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阅读《沁园春·雪》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震撼人心的光辉诗篇。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一。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尽量读正确、流利。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一生举手,读)师:好,这位同学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确实这样,读诗词更重要的是读出--生(众):感情。师:感情是发自肺腑的。不过在朗读时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技巧吗?生:要注意停顿、重音。生:还要注意语速、语调。生:抑扬顿挫。师:那我们试着注意这首词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把词的情感读出来。首先,我们提示一下,看屏幕,把重音和停顿读出来。(投影展示重音和停顿,生读)师:好,老师试着读几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和重音来读一课文,注意突出节奏和重音。(生看屏幕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只是有两句需要注意,节奏要更加明显点。“欲与天公试比高”,“俱往矣”。来,再把这两句读一遍。(生齐读)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文学习,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B.教得过于细节化,教学步骤略显繁琐
C.提问具有启发性,且与实践相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D.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掌握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单项选择题教师节期间,有位学生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送上了这样的贺词,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赞美和敬意:你博古通今,像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引导我们追求无穷知识。如果你是该老师,你将如何处理?()

A.向该学生表示感谢,鼓励他好好努力学习
B.向该学生表达谢意,同时让其他同学也像这位同学一样试着给其他老师送去祝福
C.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但指出这则贺词的对象不对,让他送给别的老师
D.向这位学生表示谢意,以此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送贺词的知识,鼓励学生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制作一则贺词

3.单项选择题《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下面是一位教师鉴赏这一内容的课堂实录。师:我们如果把[端正好]改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该如何来描写呢?(学生5分钟准备)生: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生:好一幅天高气爽的晴朗秋景图:抬头望,碧空万里,白云飘动;低头看,黄花盛开,遍地金色。天蓝云白,遍地花黄,霜叶如火,色彩斑斓。师:这两位同学的描写截然相反,一个是乐景,一个是哀景,究竟哪一个合理呢?生:我认为哀景更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西风紧”“雁阵”“凋零的黄花”等意象,这样就能很好地传达出女主人公在离别时内心的愁苦之情。生:我认为乐景合理,因为原文中有“蓝天白云”“黄花”“霜林”等意象,从色彩上就给人一种美的感觉。生:老师您也说过用乐景写哀情,更能体现人物内心的悲哀。师:其实刚才大家的争论,正代表了学术界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此时崔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恨是不言而喻的。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支曲子?(一学生朗读)师: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紧”“染”应该突出。生:应该读出愁苦之情。师:好,我们一齐朗读这支曲子。(学生齐读[端正好])以下对此课堂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由改写到诵读,不是简单地转承,而是欣赏语言艺术的深化和延伸
B.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C.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争论,不利于课堂的正常进行
D.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曲子的领悟能力

6.单项选择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作品为《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教授这一单元时,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这三篇作品题材相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B.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C.鼓励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沟通,去分析、评判这些问题
D.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8.单项选择题老师在讲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冒号的用法,举出以下例子,其中用法不正确的是()。

A.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
B.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
C.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我的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D.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9.单项选择题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不同用法的一项是()。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10.单项选择题在学习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太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以下教师的解说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这个问题,自己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B.这句和“身在两地情发一心”相似,“两处”即自己与心爱的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C.“两处”在这里指的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D.你们可以下去问问正处于早恋中的同学,他们应该会有体会

最新试题

“找一些中国古典名曲,配乐朗诵这首诗,配乐时注意音乐和诗意的协调”,这是《琵琶行》一课的“研讨与练习”,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剐、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学习诗歌《短歌行》,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掌握契诃夫的生平事迹”作为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讲授高中第一册的《错误》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诗中女子等待的心理如何,是否能模仿出当时人物的表情。当即点到一位女生回答,这位女生很好地回答了前一个问题,对于再现人物的表情.她显示出了她的从容与率真,她如实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没有诗中女子那样的经历.所以我无法模仿人物的表情,如果我经历过,我想我会的。”老师当场表扬了学生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精神,并指出不仅学习上要有这种诚实的学习态度,做人方面更应如此.还因自己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出了这个难题向学生道歉。该老师并不因为学生没有模仿出人物的表情而遗憾,相反,他为这位学生的直率叫好,同学们也为老师敢于及时纠正自身失误的态度叫好。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中,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师”为题打一词牌名。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漪老师给出了答案:…蝶恋花’呀,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对以上教学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