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工程计划开工日期为2004年6月1日。涵洞4座;土方数量挖方为100万m3;填方为100万m3。施工准备为20d。现计划分2个土方队,每队又分2个工作面,每队每个工作面的情况:第一队第一面(K6+250~K8+345)土方挖方和填方各为20万m3,正常效率挖填各为1000m3/d。当土石方数量完成60%,进行两座管涵平行施工50d,50d的土方施工效率挖填各为200m3/d,以后的土方施工为正常效率。第一队第二面(K8+345~K9+850)土方40万m3,正常效率挖填各为1500m3/d,在一队一面管涵施工的50d期间,由于一队一工作面的资源被调来支援一队二面,使一队二面的效率提高了1/3,50d后按正常效率施工。第二队第一面(K3+100~K5+600)土方挖方和填方各为30万m3,正常效率挖填各为1000m3/d,在二队二面管涵施工的100d由于来自二队二面资源的支援使二队一面的效率提高40%,100d后按正常效率施工。第二队第二面(K5+600~K6+100)土方挖方和填方各为10万m3,正常效率挖填各为625m3/d,当土方数量完成50%,进行2座管涵顺序施工,每座为50d,在100d中,土方施工效率挖填各为100m3/d,2座管涵施工完成以后的土方施工为正常效率。
 

根据以上提供的背景资料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公路路面工程,里程桩号为K5+000~K29+000,总长度为24km。路面结构层分为级配砾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面层(单层)。建设单位(业主)希望施工单位尽可能用最短时间完成该路面工程施工。施工单位根据自己的能力准备组织2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以完成该路面工程。每个路面施工队的施工能力相同,各完成12km。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底基层专业队组(班组)施工进度(速度)200m/d(已经包含各种影响,下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150m/d,养生时间至少7d,所需工作面的最小长度为1000m;沥青面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为160m/d,所需最小工作面长度1200m。要求施工单位用最快方式,根据上述给定条件组织路面工程线性流水施工。以下是施工单位所作的计算和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1)各结构层工作的持续时间计算为底基层60d,基层80d,面层75d。(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逻辑关系STS(开始到开始)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000/200=5d。(3)基层与面层之间的逻辑关系STS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200/150=8d,考虑到基层的养生至少7d,所以基层与面层的开始到开始时间间隔为8+7=15d。(4)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路面工程的总工期=5+15+75=95d,其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表示如下:

评价该施工单位所进行的计算正确性以及进度计划安排的合理与否。
1)各工序的持续时间的计算是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关系选择正确否?为什么?有错请改正。
3)底基层与基层之间的搭接时距计算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4)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搭接关系选择正确否?为什么?有错请改正。
5)基层与面层之间的搭接时距计算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6)路面工程的总工期的计算以及其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表示正确否?有错请改正。

3.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公路路面工程,里程桩号为K5+000~K29+000,总长度为24km。路面结构层分为级配砾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面层(单层)。建设单位(业主)希望施工单位尽可能用最短时间完成该路面工程施工。施工单位根据自己的能力准备组织2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以完成该路面工程。每个路面施工队的施工能力相同,各完成12km。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底基层专业队组(班组)施工进度(速度)200m/d(已经包含各种影响,下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150m/d,养生时间至少7d,所需工作面的最小长度为1000m;沥青面层专业队组施工进度为160m/d,所需最小工作面长度1200m。要求施工单位用最快方式,根据上述给定条件组织路面工程线性流水施工。以下是施工单位所作的计算和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1)各结构层工作的持续时间计算为底基层60d,基层80d,面层75d。(2)底基层与基层之间逻辑关系STS(开始到开始)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000/200=5d。(3)基层与面层之间的逻辑关系STS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结果为1200/150=8d,考虑到基层的养生至少7d,所以基层与面层的开始到开始时间间隔为8+7=15d。(4)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路面工程的总工期=5+15+75=95d,其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表示如下:

评价采用2个路面施工队平行施工这种施工组织方式的前提条件和实际效果。
10.问答题

背景材料:
某公路隧道是单洞双车道形式,开挖的单圆心半径R=5.6m,直立边墙高为3m,要求采用新奥法施工,进行喷锚等形式的初期支护。现有两座隧道工程:1号隧道里程是K5+100~K6+310,主要是Ⅴ级、Ⅳ级、Ⅲ级围岩;2号隧道里程是K6+350~K6+500,位于紧靠乌江一侧的高山侧面,整个2号隧道受到偏压并且主要是Ⅴ级、Ⅳ级围岩。对于Ⅴ级围岩的掘进,要求超前支护并在初期支护中增加格栅钢拱架支护。1号隧道的进口处K5+100可以进洞施工,有工作面。1号隧道的出口处和2号隧道的进口处无法专门修建临时道路形成工作面进洞,必须从2号隧道的出口处K6+500进洞施工,打通2号隧道后,出了2号隧道的进口,从1号隧道的出口处K6+310进洞施工。工程开工时间为施工当年的5月15日。某公路工程公司中标,负责该工程的施工。公路工程公司规定在第二年的3月15日实现两座隧道的上台阶全部掘进贯通。
公司对整个隧道工程作了如下分工和要求:(1)公司的第一工程处负责1号隧道的K5+100~K5+800,长度为700m。从隧道的进口处进洞施工,出渣场位于K4+900处。(2)公司的第二工程处负责1号隧道的K5+800~K6+300和整个2号隧道,共计650m长。从2号隧道的出口处K6+500开始进洞施工,出渣场位于K6+680处。(3)两个工程处施工的工程分界线位于1号隧道的K5+800处。为了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在规定的两座隧道上台阶全部贯通时间到达时(即第二年3月15日),先到达分界线的工程处,可以越过分界线将另一工程处的工程作为自己的工程进行施工,直到贯通为止。所增加隧道长度的工程量将纳入该工程处的工程费用中。作为公司的第二工程处考虑到上述原因,对2号隧道的施工提出了两个施工组织方案进行选择:(1)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避免1号隧道上台阶不能按时贯通造成的工程量减少的经济损失,采用在2号隧道上台阶先挖通一个宽6m的靠近拱顶的导洞。这样既能尽快进行1号隧道的开挖又能满足2号和1号隧道的出渣运输要求。(2)采用在2号隧道上台阶全部开挖并支护,在2号隧道的上台阶挖通后再进行1号隧道的上台阶开挖。

请对两个施工组织方案作出选择,并从组织、技术、经济的角度评价其合理性,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