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单项选择题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D.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单项选择题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5.单项选择题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B.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C.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最新试题

依据材料四,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题型:问答题

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讨论问题二”材料中的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题型:问答题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题型:单项选择题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溅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的政策性因素。依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华人下南洋的影响。

题型:问答题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羔。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代表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嘎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下列史实支持马嘎尔尼论点的是()①强化皇权,反对变革②重农抑商,闭关锁国③经世致用,舍本逐末④经商逐利,风气大盛

题型:单项选择题

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一本万利的交易”?其思想和经济根源是什么?

题型:问答题

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到:“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③“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④“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题型: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