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2.单项选择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在华商人
B.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
C.保护鸦片走私
D.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3.单项选择题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开始于侵略者对东南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清政府的抵抗均告失败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4.单项选择题下列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应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B.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C.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7.单项选择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8.单项选择题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0.单项选择题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最新试题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近代中国先后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关于下列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陈设实物、图片等的房屋。下列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一位美国商人来华,这时他享有的特权有()①他可以到安徽黄山观光旅游②他在中国触犯了中国法律可以不受中国官员的审判③可在汉口租赁土地④可在重庆开设工厂

题型:单项选择题

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驻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是()

题型:单项选择题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题型:单项选择题

以下列强在华攫取的侵略权益,其获取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外商在中国投资设厂②中英双方商定关税税率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④外国商船深入长江口岸

题型:单项选择题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题型:单项选择题

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争所不当争”是指()

题型:单项选择题