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纪实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郑家镇前景屯村一个贫寒农家。1999年初秋,他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进梦寐以求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园。事实上,徐本禹在大学期间究竟帮助过多少人,连最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不清。辅导员陈曙说:“他还为别人献过血,捐过骨髓,他做的过好事,我们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册图书和几大箱衣服登上列车,去实践他阳光下的诺言。随行的还有7名大学生。临行前,徐本禹从自己刚获得的6000元国家奖学金中拿出2400元交给辅导员崔蜜蜜老师,请她给自己一直资助的湖北沙市孤儿许星星每月寄100元作为生活费。
2003年7月17日,徐本禹一行抵达贵阳。在武汉和贵阳两地新闻媒体的帮助下,他们顺利达到了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很快,这群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发现现实远比他们想象的严酷得多。这里不仅物质条件十分艰苦,而且是一个没有电,不通车,不通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包谷渣和酸菜汤,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
伙伴们一个接一个病倒了,继而一个接一个离去了。到8月1日,徐本禹发现,大山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外乡人了。曾因为志愿者的到来飞扬着歌声笑语的山寨,现在又因为他们的离去变得寂静。
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隔膜和话语障碍使徐本禹难以融入当地的环境。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助的蚕蛹,被孤独和寂寞紧紧包裹着。对从小吃惯了苦的徐本禹来讲,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他痛苦万分。没有人交流,没有人倾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就拿出山外的来信和贴着亲人、同学照片的相册,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看,常常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支教工作也远比他预计的困难。岩洞里的教室非常昏暗,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声、学生的说话声交织在一起,在岩洞中共鸣,显得十分嘈杂。他每周要上6天课,每天上课时间8个小时。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学生基础极差,对外部世界全然无知,写一篇200多字的作文有几十个错别字是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都很差,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一二十遍他们还是不懂。
更让他焦心的是哪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贫困使乡村小学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辍学。每到课余或周末,他就要挨家挨户动员哪些旷课和辍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上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岩洞中的小学因徐本禹的到来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作文的篇幅长了,语句顺了,错别字也少了很多。数学参加全县统考,最高分原来只有83分,现在提高到99.5分。更让他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只要他走上讲台,一双双清澈透亮的眼睛就一眨不眨地望着他。
……
2005年1月16日晚:徐本禹来到中央电视台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全场掌声雷动,泪光闪闪。颁奖词这样写道:“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他离开了;在贫穷的小山村,他到来了。他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只为兑现一个对山区孩子的承诺,只为大山里那份深切的渴望。在大山深处,他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充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他点燃的火把,刺痛着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他的平凡而感动,为他的质朴而震撼。徐本禹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一位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说:“徐本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动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穷且益坚,自强不息;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社会,勇担责任。”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6.多项选择题调查研究的技术包括()

A.调查研究的组织技术
B.社会测量技术
C.资料收集技术
D.资料整理技术
E.资料分析技术

7.多项选择题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A.人格系统
B.价值系统
C.规则体系
D.组织系统
E.设施系统

8.多项选择题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分类,越轨行为主要有()。

A.不从俗行为
B.不道德行为
C.违纪行为
D.违法行为
E.犯罪行为

9.多项选择题按城市规模划分,城市可以分为()。

A.特大城市
B.大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E.城镇

10.多项选择题按照社区的功能分类,社区主要包括()。

A.经济型社区
B.行政型社区
C.文化型社区
D.宗教型社区
E.法定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