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简答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问题:
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答案: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豆寇年华”应为“豆蔻年华”;第③段中“喧嚣”应为“喧嚣”。病句:第④段中: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套子?请小组针对此话题进行一番讨论。
参与者:考试在学习中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其他的业余生活。
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
参与者:当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
汇报者:[C]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他既有好的一面,亦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于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
记录者:[D]关于今天大家讨论的结果,我都记录了下来,将教给老师,请他给出指导意见。关于上述教学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D.记录者做的记录,只拿给老师看,对学生下次口语交际课没有任何意义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