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按照汉代以后的儒家阴阳观,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由于“九九”的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诗《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此外,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作方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用一片糕搭在儿女额头上,并且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之义。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后来便有了重阳节赏菊之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因喜欢菊花而有名
B.后人模仿陶渊明在重阳节赏菊
C.“菊月”就是农历九月
D.清代以后,人们只能在九月九日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