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18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而且不得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A.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B.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的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3.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4.问答题

材料一: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欲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

5.单项选择题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7.单项选择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8.单项选择题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导致“短暂”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政府对民族工业扶植不力
B.封建自然经济的束缚
C.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9.单项选择题

依下表《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分析不正确的()

A.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移方向是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B.乡民迁居谋生的手段由他乡种田转化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C.迁居谋生与国门打开,自然经济解体有密切关系
D.第三、四时期做工或从事工商业人数激增,与清政府的政策扶植、日本侵略相关

最新试题

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靑,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推知()

题型:单项选择题

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题型:单项选择题

《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题型:单项选择题

1995-1997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一号东汉墓出土了5种钱币308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3个品种共553枚钱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面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图(单位:座)。对该图所反映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

题型:单项选择题

有诗人这样写道,“人说耦耕省牛力,今人皆爱一牛犁。精耕细作中华史,丹青千年载传奇”。诗中反映的耕作技术出现在()。

题型:单项选择题

西周时期礼乐森严,祭礼、丧礼、朝观,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放置于席上的饮食器皿如茶壶等,其造型一般是矮圆的。宋代“席地而坐”普遍被“垂足而坐”代替,茶壶等器皿的造型逐渐变得修长,把手也逐渐加大。这一变化反映了()

题型:单项选择题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