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做到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7.单项选择题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自图示状态A经状态C变化到状态B,则气体()

A.AC过程中压强增大、内能增大
B.AC过程中压强减小、内能不变
C.CB过程中压强增大、内能增大
D.CB过程中压强减小、内能增大

8.单项选择题

如图所示,小球沿水平面以初速度υ0通过O点进入半径为R的竖直半圆弧轨道,不计一切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球进入竖直半圆弧轨道后做匀速圆周运动
B.若小球能通过半圆弧最高点P,则球运动到P时向心力恰好为零
C.若小球能通过半圆弧最高点P,则小球落地时的动
D.若小球恰能通过半圆弧最高点P,则小球落地点离O点的水平距离为2R

最新试题

河宽425m,船在静水中速度为5m/s,水流速度是3m/s,则船过河的最短时间()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有位教师在讲授“惯性定律”后小结时这样提问:教师:一切物体都具有什么?学生:惯性。教师: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学生:不需要。教师:要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什么?学生:力。教师:用什么物理量表征物体惯性的大小7学生:质量。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教学思路。

题型:问答题

力F1单独作用于某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3m/s2,力F2单独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4m/s2,两力同时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不可能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0s内的位移为19m,则其加速度大小为()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一辆公共汽车进站后开始刹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始刹车后的第1s内和第3s内位移大小依次为13m和9m,则刹车后6s内的位移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生活中所说“时间”一词就是我们物理学中的时间间隔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下面是某学生对一道浮力问题的求解过程。题目:某物体重为0.5N,把它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重为0.3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所以物体所受浮力等于0.3N。问题:(1)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2)针对学生的错误之处,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题型:问答题

在学习温度计时,某节课上出现了如下的教学片段。师:将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如何变化?生:温度计插入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水银就会受热膨胀。由于两支温度计玻璃管的内径粗细不同,细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较粗玻璃管要上升得高。师:那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呢?生:细玻璃内水银柱上升得高,所以细玻璃温度计示数大。师:不对!测量同一杯热水,温度示数肯定是相等的。由于它们插入热水中前后的温度变化是相等的,根据温度计分度原则,虽然两支温度计中水银上升高度不一样,但示数应相等,只不过两支温度计每一等份的间隔不一样罢了。问题:(1)指出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合适的举动。(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题型:问答题

材料一: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带领学生复习动能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时,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地上下穿梭,不停地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个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哪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地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地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材料二: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照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案例,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2)对第二则材料进行点评。

题型: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