案: 正确答案:材料3说明,2011年8月份和9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小幅回落,宏观调控的成效开始显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形势...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反人力量和人的退化的增长,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一致性。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2 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尽管把这种自豪感叹得最响的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材料3 因为科学方法所能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各种事实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想要获得这种客观知识的志向,则是人们能有的一种最高尚的志向,你们一定会怀疑我要贬低人们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和英勇的斗争。但同样明白的是: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该是什么”的大门。人们可能有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还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客观知识为我们达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和要达到它的渴望却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应当认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及其相应的价值,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生活才能获得意义,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加以论证的必要。关于真理的知识本身是了不起的,可是它却很少能起到指导作用,它甚至不能证明向往这种真理知识的志向是正当的和有价值的。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说明为什么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会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性(2)结合材料3,谈谈你对真理与价值的认识。

答案: 正确答案:科学技术发展如同“双刃剑”。科学技术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也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科...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以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的名义给共产国际呈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对中共的财政收支情况是这样记述的:“党费,自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止,由中央机关支出17655元;收入计国际协款16655元,自行募捐1000元。用途:各地方劳动运动约10000元,整顿印刷所1600元,印刷品3000元,劳动大会1000余元,其他约2000余元。” 摘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4期) 材料2 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菲(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菲(维)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摘自:《孙文越飞宣言》 材料3 参加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评价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他们“从来不曾同工人阶级有过密切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对国民党,马林倒充满乐观和希望,认为它是由“知识分子、华侨资产阶级、南方士兵和工人组成的各阶级联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4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这个外国人眼中“中国最红色节日”的到来,勾起世界对中国执政党的最新审视。被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韩国媒体说:“中共的DNA中都融入了学习。”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本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中国的一周,中国共产党7月1日迎来90岁生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说,中共8000万党员的规模比法国总人口还多,“世界上没有多少政党的历史能达到90年,年届九十还能有如此活力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摘自:《环球时报》(2011年7月1日) 请回答: (1)材料1、2、3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材料和史实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 正确答案:材料1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活动经费很大一部分是靠共产国际的协助;材料2反映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不相信中国能...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材料2 本轮物价上涨在去年上半年初现端倪,自去年7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CPI一路快跑,11月份攀至5.1%,后虽有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份再度升至4.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些关注和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代表委员强调:若调控不当,不仅物价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速也可能掉头向下,形成“物价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局面。稳定物价,更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桶油、一袋糖、一斤面,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去年一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级跳”,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就会制约投资和消费,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紊乱,最终严重消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全力以赴稳物价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材料3 2011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指标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10月14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2)结合材料1、2,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材料3说明了什么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答案: 正确答案: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资本主义时代,一方面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反人力量和人的退化的增长,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一致性。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2 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尽管把这种自豪感叹得最响的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 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材料3 因为科学方法所能告诉我们的,不过是各种事实是怎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想要获得这种客观知识的志向,则是人们能有的一种最高尚的志向,你们一定会怀疑我要贬低人们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和英勇的斗争。但同样明白的是:关于“是什么”这类知识,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该是什么”的大门。人们可能有关于“是什么”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但还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客观知识为我们达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终极目标本身和要达到它的渴望却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应当认为只有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及其相应的价值,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生活才能获得意义,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加以论证的必要。关于真理的知识本身是了不起的,可是它却很少能起到指导作用,它甚至不能证明向往这种真理知识的志向是正当的和有价值的。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请回答:(1)结合材料1、2,说明为什么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会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性(2)结合材料3,谈谈你对真理与价值的认识。

答案: 正确答案:科学技术在认识论上属于真理的范畴,而科学技术的成果是否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则属于价值问题。科学的真理性...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2011年10月18日,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上图是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的调查结果。 摘自:新华网、《新京报》《高校民调: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八成人怕“惹祸”》 材料2 2011年10月13日,一个两岁的佛山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肇事车逃选后,三名行人经过小悦悦身旁,均没有停下脚步;几分钟后,又一辆货柜车碾过小悦悦,尔后,几分钟内经过的多名路人,均见死不救。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小悦悦已生命垂危。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今年夏天,31岁的年轻母亲吴菊萍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最美妈妈”。7月2日,浙江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从10楼的窗台坠落,当楼下人们惊呼的那一刻,吴菊萍甩掉高跟鞋、伸开双臂冲了过去,在即将落地那一刹那,她接住了妞妞! 仅仅两个多月中,“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抢修哥”,一曲曲道德楷模的颂歌,一个个最美好的名称,在中华大地被众口相传。这些由网民自发推举的平凡英雄,呈现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大爱。而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优秀人物,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自:《道德之光在闪耀》《人民日报》(2011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材料1、2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分析为何要提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结合材料3,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答案: 正确答案:材料1、2说明:第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的缺失。第二,见义勇为者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第...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以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的名义给共产国际呈交了一份报告,其中对中共的财政收支情况是这样记述的:“党费,自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止,由中央机关支出17655元;收入计国际协款16655元,自行募捐1000元。用途:各地方劳动运动约10000元,整顿印刷所1600元,印刷品3000元,劳动大会1000余元,其他约2000余元。” 摘自:《同舟共进》(2011年第4期) 材料2 孙中山博士认为,共产主义秩序,乃至苏菲(维)埃制度不能实际上引进中国,因为在这里不存在成功地建立共产主义或苏菲(维)埃制度的条件。越飞先生完全同意这一看法,并且进一步认为,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是实现国家统一和充分的民族独立。 摘自:《孙文越飞宣言》 材料3 参加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评价说,中国共产党人是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他们“从来不曾同工人阶级有过密切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对国民党,马林倒充满乐观和希望,认为它是由“知识分子、华侨资产阶级、南方士兵和工人组成的各阶级联盟”。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材料4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这个外国人眼中“中国最红色节日”的到来,勾起世界对中国执政党的最新审视。被他们问得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韩国媒体说:“中共的DNA中都融入了学习。” 德国《明镜》周刊报道“本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中国的一周,中国共产党7月1日迎来90岁生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说,中共8000万党员的规模比法国总人口还多,“世界上没有多少政党的历史能达到90年,年届九十还能有如此活力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摘自:《环球时报》(2011年7月1日) 请回答: (1)材料1、2、3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结合材料和史实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答案: 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第一,它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性。第二,它具有在解...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材料2 本轮物价上涨在去年上半年初现端倪,自去年7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CPI一路快跑,11月份攀至5.1%,后虽有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份再度升至4.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些关注和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代表委员强调:若调控不当,不仅物价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速也可能掉头向下,形成“物价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局面。稳定物价,更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桶油、一袋糖、一斤面,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去年一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级跳”,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就会制约投资和消费,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紊乱,最终严重消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全力以赴稳物价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材料3 2011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指标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10月14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2)结合材料1、2,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材料3说明了什么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答案: 正确答案: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2011年10月18日,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上图是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的调查结果。 摘自:新华网、《新京报》《高校民调: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八成人怕“惹祸”》 材料2 2011年10月13日,一个两岁的佛山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肇事车逃选后,三名行人经过小悦悦身旁,均没有停下脚步;几分钟后,又一辆货柜车碾过小悦悦,尔后,几分钟内经过的多名路人,均见死不救。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小悦悦已生命垂危。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今年夏天,31岁的年轻母亲吴菊萍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最美妈妈”。7月2日,浙江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从10楼的窗台坠落,当楼下人们惊呼的那一刻,吴菊萍甩掉高跟鞋、伸开双臂冲了过去,在即将落地那一刹那,她接住了妞妞! 仅仅两个多月中,“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抢修哥”,一曲曲道德楷模的颂歌,一个个最美好的名称,在中华大地被众口相传。这些由网民自发推举的平凡英雄,呈现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大爱。而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优秀人物,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自:《道德之光在闪耀》《人民日报》(2011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材料1、2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分析为何要提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结合材料3,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答案: 正确答案:这是因为:第一,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棉里针”、“糖高宗”……这些热词频繁见诸网络报端,反映了一部分农产品价格畸高,也折射出市场投机炒作的疯狂。以最先“蹿红”的大蒜为例,曾有媒体报道其批发价两年上涨了100倍。这种价格的疯涨,背离了价值规律,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物价上涨牵动着百姓的心,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摘自:《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材料2 本轮物价上涨在去年上半年初现端倪,自去年7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后,CPI一路快跑,11月份攀至5.1%,后虽有小幅回落,但今年1月份再度升至4.9%。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一些关注和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代表委员强调:若调控不当,不仅物价仍在高位运行,经济增速也可能掉头向下,形成“物价高企、经济低迷”的滞胀局面。稳定物价,更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影响社会稳定的大事。一桶油、一袋糖、一斤面,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去年一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连级跳”,加大了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压力。如此一来,就会制约投资和消费,造成经济运行机制紊乱,最终严重消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编自:新华社《全力以赴稳物价抑制价格上涨势头》 材料3 2011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指标解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摘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1年10月14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2)结合材料1、2,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材料3说明了什么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答案: 正确答案:材料3说明,2011年8月份和9月份以来,中国经济出现小幅回落,宏观调控的成效开始显现。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形势...
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2011年10月18日,首都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上图是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的调查结果。 摘自:新华网、《新京报》《高校民调: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八成人怕“惹祸”》 材料2 2011年10月13日,一个两岁的佛山女童,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肇事车逃选后,三名行人经过小悦悦身旁,均没有停下脚步;几分钟后,又一辆货柜车碾过小悦悦,尔后,几分钟内经过的多名路人,均见死不救。最后,一位拾荒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小悦悦已生命垂危。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今年夏天,31岁的年轻母亲吴菊萍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最美妈妈”。7月2日,浙江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从10楼的窗台坠落,当楼下人们惊呼的那一刻,吴菊萍甩掉高跟鞋、伸开双臂冲了过去,在即将落地那一刹那,她接住了妞妞! 仅仅两个多月中,“最美爷爷”、“最美奶奶”、“抢修哥”,一曲曲道德楷模的颂歌,一个个最美好的名称,在中华大地被众口相传。这些由网民自发推举的平凡英雄,呈现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大爱。而在他们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优秀人物,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自:《道德之光在闪耀》《人民日报》(2011年9月26日) 请回答: (1)材料1、2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分析为何要提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3)结合材料3,分析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答案: 正确答案: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