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2011年3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甲分行签发了两张银行承兑汇票,金额各为5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付款人为乙公司,承兑到期日为2011年6月1日。在承兑汇票即将到期时,乙公司又与甲分行协商再贷款1600万元,用以归还承兑汇票。同年5月23日,甲分行与乙公司、丙证券营业部签订一份保证借款合同,约定:甲分行贷给乙公司1600万元,借款月利率为12‰,借款期限自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止;丙证券营业部作为保证人,就全部借款本息及违约责任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合同签订次日,甲分行将1600万元划入乙公司账户,随后又以特转方式划付1000万元至其承兑账户,充抵了乙公司的两张5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贷款到期后,甲分行多次向乙公司和丙证营业部发出催款通知书,但均未获偿还,遂于2012年8月19日提出诉讼,请求乙公司、丙证券营业部、丁证券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偿还借款本息及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另查:丙证券营业部于2007年5月13日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系隶属丁证券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的非法人企业分支机构。

本案例中,主合同和担保合同是否有效()。

A.主合同有效
B.主合同无效
C.担保合同有效
D.担保合同无效

题目列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小心以私募基金为名的非法集资陷阱
注意防范非法证券期货经营活动
近年来,私募基金发展很快,尤其是在广州、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借“私募基金”之名,行“非法集资”的事件经常发生。这些违法分子通过承诺高额回报、虚构或夸大投资项目、以虚假宣传造势、利用亲情诱骗等手段,骗取投资者的资金,严重危害金融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提醒广大投资者认真识别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资,避免上当受骗。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设定的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如100万元以上,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当然也包括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那么则可视为非法集资。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的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手段大多为诈欺,以许诺高回报率和高利息率欺骗公众诱使其投资,欺诈性是其被法律禁止最重要的原因。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2013年4月26日报道,黄某与李某某等人合谋发起所谓的创投企业吸收社会公众资金,在2006年2月至2008年8月间,黄某伙同李某某、王某某等人先后注册成立“上海汇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汇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9家投资管理公司,以投资者参与公司发起设立可得到无风险的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公众非法募集资金共计1.3亿余元。在私募基金概念炒作如火如荼之际,黄某对其吸引资金的方式进行了“升级”。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间,黄某又伙同张某某在上海成立“德浩企业”,在天津注册设立“德厚基金公司”,以招募私勤奋基金的名义,和公众签订协议、承诺8.4%的固定年收益为诱饵,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4800余万元。
案发后,2010年12月23日,黄某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和非法经营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财产1000万元。李某某、王某某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

什么是非法集资?如何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不少于300字的报告)

答案: 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未经有权机关的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手段大多为诈欺...
微信扫码免费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